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言经济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态势。文章阐述了语言经济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借助“微笑曲线”分析了我国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教学的投资价值,依据“成本—收益分析”论述了理工类院校的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型的设想和建议。语言经济学的分析表明,专门用途英语是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新工科;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经济学;专门用途英语
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多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逐步开展,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语言及相关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一种经济投资,投资预期是使学习者能够谋求个人发展或获得经济效益,使学校能够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可直接参与国际交流事务的专门人才,也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1语言经济学与英语教学
1.1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语言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经济学家JacobMarschak(1965)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语言不仅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还具有经济学的本质特点:(1)语言是一种工具性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人力资本指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如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而这些资本是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训等支出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其身上的凝结。劳动者掌握了语言这一资本,可以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从事与语言相关的工作。(2)外语学习是一种有经济效益的投资。借鉴成本—收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Analysis),语言经济学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成本(cost)取决于学习语言花费的时间、金钱、用具等;语言学习的收益(benefit)取决于该语言是否有使用机会,以及能否有效使用。(3)语言的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劳动市场的供求法则会间接影响语言经济价值的高低,在某一特定地区内某种特定语言的使用密度则是决定语言的经济效用的首要因素。
1.2语言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的英语教学
语言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以及语言与传统经济变量的关系。自许其潮(1999)把语言经济学介绍到我国以来,国内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我国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蔡基刚(2016)、王艳(2015)研究了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认为应该大力提倡英语的工具性作用,以专业学习需求和未来工作需求开展英语教学,从EGP教学向ESP教学转型。吕世生(2016)、杨传鸣(2015)强调语言作为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作用,研究了专门用途英语和商务英语等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分析了英语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何莲珍、张慧玉2017:743-753)、语言环境和经济激励等因素对外语习得的影响(刘国辉、张卫国2017:22-30)、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刘国辉、张卫国2018:22-33),等等。目前,对我国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语言学分析的研究较少,希望能够引起专家学者的进一步关注。
2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经济学分析
我国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通用英语教学,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教学目标。大量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阶段的EGP和高中时期的界限较为模糊,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很接近(蔡基刚2012:47)。根据最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高中英语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类课程。达到大学入学标准的学生的词汇量在3200个单词左右,优秀学生可以达到4200个单词左右;基本的语法知识在高中阶段已经全部覆盖;语音、语篇、语用、文化知识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教学要求。而大学EGP课程的主题框架和语言内容对大学新生几乎没有挑战,面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500个单词的较低词汇量的要求,很多学生不需要再花费成本,或者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成本就可以通过各项考试。当前的大学EGP是成本少、收益低的投资,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出现英语水平不升反降的情况,教师也会因此产生职业倦怠。大学EGP教学不仅限制了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学科专业的建设。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完善合作办学运行机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人才”;对外语能力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高校和学生都呼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也具备了通用英语的特征,本文把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称为“高中EGP”,大学阶段的通用英语称为“大学EGP”。高中EGP、大学EGP和ESP教学的效用比较可以通过“微笑曲线”(SmilingCurve)进行分析。“微笑曲线”理论是上世纪90年代由台湾企业家施振荣提出的。根据这个简单务实的理论,在附加值观念的指导下企业体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微笑嘴型上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处于中间低谷区域的附加值最低。我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投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阶段、大学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和大学高年级专业学习阶段。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一直把英语课定性为必修课。在高考的压力下,学校、家庭、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英语学习,此时学习的预期收益也就是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包括获得高中毕业文凭或考上国内外的大学。如果愿望能够实现,学生还会获得间接收益,例如心理满足感、自信心、继续深造的动力,等等。根据英孚教育(2015)的2014年、2015年度调研报告,中国成人英语水平最好的是在18岁—20岁年龄段。这个年龄段大约对应了我国的高三和大一的教育阶段。我国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张,课业任务重,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机会成本较低,且不会增加。所以,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我国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价值和效用几乎达到最大化的程度,处在微笑曲线价值链的左侧高点。大学EGP学多设置在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阶段,以英语语言知识为核心,与高中EGP有很多重复之处,在程度上也相差不多,导致大学EGP学习的投入和产出差较小。在微笑曲线上,大学EGP处于低谷,其表现出来的效用最低。大学三、四年级一般是学科专业学习阶段,我国开设ESP教学的本科院校也往往在这个阶段才开始开课。ESP教学首先承认英语的工具性。蔡基刚(2017:89)提出:“不重视英语的工具作用,我们既无法汲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也无法了解世界不同文化,还谈什么通过外语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修养?”ESP的目标是满足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需求。虽然ESP的教学重点仍是英语语言,但ESP是通过特定学科的典型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特征学习等来提高学生的专业交际能力。在语言知识方面,ESP学习特定语域(register)的词汇和句法,了解特定语类(genre)的学术或行业交际规则,学习特定学科的语法结构,等等。在语言技能方面,ESP侧重语言的应用技能和用语言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注重专业中频率较高的句法结构,写作时必须有文献引用和实证支持。可见学习ESP不仅可以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还会比EGP学习时期在语言能力上有质的飞跃(蔡基刚2018:42-47)。对ESP学习者个人来说,以专业和就业为刺激激励,能够促使学习者增加学习成本投入,进而受到较高的收益。对政府和高校来说,以提供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人才为预期收益来支持ESP课程能够减少浪费和重复投资,实现商品的供需平衡。但是目前我国开设ESP课程的本科院校出现了大学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各自为政”的情况,大学英语教师开设的往往是一些专业性不强的课程,如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新闻英语等,而专业性较强的纺织英语、农业英语、化工英语、医学英语等主要由专业教师开设,也出现了同一课程名称分别由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同时开设的情况。中职、高职院校也会开设实用性较强的EOP课程,如钟表英语、旅游英语、护士英语等,但是授课的英语教师往往对专业知识了解不深。所以,ESP学习在微笑曲线的右侧高点的位置,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值得学生、高校和政府大力投资,但是目前的效用不及高中EGP。
3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设想与建议
3.1建立“2+1+1”大学ESP教学体系
目前国际上高校外语教学基本上都以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为主。根据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我国理工类院校现行的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用ESP代替EGP的教学。本文建议理工类院校本科阶段英语课程建立“2+1+1”的ESP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是英语课程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一、二年级学习通用学术英语(EGAP),三年级学习特定学科学术英语(ESAP),四年级学习职业英语(EOP)。EGAP是一种跨学科的学术英语技能和素养的教学,培养搜索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作和演讲论述观点的能力,等等。设置两年的学习时间既考虑到高中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考虑到理工类院校一般将通识教育课程安排在一、二年级的情况。ESAP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学科的语言学习,包括该学科的词汇、语法、篇章、体裁、格式等方面的学习。EOP学习安排在最后一年,理由是在目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学生在这个阶段有强烈的求职需求,基本能够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的外语环境,此时的EOP教学也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需求。
3.2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教学(Co-teaching)模式
要使大学ESP教学体系发挥到最大效用,提高教师素质是重要的一环。教学体系由大学EGP转型到ESP的设想也包括原来从事英语语言或文学教学的EGP老师转型为ESP教师。ESP教学需要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总结专业学科各种语类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段和语言特征。同时,ESP教师也需要一定的专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这项教学工作。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主要因素。除了教师在课外自发地进修其他专业知识,笔者提出引入“合作教学”的模式,通过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的形式进行ESP教学。“合作教学”又称团队教学、协同教学或共同教学。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合作教学投入成本不高,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对实现最终教学目标、获取最大收益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徐剑英、张雪红、胡吉祥(2017:67-71)对专业老师和英语老师分别开设的《新闻英语》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的反馈是:英语老师不懂新闻,新闻老师英语知识不足,无法实现该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有80%参加问卷调查的师生认为“跨学科合作教学形式在当前的中国教育情境下是可行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让大学英语教师突破职业瓶颈,找到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新方向。跨学科的合作教学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搭建跨学院的合作平台,也需要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精诚合作,长期磨合,才能实现教学资源的科学整合。
3.3采用新型考试标准和考试形式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反馈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该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王守仁2011:1-5)。社会各种英语考试名目繁多,造成了考试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权威性。为了统一测评标准、避免考试资源浪费,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中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语言标准不仅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可以给国家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经过数十位专家学者历经四年的研制,2018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CSE)。CSE是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何莲珍、张慧玉(2017:743-749)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CSE,认为其价值在于给我国英语能力测评提供权威、可信的标准,规范与约束各类英语考试,提高测评效率、质量及利用率,使考试组织结构、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以及考试结果使用者均能从该标准的制定中直接受益。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在研发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目前已经有几所高校参加了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NETS)的试点测试。建立国家统一的考试体系可以避免英语学习的投资浪费,会更利于各个学习阶段获得最佳收益。科学设计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促进学习成果沟通互认,减少重复考试,能够促进各阶段英语教学与考试的有序衔接,实现“量同衡、车同轨”(刘建达2015:8-15)。
4结语
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正在被边缘化,需要新的教学体系取而代之。从语言经济学的分析可以看出,专门用途英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潜力,能够使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学持续发展。要有效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要社会各方的投资和支持。政府和高校需要加大对ESP学习的宣传,高校需要加强对ESP教师培训的力度,师生应该建立大学阶段学习ESP而不是通用英语或通识英语的理念。正如文秋芳(2013:14-22)所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探讨如何使当下的外语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以适应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理工类院校应该投资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专门用途英语,尽早摆脱发展不平衡和“费时低效”等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切实发挥理工类院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
作者:李欣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