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探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设计性大学物理实验开设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界的信息、通过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建构理解的过程,理解的构建源自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同化维持认知结构的稳定和平衡,通过顺应重组或改造现有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这些现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物理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头脑中己有的科学知识和物理模型,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学生则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教育理论的发展的角度看,设计性实验教学也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理论正由传统的教学理论向现代教学理论转型。在教学目的上,传统教学着重于对前人知识的继承,现代教学论则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上,传统教学论认为学生应该系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着重于结果,现代教学论则认为教与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掌握的结果,更应该注重掌握知识的过程,教与学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样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代教学论则认为教师更应该是课程设计者,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促使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性大学物理实验的定义
设计性大学物理实验指学生在具有一定的普通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基础上,针对某一给定的实验题目,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的实验,带有初步科学探索的性质。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物理实验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带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特点,为学生进入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之后的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和思维训练。因此,设计性物理实验这种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对知识实现主动掌握的过程,与构建主义基本理论的观点非常一致。
3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发与完善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习者自身认知结构所产生的认知能力会影响其对外界信息的认识和选择,只有当外界信息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定势产生冲突时才能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但是,外界信息的刺激强度必须适度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实现认知结构的有效转化。也就是说给学生训练任务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太简单达不到训练目的,太难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跳一跳,摘果子”的难度最好。
3.1从物理学经典理论与规律中设计实验项目
大学物理实验基本上都是围绕大学物理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展开的,通过实验验证和研究经典的理论和规律,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法的评估和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不但如此,本科教育实质上也是更注重专业基础的夯实、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开展,因此设计性实验从选题上来讲大部分仍然是围绕经典理论进行研究,但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无疑可以提升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在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实验中,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有单摆测量重力加速、自由落体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和气垫导轨测量重力加速度。要求学生指出三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评估每种方法的误差,然后提出若干测试方案。又如:使用单摆法测量时周期、摆长、摆角、摆球质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修正;自由落体法测量时初速度的消除或者测量,频闪照相法的处理及光电计时法时光电门位置的摆放;气垫导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系统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技巧的掌握等。实验中提供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单摆、游标卡尺、秒表、米尺、气垫导轨、小车、砝码、计数计时仪、新型焦利秤、霍尔开关传感器、运动传感器、Originlab数据处理软件等软硬件设备。督促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过程的执行以及后续数据的处理,新技术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拓展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不仅仅拘泥于经典理论的验证,同样也涵括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和工程技术前沿知识。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采用常设项目和补充项目两种,常设项目有十项: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变温液体粘滞系数的测量、阻尼振动与受迫振动、光栅特性和光波波长的测定、交流电桥实验、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空气的折射率、电表改装、RL、RC电路的稳态过程、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研究、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研究。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开发设计性实验项目显得很有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平常的实验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总结和积累,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科研开发新的设计性实验项目。
3.2生产生活中开发实验项目
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成实验项目既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也可以检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同感。例如,我们学校和郴州市一中是共建单位,该中学希望能开发一种简便易操作的“楞次定律”演示实验装置,要求实现两个目的:可以方便地展示“磁生电”和“电生磁”现象。我们就组织了几个应用物理学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开发实验装置。1)查找资料对实验原理进行明确,对两个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1)演示出“磁生电”现象,可以通过条形磁铁在线圈中运动产生明显的安培计指针偏转;(2)演示出“电生磁”现象,可以在线圈中插入铁棒,铁棒上再套铝环或者铜环,通过直流电的通断可以展示铝环被“推斥”或“吸引”的现象,如果电流足够大还可以展示“跳圈”的现象。2)设计电路的和实验器材的搜集。实验的主要器材包括固定线圈、铁芯、闭合的铜环或者铝环(为控制重量高度不超过0.5cm为宜)、安培表、直流电源等。3)连接电路和调试实验参数。实验装置连接好之后,接入毫安表即可展示“磁生电”现象,条形磁铁在线圈中的“插入”和“拔出”可以使毫安表的指针左右偏转,可以判断感生电流的方向;给线圈加20~30V的直流电,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铝环被推斥现象,加100V左右的交流电的瞬间可以看到铝环跳得很高。
3.3各类实践竞赛或者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获得题目
现在国家对实践教学普遍重视,每年都会举办“挑战杯”科技作品制作发明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教师可以从竞赛的题目或者竞赛的成果中开发设计性实验题目。教师也可以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将部分问题拆分出来供部分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现在本科生制作发明申请专利,撰写高档次的论文在国际或国内的期刊发表及制作实用的产品投入工厂批量生产已经屡见不鲜。
4支架式教学法在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法(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法(anchored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法(randomaccessinstruction)。支架式教学法主张为学习者建构一种理解知识点所需提供的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深入探索。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4.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设计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一个设计性物理实验题目,主要把握的是实验题目所带来的信息刺激能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也就是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进入情境
题目设定之后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每个设计性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需要解决若干问题。教师通过对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将学生置于几个问题所环绕的中心内容,明确之后即可着手思考和解决问题,进入下一阶段。
4.3独立探索
探索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学习主题明确之后就是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和设计解决方案了。对于一个设计性实验而言,需要查阅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可能比较多。首先,要知道怎么样查阅资料,教科书、杂志、网络都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其次,要理解获得的信息,清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最后,设计实验步骤,测量获得相关的数据并进行误差评定,优化实验参数之后再次进行测量,然后撰写实验报告。
4.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指实验者与实验者之间或老师之间的讨论。设计性实验一般而言都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组员完成的,通过组员之间的讨论可以补充个人思考的不足,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作为设计性实验的指导者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对大部分实验而言教师都有明确的解决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方案或者方案中的具体步骤进行评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当然对于某些没有实施过的设计性实验,教师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验中,指导资料的查阅、思路的整理和方案的制定。通过协作学习可以训练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合作能力,挖掘每个参与者的潜能。
4.5效果评价
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为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效果评价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完美的实验方案和良好的结果是评价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很多创新就是通过关注实验中的某些细节而产生的。因此,实验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实验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杜绝全搬照抄、应付了事的实验态度。实验可以考察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有些人在实验过程中很主动,能够设计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实验出现困境的时候也不会气馁而是思考问题并竭力解决它,能够积极地吸收组员或者老师的正确意见。效果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开发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
5结束语
相对于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面对众多信息和方法如何进行综合、判断和取舍以获得理想的实验方案,对实验仪器原理的掌握及对设备的熟练操作,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外界信息的碰撞,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不仅要夯实基础,更应该加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投入,鼓励教师对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金桂 邓海明 黄小益 姚敏 蒋纯志 邱前球 王焕友 单位:湘南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
第二篇:大学物理实验科研创新思维
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入学接触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全国众多的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任务当中,大学物理实验也是农科专业学生所必须选修的基础实验课程之一。与众多理工科院校所不同的是农科院校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面向的对象主要为与农学、兽医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农业环境科学以及林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在实验中所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创新精神。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以及农林院校培养学生的侧重点与理工科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农林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长期处于落后、停滞不前的发展状态。我们曾经对全校需要选修大学物理实验的本科专业生做过统计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大学物理实验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可以不选修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约45%的学生认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值得学习,可以培养自身的实验操作技能,能为以后专业实验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约5%的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通过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农林院校的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内容与自身专业的关系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兴趣。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本身为基础学科,许多农科院校无法在相关实验设施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许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也极大地削弱了农科院校教师从事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农科院校的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众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近些年来,在相关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探索,然而其主要集中在如何开展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以及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技术等方面,但是对学生理解各学科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提高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以上现状,我们构建了大学物理实验与优势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模式,特别是与生物学科科研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改革模式,其目的是整合高校的优势资源,将大学物理实验技术充分应用到生物医学检测等相关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创新的热情。此外,相关从事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的教师也可发挥自身的专业特点,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科研平台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二、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思维的探索研究
1.基础性实验与生物检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对于一些传统的实验内容,我们也改进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如利用拉脱法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传统的实验开展主要是测量自来水的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实验内容单一,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没有兴趣。而我们将其与液态生物样品的检测相结合,如开展利用液体表面张力来测量牛奶的变质情况、农药中农药成分及浓度与农药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关系以及细胞培养液质变等。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地将测试的样品进行调换,但是在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会完全不同。我们不仅注重学生在实验的理解、操作上的培养,还从根本上锻炼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及结果的能力。如学生进行完实验后只要分析实验结果误差,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即可。而对测量生物样品的液体表面张力则需要通过学生自己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来分析牛奶的变质情况、农药成分浓度与农药液体表面张力的关系以及细胞培养液的变质与其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关系等。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利用大学物理实验来解决他们在相关专业面临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数值仿真与生物检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微量生物分子的检测及传感一直都是生物学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利用的最多的是通过光学的方法来实现的,然而对于众多的农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利用光学的方法来检测微量生物分子的物理原理并不清楚,只是从课本上知道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生物分子。其实利用光学的方法来实现少量生物体检测的原理是通过测量生物样品中折射率的变化来表征微量的生物分子,然而对于一般的光学方法很难表现出这种微量的变化,为此,我们适当将最近兴起的利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特殊光学性质来实现少量生物分子的检测引入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当中,其主要的做法是利用数值仿真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其具体的实验原理。由于贵金属纳米颗粒对其周围的介质环境非常敏感,周围环境中折射率的微量变化将直接通过颗粒的散射谱峰值的移动来进行表征,而这个物理过程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计算机编程的方式来得以实现。我们将程序包集成化,学生只需修改具体的参数(折射率的变化)即可模拟出微量生物分子检测的整个过程。通过对该实验的操作与实践,不仅能够让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对利用光学的方法来实现生物检测的机制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当今微量生物分子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以后在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由于结合了学科最新领域的发展动态,学生从事大学物理实验热情以及在实验操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思维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创新性实验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生物细胞的培养是农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实验操作技能,然而对于正常细胞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普通的显微镜即可观察细胞的生长发育情况;而对于细胞的病变,特别是一些细胞初期的病变及无法在细胞形态上表达的病变往往通过普通的显微镜难以观察到,因此利用其他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细胞病变的早期诊断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在这个创新项目当中,我们将大学物理中的光全息成像技术应用到细胞成像领域,该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细胞的成像,还可以利用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在折射率上的差别所引起的相位差来识别是正常细胞还是病变细胞。其中a为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细胞,而b为利用全息技术实现对细胞的成像。通过对该实验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光全息成像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并不像他们此前所想象的与自身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所学专业相辅相成的。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此实验的开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大学物理实验应用到大学生的实验创新当中。
三、总结
针对以往农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了以大学物理实验结合优势学科进行科研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对完成新型实验项目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90%的学生认为:将大学物理实验项目与自身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后,学生学学物理实验的热情及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此外,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广大从事基础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师可以很好地将自身的研究项目与农科优势学科相结合,进行科研合作,提高自身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作者:邓海东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第三篇: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思考
一、实验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何完成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呢?教与学又可以看成是施与授的关系,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拿什么授予学生呢?因此,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要认真研究,抓住其精髓,把握其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书本理论吃透、消化、吸收,这样,教师才能熟练驾驭教材。熟悉教材是做实验的前期理论准备,没有充足的理论准备就不能很好地付诸实践。因此,实验教师对课程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教师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如何让学生把教师的知识储备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验中,就需要教师重视实验教学方法。
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粗细结合、张弛有度,既放手又调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教师要严肃向学生说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及卫生情况,详细讲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要控制实验的进程。做实验和听课、看书、做习题有很大的不同。实验时,学生面对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各种实验仪器,不能像听课或做题中遇到的问题那样单一,学生不但要思考而且还要动手操作解决各种问题。要取得好的实验效果,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主动研究问题的态度。实验中要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让学生尽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把分析的结论指导于自己的实践,再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因此,实验中对学生的提问和检查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发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既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又要避免指导过细和规定过死,应使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2.抓住实验特点,组织实验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系统的基础实验课程。这门课从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到数据处理方法都有规范的要求。它所涉及测量的物理量广泛,测量方法灵活多样,使用仪器种类繁多,数据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而且每个实验项目又各具独立性。实验教师的讲解必须突出每个实验项目的重点与难点。例如:长度、密度的测量,要着重讲解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方法的规范性。在拉伸法测量金属的杨氏模量实验中,重点是光杠杆的放大原理,难点是望远镜与光杠杆之间的调整。又如旋光仪测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实验,重点在于讲解旋光仪的结构,难点是旋光仪的工作原理,因为这个实验的物理知识点(起偏与检偏)就包含在工作原理中。学生通过教师有重点的讲解,能够对所做实验更加清晰化、独特化,既帮助学生记忆又使学生容易与其他实验比较异同,方便学生归纳整理所做实验项目。因此,实验教师要抓住每个实验项目的特点组织实验教学,这是对实验的浓缩和再提炼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
3.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这时教师要认真思考后做出解答,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不要急于回答,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是检验实验课效果的标准而且是开阔实验教师视野的途径。教师和学生探讨问题,既能教学相长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教师身体力行严肃认真地回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养成对待科学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4.全面科学的评价
由于实验是一项即动手又动脑的综合性过程,不能只看书面报告的数据是否完美,还要兼顾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综合性的实验成绩。全面科学地评价实验不仅是公平公正评价每个学生实验能力的标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良好的评价体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忽视这个环节,实验成绩应由预习、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思考题甚至实验后的总结组成最终的实验成绩。为了掌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室采取对号入座并控制人数的管理办法,有效地考查每个学生的实验过程,使得动手操作的评价更加合理。教师评价一份实验报告时,既要看它的整体规范性又要兼顾局部重点,最终给出全面的评价。
5.做好实验后的总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每次实验课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课后要及时总结课上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反映出教师备课的疏漏或实验仪器的故障等,通过实验后的总结,教师能够弥补实验教学上的不足,及时解决仪器故障,掌握实验仪器的性能特点,以便完善实验教学。实验是一个感知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并通过总结获得对实际经验和操作方法的再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三、重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应用与创新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每个实验的设计都是和实验原理分不开的,所以实验课要重视讲解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是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依据,也是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学以致用,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测量钢体的转动惯量时,不仅让学生掌握钢体的转动惯量与钢体的质量、质量分布以及转轴的位置有关,还要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给学生说明。如变速自行车通过变速挡选择不同半径的齿轮来改变其转动惯量,选择的齿轮半径越大,其转动惯量也越大,最初蹬起来越费力。通过这样具体的讲解,使理论更加鲜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兴趣,而且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观念。另外,查找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新科技、新应用与学生分享,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开设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供学生实践,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四、实验教师要加强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实验仪器不断出现,使得实验方法也不断改进与更新,实验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状态。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工作。
五、结语
大学物理实验要求我们,基于验证性实验,对综合性实验进行深化与拓展,对设计性实验进行探索与挑战。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实验本身,更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由于每个院校的实验状况不同,每个教师的授课方法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加强交流、学习,把大学物理实验课上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与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穆晓东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