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情境创造大学教育改革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情境因素引入较少,造成学生对理论的权威性缺少质疑精神,同时也使得大学课堂与社会实践分离严重。本文从梅西大学课堂情境创造入手,运用实例分析了梅西大学情境创造的手段和组织模式,发现梅西大学情境创造主要通过虚拟情境创造和真实情境创造手段将理论情境引入课堂教学;在组织模式上,梅西大学首先强调情境的目标导向,其次突出情境创造需要体现出学生课堂的嵌入,最后强调情境创造植根于学生体验。
关键词:
梅西大学;情境创造;criticalthinking;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我国大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情境缺失现象分析
情境(context)作为理论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实施基础,一直被教育界视为理论高度抽象的根基,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高等教育的抽象化特征在饱受争议后,教育学者们开始从情境视角探讨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理论研究作为高等教育职能的合理性。[1]然而,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学教育模式中缺少情境化的情形普遍存在,突出表现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在大一统教材及教学大纲体系下,理论情境化特征被理论普适性代替,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输以理论而忽略理论过程,为追求理论正确性而简化或忽略其情境要素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国内教育条件还难以完全让学生体验理论情境。情境设置往往要超出课堂,真实情境构建几乎要放到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的空间和社会环境中,[2]这对于时间相对固定、教学成本相对紧凑的大学课堂很难有效安排,使得大学不得不思考“去情境化”与“再情境化”问题。[3]理论情境化特征使得理论成为完全开放的体系,对于越来越迫切要求“标准化”教育模式而言,理论情境化特征极大地考验着教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性;对于学生而言,接受到正确知识和高评价结论的功利性需求使得理论只能成为唯一标准的程式化产物,学生和教师不能轻易怀疑其权威性和绝对性,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决定了情境创造的效果。[4]在情境化普遍缺失的情况下,传统大学课堂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理论权威性与开放性无法很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更好地认识世界本质的框架,理论知识在学生中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大学教学效果。在完全剥离情境条件下,理论在课堂上缺少扩充与质疑的土壤而成为绝对权威,但知识的陈旧性、本身的缺陷却不能在课堂上发现。第二,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了沟通的桥梁。由于情境是理论抽象的基础,同时又是实践最基本的特征,将情境引入是很好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手段。在缺少情境情况下,学生无法理解理论来源、理论框架构建的过程及理论付诸实施的过程,造成了现在广为质疑的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第三,课堂教育无法实现批判性思维。当前大学教育除了理论的传授外,还被赋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责任,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尤其重要。在缺少情境情况下,学生无法将理论与情境结合,因而也难以提出质疑理论的有效依据。情境的缺失使学生将问题简单化、封闭化,造成思维的单向,且强烈依赖既有思维路径。
二、梅西大学情境创造手段
在本人高等教育法学习过程中,发现梅西大学在课堂教学中很注重情境的创造,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明晰理论运用条件,并适时构建与扩充理论体系。
(一)虚拟情境创造
对于虚拟情境的运用主要是针对概念形成、构念关系等理论过程性环节的设置上:
1.网络虚拟现实。网络平台有的直接购入到梅西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个人账户中,如stream学习空间,就为学生开展主题讨论提供了基础,使学生能通过头脑风暴法分析出理论实施的背景、条件等情境性因素。也有由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特征而采用的基于其它网络平台的虚拟现实,如Academia和Socrative,就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情境设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2.教师情境设计。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自行设计情境,如在课堂中提出学生角色扮演,或者虚拟一家公司的组织结构让学生讨论领导力的伦理问题。教师设计情境并非与教师的理论架构相一致。当情境设置好后,教师只是后续讨论工作的协调者,学生会全面融入到理论的探讨中,以至在课堂中产生大量的与课程理论不一致的结论。教师只对学生的结论合理性做评价,并不会提出最优的理论架构。
3.学生自行构造。自行构造情境有多种实现手段,一种是学生采集一定数据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另一种通过学生头脑风暴法形成的情境集合,这些情境往往是事件为载体,但会通过不断的分组讨论和重重抽象,最终按照课堂所需要的(或者最有利于参与讨论的要求)进行留存并组合,最终创造出与实践本身并不完全相同但能反映实践的虚拟情境。通过情境构造,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理论的普适意义,或者从多项实测数据中找到怀疑理论的切入点。
(二)真实情境创造
真实情境创造在梅西大学更为普遍。为了得到合理解释理论的案例,教师们会运用一切可能手段进行搜集整理。
1.真实反映理论实施背景的音频视频及报道性资料。教师可能采用当地毛利人家庭生活的资料向学生阐释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土著文化演化特征,或者采用大众汽车造假案例与学生探讨商业伦理。梅西大学在音频视频收集方面往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HOT(higherorderthinking)提供基础,即初看视频音频可能会觉得其与主题没有关系,但通过教师发问、学生推理,会发现视频音频资料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背景,会涵盖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学生一步步发掘,进而全面理解问题的真实情境。
2.引导学生参与真实情境实践。梅西大学有着较好的社会认知度,且本身有较多的实践场所,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所需。在安排学生认识真实情境的问题上,梅西大学改变大学教育过程中学校被动的局面,以全面赢得学生参与真实情境的可能性。首先,学校通过大幅度加大投入,建立起完善的实验系统。其次,学校在新西兰建立有大量的联系产业和部门,能较好地安置学生生产实习,能满足学生认知生产过程、参与生产活动的需要。最后,梅西大学还通过本身的关系从全世界寻求大量的短期实训实习机会,并通过学校平台实习招募通知,使学生通过合法渠道参与真实情境。
三、梅西大学情境创造的教学组织特征分析
梅西大学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情境创造教学组织模式:
(一)体现了情境创造的目标导向
情境创造目标的设置明确了事件的方向,为开放式理论的学习找到了切入点。根据课程学习的要求,情境创造目标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认识水平。通过将真实与虚拟的情境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实践条件和诸多外在约束条件情况下理论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等核心问题。如在学习新西兰农业变迁史时,一张一百年前的农业照片和一张现代农业照片的对照,就能让学生清晰发现新西兰由传统的森林资源向畜牧资源集中的变迁主线,进而导致学生思考为什么存在这类变迁,这类变迁带来了什么实质性影响,这类变迁是否具备持续性等。二是验证理论。此类情境创造一般需要由教师引导。在教师提出理论模型后,由其精心设计的案例(或者其它资料)进一步对理论模型进行阐述,以力图巩固理论模型。如教师在验证领导力伦理水平能提升企业绩效时,运用新西兰案例,讲述一个企业主将自身大部分财产以分红形式分发给员工,并且认为是员工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其结果是企业的绩效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故事。该故事内容真实,过程清晰,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主旨,并明确故事对于课程理论的验证意义。三是通过引入情境构建理论。情境下的理论构建将传统的理论的权威性与开放性统一起来,因此也是情境引入对理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梅西大学采用的四类主要教学组织模式如lecture、tutorial、lab、fieldtrip均设计有一定的时段保证学生之间开展探讨,这种类似头脑风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充分交流,逐步扫描个人认识盲区,让个人最大程度暴露在情境中。在进行中国和新西兰教育模式比较时,主讲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新西兰教育情况,然后要学生深入思考中国教育模式并找出两国在教育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经过充分认识和讨论后,学生们能基本找准比较方向,寻求重点差异,进而构建理论。四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由于情境往往和实践相结合,在学生充分理解情境的情况下,学生也一般会认识或掌握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在本人参与的mindmap设计课程中,教师主导阐述了mindmap的形成与意义,并督促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完成一张mindmap。在学生理解了mindmap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自身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并将自身应该传授给学生的问题绘制成一张张逻辑清晰、结构鲜明的mindmap图。
(二)情境创造的嵌入特征
梅西大学尊重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但为了保证理论的有效性,还原理论的本来面目,教师总是会千方百计在课堂中嵌入情境。一类是单一问题主导的情境嵌入。这种情境设置具备高度的目标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方向相对集中,对问题的设计也是半开放的。如本人参与的伦理课程,教师首先展示了一系列商业案件中涉及到的道德、公正等问题,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企业是否单纯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存在。为了保证较短时间内教师能够较全面设置情境,在教学课件设计上教师采用了图示。来源于真实事件的图片和很强冲击力的标题让学生很快明白课程主旨,而教师的发问也保证了理论框架和情境所体现的内涵的一致性。另一类符合梅西大学criticalthinking培养的需要,以几乎完全开放式情境而设计的课程。如笔者所参与的一堂农业经济课程,教师给学生发的讲义第一页只有两张图片,一张是反映新西兰一百年前森林资源的照片,一线是反映现代新西兰养殖业的照片。教师的发问开放程度很高,“从这两张图片中,结合你的专业特征你能联想到什么”。两张简单的图片,结合学生经济学背景,大量的问题被提出来,如“新西兰森林资源与畜牧资源的可替代性程度与土地布局”“时间序列偏好与新西兰农业发展”“产业选择的时空特征”等。情境的设置与真实社会经济环境极为相似,学生身处其中,开始时几乎无从下手,但随着团队讨论的深入,以及教师不断地协调和发问,使得主线越来越清晰,理论框架的构建越来越全面。
(三)情境创造的学生体验特征
虽然情境的设置大多由教师主导,但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他们的全面体验直接推进了情境设置的意义。对于学生体验情境的方式,梅西大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首创精神。在具体的做法上,分组讨论是最经常采用的手段。几个学生组合形成小组,他们自选主题,自行归纳演绎,自行提出结论。也可能采用基于个体的presentation,以陈述自身对于问题的理解。梅西大学尊重每个具有创新精神的问题和答案,在课堂上往往不直接评价学生的思维正确与否,而是从合理性和深度等角度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对课程进行反思。更为直接的情境体验方式是将学生直接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梅西大学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校外大量机构能直接接纳梅西大学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是带着问题去参与,并需要及时撰写reflectionjournal。在实践结束后还需要完成实践总结,并将实践经验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
我国大学高等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境对于理论构建的意义,但结合前文所分析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使学生能主动思考。
在当前理论更新速度快,高新理论运用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能及时对理论进行批判反思、通过主动性创新性思维对理论框架进行扩充与完善是高层次理论教育的重点。为此需要在我国大学课堂教育中让学生增加怀疑的机会,并不断反思与批判,达到鼓励学生形成批判精神,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大量引入情境,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中的无法有效落地的问题。
在无法让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入情境,能很好地为学生展现理论形成的背景及作用机制,也让学生熟悉不同情境下理论的指导意义。
(三)增加实践知识的嵌入,使学生能全面理解理论背景和作用空间,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理论、扩充理论知识体系的能力。
通过情境的引入实质上就是理论空间中加入了实践元素,以更真实地体现客观世界。学生在充分情境下,才会不断反思理论与实践经由的通道,也更好地理解情境作为桥梁改变理论框架以及作用于实践的过程。
(四)大学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到真实和虚拟情境设置环节,使理论和实践在课堂内能充分结合起来。
大学作为成本主体和管理机构,需要大量地增加情境创造的投入,如更新实验设备、支持教师教学改革、做好产学研对接、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知名度等都有利于学校从内部和外部更多地引入情境元素。
作者:汤勇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1):45-48.
[3]杨帆.陈向明.“去情境化”与“再情境化”——教师理解变革性实践的话语表征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2):13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