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哈佛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哈佛国际化大学教育论文

一、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组织与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转折点

目前,哈佛国际办公室是哈佛大学核心管理中心之一,为哈佛学院、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以及众多的研究中心、附属教学医院的国际学生、学者、职员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并在哈佛以及各种公共和私立的与大学社区有关的机构间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办公室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移民签证、食宿安排、财务问题(如税收)、信息咨询、旅游出行、医疗救护等,并积极促进社会和文化差异了解,促进哈佛大学与社区的资源共享。2.韦瑟国际事务中心的成立及其职能变迁韦瑟国际事务中心(WeatherheadCenterforInternationalAffairs,WCIA)成立于1958年,原名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1998年为了感谢阿尔伯特和凯利亚•韦瑟黑德以及韦瑟基金会的慷慨捐赠,更名为韦瑟国际事务中心。该中心的创建是基于二战后国际局势的日益复杂,当时的美国国际事务部作出判断,即世界各民族越来越组成为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的整体,在其中,任何民族都不可能独擅其事,并将促进世界合作确定为美国国际事务部的中心任务。哈佛大学韦瑟国际事务中心的主要职能则是广泛开展国际事务研究,为国家国际事务部提供必要而可靠的信息资源。目前,该中心是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最大的国际研究中心,其职能也在悄然变化。中心职能目标是在充满学者和学生的多元化社区中,鼓励个人最高水平的实践和智力互动;该中心坚持一个理念,即知识不仅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产物,还是学者与学者、学者与非学术专家间思想持续而有效的对话。为了促进这一对话,中心在不同领域广泛赞助各类讨论会、研究项目、讲习班和学术会议,以便为大学教育国际化提供多种可能、途径和方法。

(二)学生———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据哈佛大学官方网站公布,2009—2010学年度其国际学生达4131人,占总招生数的20%;截至2010年元月,其国际校友有来自近190个国家或地区的299527人。成立学生组织,充分发挥这一支力量在大学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成为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哈佛国际关系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是最古老、最大、最负盛名的国际事务学生组织。委员会的使命很简单,即在哈佛大学和世界范围内,促进国际问题的认识深化,利用现有资源,帮助学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该委员会的建设规划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背景下,追求创新途径,不断创造机会,更好地促进委员会使命的执行。作为一个完全由学生管理的组织,委员会为学生领导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的训练、业务经验的积累,以及与世界各地的校友保持广泛的网络联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三)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国际局势由过去的两元对立向一元鼎立转变,美国国际霸主地位日益巩固,国际化广度、深度日益加剧,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

1.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的成立及其职能变迁

1998年,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HarvardCen-ter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CID)成立。该中心是一个大学范围的研究中心,致力于以政策为基础的研究,及时向大学管理层及相关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文件和参考资料,并提前讨论大学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具体而言,CID的宗旨是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繁荣和共享而努力。CID积极创造、应用和集成来自哈佛大学及校外的一切知识,以推动对发展中所遇挑战和解决方案的了解;致力于改善发展实践,解决与消除全球贫困有关的公共政策难题。作为大学的研究中心,CID的主要功能为:改变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思、设计和实施方法;重新制定与生产有关的政策,以促进国家发展战略转移;扩大社会公平;改善教育、健康和其他社会服务领域的治理和交流;设计机构、政策和方法,以促进既满足人类需求同时又保护地球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功能,CID积极开展诸如公平、发展(微观发展、可持续发展)、创业、金融以及移民等领域的专项研究。

2.一系列国际或地区研究中心、研究所相继成立

哈佛大学根据学校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或地区教学及科研活动开展的程度和需要,成立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研究中心、研究所,主要有亚洲中心、希腊研究中心、犹太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非洲研究委员会、戴维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戴维斯俄罗斯和欧亚研究中心、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中国基金、哈佛燕京学社、韩国研究院、敏达德京茨堡欧洲研究中心、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乌克兰研究院、韦瑟国际事务中心等。以“亚洲中心”为例。中心成立于1997年6月1日,其基本职能为:反映哈佛大学对亚洲的承诺以及与亚洲国家日益密切的联系,是一个致力于亚洲国际关系、亚洲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积极开展各项计划的组织。哈佛大学的亚洲研究遍布大学各部门和学院,各学科在“亚洲中心”的主持下走到一起。通过这样的衔接,在探讨历史与文化、经济与政治、外交与安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时,中心形成了一种对学术性事件多层次、多元化的理解和描述方式;“亚洲中心”为其他有关亚洲的方案和研究机构以及大学社区提供服务,并为哈佛大学和亚洲思想界、政治界、商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一个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亚洲中心”促进哈佛大学各学院进行亚洲研究的教师、学者的相互联系,努力为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区域中心和研究所之间跨区域研究与合作提供便利。

(四)新世纪,哈佛大学国际事务部的成立及其主要职能

自1997年哈佛大学第一个在美国之外建立大学工作站的议案提出之后,哈佛大学跨越国际范围的校外工作站点迅速增加,大学国际事务不论地域范围还是事务种类、内容都日趋复杂和多样。成立一个综合管理大学跨地域和国界工作站的国际事务组织成为迫切需要。2006年1月,哈佛大学任命了第一任专门负责国际教育教学事务的副教务长,国际事务部(InternationalAffairs)应运而生。2006年秋季,国际事务部成立大学国际计划和工作站委员会,其他相关程序和机构在哈佛各学院相继建立。国际事务部的主要职责,宏观而言,主要有:致力于协调各学院的交流与合作,以改进和发展哈佛大学的国际行动;监督和审查大型国际项目;建立一套最佳的国际行动政策。国际事务部不直接管理大学计划或公务,而是将这些事务委托给学院、系、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管理核心的其他单位或组织完成。具体而言,则为:负责发展、审查与国际研究、教育、合作有关的各项大学改革和政策;负责审查有关国际事务的教师交流项目的进展状况,激励这些项目的推进;致力于加强哈佛大学在国际和宗教研究领域的行动;在各学院院长和教授的协助下,国际事务部支持大学各学院在发展国际业务中的努力,并作为这些行动的倡议者在大学范围内对此提供服务。

二、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组织和管理的创新分析

(一)纵横交错,合作共赢

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深度与广度都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界领先水平,是众多国际知名大学无法比拟的,为了让这样一所庞大的国际化大学得以快捷、有序地运行,管理结构的科学、高效至关重要。经过建校以来三百多年的积淀,哈佛大学逐渐形成纵横交错、合作共赢的教育国际化组织管理格局。纵向层面,如大学教务处直接领导下的国际事务部是大学一级国际教学事务管理部门,内设国际计划与工作站委员会,再由上至下逐级设立不同学院、中心、部门的国际计划与工作站委员会,分别管理不同层级教育国际化相关事宜;国际事务部领导下的“哈佛全球化”网站也在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横向层面,既有代表学校整体利益的官方服务机构,如哈佛国际办公室(HIO)、总法律顾问办公室(OGC),也有专门从事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的机构,如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还有代表学生群体利益的服务机构,如哈佛国际关系委员会(IRC),更有提供合作平台的服务机构,如韦瑟国际事务中心(WCIA)),以及提供医疗服务的社团组织,如国际救援中心(I-SOS),等等。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机构与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形成哈佛教育国际化的立体化组织管理体制保障。此外,各学院及部门设立的门类众多的国际和地区研究中心、研究所,是不同学院及部门间非管理性质的合作研究机构,在促进国际事务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各境外工作站、网站、基金会,各学生委员会组织,以及各学院形式多样的国际化教学活动也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管理体制的有机组成元素,对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高效运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二)横向管理结构的协作

横向管理结构是指处于同一层级、职能分工各不相同、彼此相互补充和配合的组织结构。以国际事务部及其相关横向部门的协作为例。其横向相关部门主要有总法律顾问办公室(OGC)、哈佛国际办公室(HIO)、哈佛学院国际计划办公室(HarvardCollegeOfficeofInternationalPrograms)、艺术和科学学院(哈佛学院是其四大学院之一)、哈佛大学国际律师协会(ILS)等。国际事务部在相关问题上支持总法律顾问办公室和哈佛国际办公室,这些相关问题包括美国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何影响非美国公民在哈佛的学习或工作,促进哈佛大学跨国教育、研究与交流合作活动的信息收集和维护等。国际事务部支持哈佛学院国际计划办公室在发展新的哈佛大学本科生国际教育机会方面做出的努力,也支持各研究中心和学院为研究生和专业学院学生做出的同样的努力。现任国际事务部副教务长也是艺术和科学学院院长,是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在这个职位上,他与各学院院长、中心主任、教授协作,致力于改进国际化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方便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研和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三)纵向管理结构的互补

纵向管理结构主要是指面向广大师生的服务型、松散式的组织结构。以“哈佛全球化”网站建设及运行为例。2008年5月,国际事务部在与主管部门合作的基础上推出了一项叫作“哈佛全球化”的网站建设计划。该网站介绍哈佛大学迅速增长的国际活动的各方面信息,主要包括课程、研究捐款、旅游、海外实习、学位、证书、教育计划及其执行以及教师科研等。从网站信息的覆盖面可以看出,网站的建立与运行既得益于大学国际事务部的宏观管理与协调,也得益于各相关学院、部门、中心以及广大教师、学生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支持。

三、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组织和管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以国际化视野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其实,就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始终的、百分之百的封闭式办学都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在我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兴起,一是洋务派学习西方开办洋务学堂,另一则是西方教会势力开办教会学校,正如哈佛大学的起源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国际化办学模式。民国时期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学习更是以国家法律及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强化和执行。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的全方位学习,形成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别国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也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学者、专家以及留学人员交流互动。所以,追根溯源,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有其漫长的发展和积累过程。自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外延与之前有所不同,这一时期更强调国家出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综合国力等因素的考虑而主动选择的一种教育发展途径。美国哈佛大学也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将学校发展与国家政治、国际趋势相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典范,学校也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独具国际视野、海纳全球精英的世界顶级大学,其教育国际化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办学模式等都在其国际化视野不断开阔和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得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应该懂得分析、理解现代社会,掌握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再结合自身经验与特色,求真务实,走出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二)组织和管理的创新是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哈佛大学国际化的经验可见,哈佛大学在其国际化进程中,体制与机制的调整和设置始终没有停止过。二战以来,哈佛大学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其机构设置也日臻完善,逐步形成目前纵横交错的立体化运行体制和机制。相比而言,我国多数高校与教育国际化有关的机构最多只有国际教育学院和外事办公室,其中部分高校的这两个机构还是一套人马,可以说,教育国际化的机构设置和组织管理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国际化已从二战后以政治抗衡为推动力转化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推动力,这是各国经济利益和自觉意识使然,教育界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面对这一趋势,科学的态度不是等待观望,而是积极参与。国际上教育国际化成功的范例很多,都是我们研究和借鉴的榜样。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组织管理和机构设置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效运行的国际化教育背后一定有一套健全而有序的管理结构,从学校顶层设计到各职能部门,再到各学院、各相关部门,既有横向配合也有纵向管理;各部门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是机制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哈佛大学这种管理结构及其有效运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认真研究与借鉴。

(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发展为不拘一格的办学形式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哈佛大学国际化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学生组成结构上,每年有17%左右的留学生招生比例,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人才前去就读;对于本国学生,基本上要求有国际学习的经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广开途径,除了在国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哈佛大学办学实体外,还在大学设立世界各国地理、文化、宗教、种族、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与国外达成若干研究计划和项目,为教师、学生开展国际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哈佛大学教学管理部门、各学院还设计出不同的留学方案,时间从几周到一两年不等,目的都是为了方便学生的选择。此外,哈佛大学国际远程教育系统堪称发达,各种网络服务应有尽有。“哈佛全球化”网站是其远程教育的主要信息支持系统,教师、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哈佛国际教育的实时动态,了解自己感兴趣国家和地区拥有的合作计划或项目,为个性化国际交流学习的设计提供可能。陆登庭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发表观点,认为哈佛大学已经决定大幅度提高国外学生的数量,“这样做的好处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年轻人,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在了解他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增进理解”。其后继者也坦言并践行:“在一个国际化趋势日益突显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别无选择;为了增进理解,我们必须走向世界。”如果用日本学者喜多村和之衡量“大学国际化”的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来衡量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发现我们在这三方面发展的程度都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我国大学距离真正意义的国际化还有相当的差距。就办学形式而言,目前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及学校层面主要鼓励和采取吸引留学生的方法开展国际教育,少数综合大学和多科院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而我国大学生出国留学则多为私人行为,大多是高中毕业或大学本科毕业后由家长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得以实现。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求远大于供给,而办学形式过于单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始终无法走上快车道的主要症结之一。大学教育国际化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其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既切合实际又富有前瞻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我们更应认真思考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国际化道路。

作者:邹志钢 黄睿彦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