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思考

内容摘要:该论文主要探讨科幻文学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通过探讨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科幻文学教育的问题点。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试论大学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案。

关键词:科幻文学;大学教育;厄休拉•勒古恩;文学想象力;实际教学方案

进入一个科学带来巨大变化的时代,曾属于低等文学的科幻文学,变得愈发重要,已成为主流文学之一。虽然国内正掀起科幻热,然而对科幻文学的研究以及教育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论文分三个部分重点探讨科幻文学 在 大学 阶 段 教 育 中 的 价 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所在。其次,通过了解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探讨具体问题。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探讨大学阶段科幻文学的具体教学方案。

一.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与信息的大爆炸,科幻文学在文学领域变得越发重要,已成为当代主流文学之一。科幻文学的魔力不仅限于文学价值上,其教育意义也是科幻文学登上主流文学地位的因素之一。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科幻文学的教育意义:首先,科幻文学所具备的文学想象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读者对科学的兴趣。科幻文学如同少年儿童文学那 样 具有 非 凡想 象力,不仅受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而且还滋生了一批又一批以成年为主的科幻迷读者群。著名科幻作 家 艾 萨 克•阿 西 莫 夫(IsaacAsimov)认为:“作为一种‘事实’的来源,科幻小说可能是不可靠的,因为小说中 的 知识 可 能是 错 误的,或者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科幻小说的科学背景是偶然的疏忽之过,还是因情节的特殊所需而故意安排的错误,抑或仅仅是因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落伍,只要故事本身有趣,它就是有用的。我想表达的是把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唤起对科学的兴趣的方式,这一点却是绝对没错的”(44)。其次,可以通过阅读注重科学思维的科幻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考能力。纵观科幻文学的发展,科幻文学演变与科学发展紧密连接。20世纪初,科幻文学作品主要发表在各种科幻杂志上[1]。在这些杂志上发表的科幻作品虽受广大读者的热爱,然而仅被视为一种娱乐、或青少年与儿童教育的辅助阅读,甚至被称之为可笑的伪科学、或低俗文学作品而已。进入21世纪,大部分学者公认科幻文学具备有效阐释科学的叙事能力,因此,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科学家以小说形式尝试解释科学理论。不仅如此,科幻小说虽然不属于科学领域,但与科学方法有所联系。因此刘英团认为,“童话的幻想是注定要破灭的幻想”,而“科幻却不同,‘科学幻想’走着一条与‘童话幻想’相反的路,如果孩子们读过科幻,随着他们的成长,科学幻想不会破灭,反而变得越来越真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想象变为现实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1)。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认为这种科幻文学的想象如同“思想实验”,而这种实验就像“爱因斯坦在移动电梯里射入光线,或像薛定谔把猫放进盒子做实验是一样的原理”(9)。简而言之,科幻文学的科幻想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科学想像,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再者,科幻小说可以用文学方式有效地探讨科学伦理问题。例如,厄休拉•勒古恩在科幻小说《黑暗的 左 手》(The Left Handof Darkness)中,通过构建一个消除性别整体性的一个外星球,探讨性别差异的伦理问题。而这种伦理问题不仅与现实有关,而且与即将面临的未来也息息相关。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主张,“我们也许即将跨入一个后人类的未来,在那未来中,科学将逐渐赐予我们改变‘人类本质’的能力”(216),其主张主要针对当代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对人类身体的变化而言的。换言之,当未来技术可以轻易地改变人类的本质时,人类将如何面对人类自身的问题,这也是诸多科幻作品中所探 讨的 主 题 。石黑 一 雄(Kazuo Ishiguro)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提出了克隆人作为生命体的伦理问题,故事中主人公发现他们自己的存在仅仅为人类捐献器官而活着,而人类肆意掠夺克隆人的器官,只为延长他们自己的生命。小说以批评的视角探究以人类利益为主的科技弊端。而这种虚构的作品,为科技发展的伦理问题提供有力的借鉴。

二.科幻文学在国内大学教育现状

很多人认同科幻作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而一些中小学校选用科幻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国内,系统地研究科幻文学理论以及科幻文学教育的吴岩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他认为“在我国,最有说服力的是北京人民大学附中王崎校长领导的科幻 物理 学 教学 小组。他们开设的《科幻物理学》课程很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能力,学生还通过科幻故事感受到了科学跟现实的紧密关系,了解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更严肃的社会问题。我感到这样的科学教育,就是成功的科学教育”(2)。但是,吴岩又指出我国青少年儿童阶段科学教育水平差强人意,主要问题是“应试压力之下那种看起来行之有效的知识灌输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基本科学处世能力的人的目标。更可悲的是,随着应试教育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盘剥的加重,孩子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日渐衰落。这种状况必将给我国的科技人才培养造成灭顶之灾”(1)。科幻文学的教育并不应仅限于青少年儿童阶段,理应扩大到高等教育当中。相比学生喜欢科幻文学作品的程度来讲,国内对科幻文学教育的重 视 度 明显 不足,对科幻文学作品的熟悉度也极其缺乏。虽然科幻文学属于文学的一种,国内大学文学类专业很少涉及科幻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究,更不用说其他的专业了。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幻文学研究团队为以北京师范大学吴岩教授负责的团队,该团队从科幻文学课程设计以及学科体系建设,到出版系列国内外科幻文学研究著作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吴岩教授的研究资料来看,国内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科幻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此时期,开设过科幻文学课程的大学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和杭州大学英语系等。进入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本科开设了以中文讲授的“科幻小说评论与研究课程”;2003年开始招收“科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387)。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 也纷纷在中文专业以及英文专业设立相关科幻文学专业选修课程及公共选修课程,其课程主要有:科幻作品分析、科幻文学理论、或科幻创意写作课等。这些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科幻文学作品,力求提高大学生们的人文素养或培养跨领域学习能力等。相比 欧 美 高 校 科 幻 教 育 规模,国内大学科幻教育明显滞后。首先,科幻教材资源有限。目前国内大学主要使用的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的《英美科幻小说史》以及国内外经典科幻文本为主。其次,国外科幻文学教学被视为创意写作 (creative writing) 重要体裁之一,因为科幻文学具有的文学幻想可以激发创意写作。相比国外,虽然国内各个大学以学生自主组织的科幻协会不断追求创意写作方面的发展,然而这些自发性发展缺乏理论指导。再者,国内大部分科幻课程都设立在中文或英文系,而大多数文科学生欠缺对较难的科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文本的解读缺乏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科幻文学在大学课堂中具体实践:以厄休拉•勒古恩的《变化的位面》为例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她既是科幻小说作家、又是奇幻文学作家、还是儿童文学作家;同时,她也是诗人、又是翻译家。对于国内读者来讲,对该作者的熟悉度并不是很高,她的很多作品也尚未被翻译成中文。相比国内,该作家在美国科幻文学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科幻小说集 《变化的位面》为例,探讨具体教学实施方案。

第一,科学与文学之间勒古恩用非凡的想象力,在短篇“席达•杜利浦位面转换法”里虚构了一种“位面旅行技术”,这是一种“经由某种扭动加上平顺地弯曲”转换空间的技术。目前国内很火的穿越剧基本概念注重时间的穿越,比如,冯俐编剧、杨军和孙太泉担 任导 演 的电 视 剧《穿越时空的爱恋》(2002年)讲的是两个现代人穿 越 到明 朝 的 故事;李国立执导的电视剧《步步惊心》(2011年) 讲述现代白领女性因车祸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的故事。相对穿越到未来的欧美科幻作品,大部分国内穿越剧的时间回到过去。基于这种差异性,可以与学生探讨东西方对时空概念的不同理解。这种探讨要基于学生自己搜索一些资料,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

第二,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伦理在当代社会,科幻文学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作家通过想象力,使人们思考科技发展给人类未来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英 国 女 作 家 玛 丽•雪 莱(Mary Shelley)1818年创作出版的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让世人不断思考科技发展 带来 的 伦理 问题。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博士用缝合尸 体契 合 电的 力量,创造出了一个新人类。而当这个新人类获得生命睁开眼睛的时候,创造者弗兰肯斯坦却在恐惧中逃走了。被遗弃的新人类,起初只因丑陋恐怖的外貌被创造者遗弃,也被人类社会排斥,而最后成为了一个反人类的真正怪物。小说中探讨的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使当代读者思考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不仅是很多科幻小说不断提出的主题之一,也是很多科学家所思考的伦理问题。勒古恩的短篇“永醒之岛”中讲述一个叫奥里奇位面的故事。这个位面里住着一群永醒者,他们是新一代超智能人类,而创造他们的科学家们是秉着相信“睡眠使我们愚笨”这一假设而创造了他们。然而,实验进入一定阶段之后,科学家们发现新人类因无法进入做梦状态,而发生了变异。虽然他们的身体很健康,但是他们的大脑已死亡,他们成为了“科学祭坛上的牺牲品”。王峰认为:“文学虚构的力量既不像预测未来那么大,也不像空虚无用那么小。如果说到用处,它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满足一下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它更存在于目前关于人工智能的社会性讨论中”(102)。换言之,科幻文学的想象并非毫无根据或非科学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人类社会伦理无法承担的科学实验进行思想实验。不仅《弗兰肯斯坦》还是“永醒之岛”中,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在作家们塑 造的 幻 想 世界里,思考被人类创造出的怪物以及永醒的人类所处的处境。

第三,未来现实与创意写作克劳迪亚•桑米•尹(ClaudiaSangmi Yun)认为科幻文学的教育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的思维方式,而不仅限于现实的那一种视角 (123)。也就是说,科幻文学可以借用想象,思考现实以外的可能性。著名科幻小说家菲力普•迪克(Philip Dick)的科幻小说 《高堡奇人》(The Manin the High Castle) 是一部关于思考“另一种历史”(AlternativeHistory)的小说。作者把历史背景虚构成: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美国被日本统治为小说背景。作者通过这样的设定来思考未发生的虚拟“现实”。而这种对不同于现实的可能性,并非仅仅是虚构而已。鉴于与过去或者未来产生某种虚拟联系,这种不同于现实的可能性,使得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现实。在勒古恩短篇“尤尼的混乱”中,主人公进入了一个虚拟现实位面。勒古恩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主人公的体验虚拟空间,而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困在虚拟现实世界里,却毫不 知 情 。 让•鲍 德 里 亚 (JeanBaudrillard) 认为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幻想与真实的界限不断在消失的现实里(2)。

随着虚拟技术的高度发展,这种界限的消失更加明显,而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现实是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与学生讨论未来世界的许多可能性;进而,通过创造性写作,来具体化学生们的想象,并以科学方式探讨其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科幻文学 的教 育 价值 在于:首先,科幻文学可以吸引不同年龄段读者对科学的兴趣。其次,科幻文学可以培养科学的思考方式。最后,科幻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对伦理问题的思考。然而目前国内科幻文学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欠缺,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大学教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例举厄休拉•勒古恩科幻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来探讨了具体教学方案。希望本篇文章能够给同行教师及研究者一点启发。

作者:马春玉 金明日 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