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科技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也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及科技人才的竞争。对学生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养,成了时代赋予当前物理教育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一步渗透现代科技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的科学素养呢?文章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适时、有机地渗透现代科技教育,既可以有效地实现原有学科的教学目标,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现代科技知识素养,进而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科技教育目标。现从当前物理学科教学与传统的中学科技教育的现状、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评价的实施等几个方面,粗略地谈一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一、当前物理学科教学与传统的中学科技教育的现状

当前传统的物理学科教学与传统的中学科技教育相互割裂,缺乏有机的渗透。传统的中学科技教育往往只是少数学生参与的一种单一课外科技活动,这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但是这种活动普遍缺乏对学生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整体科技素养的全面培养;活动的参与者也只是整个学生群体中的极少数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普及性、广泛性。另一方面,传统的物理学科教学多数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知识传授型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缺少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缺少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缺少对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所有这一切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科技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中学物理课原有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研究则是完全忽视了。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物理新课标”)则提出了一个面向学生思维的三维教学目标,即从整体上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进一步培养。但是细化到每章每节,却无具体实在的科技教育目标,导致物理学科教学中的科技教育一直被教师所忽视。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通过学习《2011—201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物理新课标”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进一步了解到了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与现代科技教育目标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校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恰当的科技教育目标切入点,构建一种全新的渗透现代科技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依据。例如,在“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一节“从全球变暖谈起”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现代科技教育目标:1.以“全球变暖”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形成正确的科学观;2.以“各种温度计”为切入点,介绍“非典”时期广泛应用的“红外线测温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3.以“温度计的分度方法”为切入点,用“刻度尺与有液柱的细玻璃管组合得到温度计”作为例子,向学生介绍“组合法”这种发明创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适时渗透现代科学技术教育

“物理新课标”实施前的旧物理教材上,往往比较注重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科学理论的严谨性,但却缺少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一些鲜活实例和内容,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当前学科自身的发展和要求,也滞后于社会当前的实际需要。根据“物理新课标”精神新编的各种版本的物理教材,通过“信息浏览”“课外活动”等栏目内容,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相互联系,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显得尤为突出。但是,教材中由于信息的滞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的教学内容大量存在,例如:我国“神六”“神七”载人飞船已成功发射,可教材上介绍的依旧是“神五”。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学生的生活体验迥然不同,如果只是使用单一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容的体验上缺乏真实感、亲切感,也必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课的积极性和对于科学技术的创造性。因此,教材中很有必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技素材作为当前课堂知识的新型载体,进一步充实到现在正在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对于科技素材的选择,教师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和教材结合的紧密性,即所选择的科技素材要努力做到和当前教材的知识点有关,并且符合教材知识体系的安排;二是素材的现实性、实用性,即要尽量选择一些贴近现实生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关的素材,使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如何转化为劳动技术,科学技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广泛应用,并要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三是内容要新颖、时效性强,即科技素材的选择不仅要具有浓厚的时代感,还要能反映当前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四是所选择的科技素材要有教育性,无论是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还是在科学价值观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例如,在人教版的《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中,可以以讲授“电源”为切入点,利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新型的电池,进一步说明科技的飞速发展需要各种电池,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收集各类废旧电池,然后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进一步弄清电池供电的原因,弄清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还使学生懂得了科学技术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会危害人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进一步唤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传统的物理教学,一直是重结果和演绎,轻过程和方法;历来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学习兴趣完全被忽视,学习的主动性也被完全压抑。为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就要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发展”为主;从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从书本为主转变为活动为主。教师可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前人探索规律发展的曲折历程和艰辛之路,进一步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然后再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实践,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在运用此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讨论,大胆发言,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这不但让学生理解相关的学法知识,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宽广性和创造性。

五、在课程评价的实施上渗透现代科技教育

课程评价是教师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不仅可以发挥对学生检查、鉴定、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发挥教师的评价导向、激励和调控课堂改革等改进教学功能。传统的课程评价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甄别和选拔功能,对于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则是完全忽视了,致使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完全单一化,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有关科学的精神、观念和态度的进一步形成,更不利于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完全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

(一)终结性结果评价

作为终结性结果评价的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参加县统考),侧重选择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渗透现代科技的试题,除了考查科学知识,还应注重考查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如以下例题。例题:自从发明了硅太阳能电池后,人们就在思考建立太空太阳能电站的问题。假设在距地面3万多公里的太空中有一个太空太阳能电站,按照你的想象,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将它获得的能量传送到地球?评析:试题以能源这个热点问题为背景,展示了先进的技术和人类对先进技术的追求,要求学生由电磁波或激光运载信息联想到用电磁波或激光运载能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先进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还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形成性过程评价

形成性过程评价主要是教师利用一些课堂日志、表格等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投入程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一种“质性评价”。形成性过程评价要求学生和学习小组也要参与到这个评价过程之中,进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一定的回顾和评价,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总之,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现代科技教育,让课程内容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教学重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活动为主”,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很好地消除了学生对物理课的畏难情绪,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君兰.物理中的科技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2]张小荣.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科技切入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3]周淑兰.物理中的科技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作者:李玉河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西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