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解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道德教育解析

摘要: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道德教育传统由来已久,面对新形势的变化,道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在协同视阈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从多方面着手,从而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协同;大学生;道德教育

在协同视阈下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有利于实现以德树人的最终目的。既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又要考虑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战,采取适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方法和手段,发挥德育的引导性作用。既要发挥学校对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开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1]。

一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一)明确引导内容,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

大学生群体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成才愿望强烈,智力水平高,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2]。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但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大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辨别力空前活跃,对社会中的各类信息具有敏感性。但是极易受到外在的诱导,不易形成理性深刻的认知。因此高校道德教育要抓住这些特点,以此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结合大学生成长需求,明确引导内容。

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现在大学生客观存在着理想缺失的情况,容易导致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死气沉沉,消极的、负能量的情绪很多。更有甚者,悲观厌世,患抑郁症甚至自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理想信念的功能和意义,可以形成积极、正向的情绪和能量。

其次,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恰当的人生观、理性的价值观教育。目前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文化思潮碰撞激荡,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受外界的影响,同样产生了很多不良的风气和价值选择。学会专业知识、加强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更为重要,因此,对待实用主义,我们要采取辩证的态度[3]。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完全可以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找准与他人合作共赢的契合点。

(二)创新引导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平台

目前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日常基本上跟手机、QQ、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绑在一起。面对德育环境的新变化,过去传统的单纯依靠德育课程的讲授,通过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经常会出现上课学生玩手机、刷微博的现象,效果十分不理想[4]。因此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积极调动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贴吧、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展开德育工作,力求有新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符合他们的语言,用他们愿意听的话、全面推行德育工作。

二健全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构建道德教育“大课程群”,实现优化课程体系目的

课堂是德育开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形成道德教育和谐共生的“大课程群”,应该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大学生心理健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交礼仪”课等多门学科,形成课程体系。各科教师要加强互动和交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联合修正,共同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围绕大学生求学、做人、成才、感情和就业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学生,提高他们的认知和能力。由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的参观,直观感受历史,无形之中能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以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让学生到基层去参观体验,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直观认识,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可以结合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专业所长,积极开展适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到社区、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场所进行义诊活动。机电、计算机专业可以到附近社区进行小家电维修等公益活动。

(三)搭建与学生交互的平台,关注学生道德动态

1.搭建师生交互平台。组建涵盖学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大学生的德育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坚持德育和智育并重的原则,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品德认知和行为问题,完善道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与思想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类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搭建师生交互的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既提升了老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又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大学生道德得到塑造。

2.搭建道德教育载体的新平台。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性格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分别占到了31.9%、41.8%、26.3%。这就说明大学生道德的塑造,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方联合,聚合成一股力量,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并提供有效资源。让大学生不论身处何地,都能明确地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更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属性,能够更好的促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确定自己的目标,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在学习和工作中焕发生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搭建德育评价新平台。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德育评价不能单纯依靠学期末的卷面考核,不难发现这个指标没有太大的意义。很多同学平时可能上课从来不听,但是最后考前临时突击或者考场作弊,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学生更倾向于把德育评价系统化、常态化、动态化,充分考虑到自我认知、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老师的认可和评价[5]。因此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平台,分好权重。可以出台相关的德育细则,把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表现量化,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占到德育考核的一定比例。平时学习、生活过程中,其为人处事的能力都能给同学留下印象,以同学们之间的相互评价作为参考。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综合考虑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参与情况,还要考虑一些日常道德行为,比如关心同学、热爱集体,为宿舍、班级、校园建设做出了贡献的可以酌情加分。

三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风气,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井然的校园秩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身心,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奠定稳固的基础。学校应该彰显人文情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发动,尽可能动员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抓住一切时机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缓解大学生来自学业、生活、感情、职场上的各种压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参与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红歌比赛、文明宿舍评比、优秀班级评比、征文比赛、时事辩论、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王学俭,李晓莉.甘肃社会科学.2014(03):215-218.

[2]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1-13.

[3]闰海玉,薛永苹.加强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7):41-42.

[4]谈炳和,樊富珉.试论道德及道德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67.

[5]李丽华.组织文化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对学风建设协同互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5):56-57.

作者:刘文娟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