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现代大学后勤道德教育职能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道德教育,是近年来又重新升温的一个概念,但什么是“德育”,怎样做好德育工作,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和方法。事实上,道德是一种作为规范和约束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可以通过教学来传授,但更有效的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来领悟和感知。人无法通过一节课、一次讲座而变得有道德,但可以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习惯。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一门死板教学、被动接受的“学科”,但作为“教育”,哪怕是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背后也应该有完整的体系和规划作支撑。这就是开展此项研究的初衷,旨在着力打造一个符合高校育人目标、符合后勤工作实际、有规划有意识的后勤育人体系。
一、后勤道德教育职能确立的理论基础
(一)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就是把德育放到生活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道德的真谛,从而达到培养人“德性”的目的。“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是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强调了德育要立足生活、立足实践;希望通过矫正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德育方法,让德育回归现实生活,让个体在感悟道德生活、实践道德行为中成为践行道德的主体。在生活德育的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笔者最为推崇劳动教育,这也是与高校后勤的实际最为契合、最具指导意义的。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将劳动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而是让劳动和教育达到内在的统一,是以劳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让劳动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马克思曾指出:“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发展心理学
1.大学阶段学生道德思维和行为体系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逐渐稳定。除了少数心理成熟早、意志力特别坚强的个体,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都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完成并趋于稳定的。这一阶段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可能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加强道德意识的正强化是十分必要的。(2)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成就需求不再局限于分数,还包括专业领域的成就、社会实践的成功、周围师生的认可等。而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给大学生达成成就的机会很多,将道德体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的机会很多,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挖掘的领域。(3)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趋于社会化。大学是个小社会,是学生从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逐步走向开放的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理念、思潮的冲击和洗礼,这对于三观还不够稳固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2.基于发展心理学的问卷调查
笔者曾通过学生团体发起过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征询本科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看法,从“你日常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称呼是什么”“你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吗”等日常行为,到“你觉得宿舍管理员是教育工作者么”“如果毕业后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宿舍管理员”等态度意向,共12个问题。800份问卷尽量平均、随机地发放给四个年级,最后收回有效问卷743份。在结果分析中,笔者发现了几个值得深思的现象:(1)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尊敬程度随年级的上升而下降。一年级时78%的学生会主动跟宿舍管理员打招呼,到四年级时只有46%。(2)大学生对宿舍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可程度,尤其是对其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认可程度整体不高,整体看,只有不到30%的大学生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3)参与过勤工俭学、校园志愿者等劳动活动的大学生对学生宿舍管理人员的认可度较之其他学生偏高。他们中有83%的人会主动跟宿舍管理人员打招呼,63%的人认为宿舍管理人员是教育工作者。
(三)社会教育力
“社会教育力”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社会所具有的教育力量”。人参与的任何社会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而教育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活动,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的教育影响。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表现出的更高需求,同时也是教育向深度转型的必然。人的社会活动都会造成知识或意识的流动,如果对这种流动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就是教育,它需要每个人、每个团体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责任的觉醒。高校后勤在高校里一直处于一个很微妙的境地,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但其育人职能却很少被师生认可,甚至连后勤员工自己都不觉得自己负有教育责任,这很值得反思。高校后勤身处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如果不认清自己的育人职能、不找到自己育人职能发挥的切入点,对高校、对师生、对后勤自身来说,都是极大的缺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的损害。
(一)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是发挥后勤
道德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后勤工作有其特殊性,它作为高校部门,天然负有育人职能和责任;但后勤员工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太合适。劳动就成为了最好的切入点。它既是后勤工作的日常行为,又是连接后勤与学校、师生的纽带。后勤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和特点,打造劳动育人的机制和氛围,才能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引导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后勤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1.打造劳动教育平台,培养劳动价值观
西南大学后勤集团在这方面曾做过许多尝试,向西大学子们提供了许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201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后勤集团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等部门组织了“今天你休息,我来当工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340名大学生志愿者以“顶岗劳动”的方式到食堂、校环部门体验劳动,让“被顶岗”的近100名后勤工人休息一天。此次活动不仅受到校领导、广大师生和后勤员工的好评,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武汉理工大学罗亚田教授看到相关报道后,在光明社区博客上感慨道:“何为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中国青年从此开始走向工农,自觉与工农相结合,自觉与工农同呼吸共命运的划时代革命精神!”西南大学党委原书记黄蓉生肯定了这次活动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尝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探索。在此次活动的基础上,西大后勤深入探索,开始对劳动教育进行规划,计划逐步将一次劳动教育的成果扩大为一种体验劳动的长效机制。后勤可以提供给学生体验、实践的岗位很多,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和需求,设计不同的劳动“课程”,如可以选择一些技术要求不高、有一定劳动强度和持久度的岗位,组织以体验劳动、强健体魄为目的劳动“课程”,参与劳动的学生需要保证参加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学校甚至可以设计一定的学分,由原岗位的劳动者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等级评定,真正做到以劳动为课、以劳动者为师;对专业知识有一定要求的岗位,如绿化、园艺、设施设备管理及维修维护等,可以安排专业对口的学生进行岗位实习,除让他们了解工作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改进和完善工作方法及技术技能,既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也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还可以选择一些基层管理岗位和辅助岗位,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企业的管理模式、运行以及工作中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方法,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打下认知基础,积累实战经验。这样,将任务、兴趣、专业有机地融入到后勤育人的实践当中,对于后勤育人功能的发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实践过程中价值观的交流、道德素养的传递也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2.构建后勤育人氛围,践行不言之教
后勤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环境质量,这是从环境对教育效果的直接影响来理解的。食堂的就餐环境、宿舍的生活环境、教学楼的课堂环境、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交通的便捷程度、校园的安全稳定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营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越来越成为后勤工作的重点,后勤工作的宗旨由“三服务,两育人”扩展为“三服务,三育人”,即增加了“环境育人”这一宗旨,后勤工作与校园环境的关联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环境还包括后勤员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日常与学生交往的氛围。后勤员工身上展现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人文情怀等,是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职业教育的活教材。热情周到、细致规范、以礼相待的职业形象,嘘寒问暖、煮粥熬药的人情冷暖,春节递到留校学生手里的一碗热汤圆,实习晚归时虚掩的大门和值班室等候的灯光……这些不仅打造、维护的是后勤形象,更会带给师生舒适的心理感受,既可以为后勤赢得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受到后勤员工良好形象的熏陶,形成自身与人为善、和谐友好的可贵品质。
3.打造后勤企业文化,传播价值理念
文化是在接触和交流中双向流动的,近年来,扎根高校、立足现实的后勤文化开始反哺高校和师生,很多高校后勤都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心活动,甚至在企业内部开始形成一种自觉的慈善文化。如西南大学后勤集团连续11年开展“春雨助学”行动,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捐款资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共捐款200余万元,惠及1000余学子;还组织职工积极为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捐款捐物,总计价值10余万元;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免费维修活动,还建立了便民联系卡,在教职工中传为佳话;每逢传统佳节和教师节的“特惠师生服务”活动,把服务做成了文化。做好事、行善举是后勤和后勤员工有社会担当的直接体现,但从育人的角度看,这体现的正是一种知行合一的道德境界。后勤员工在长期劳动中所形成的向善价值观和后勤文化中的慈善风尚,是指引和塑造价值体系的良好范本。
4.开辟新媒体阵地,理论研究助推育人功能实现
后勤育人需要顺应时展的趋势,要占领新媒体宣传的有力阵地,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当下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手段,将后勤的理论、做法、闪光点等正能量的信息传播出去。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一直致力于打造企业和员工的正面形象,通过挖掘员工爱岗敬业、热心周到、创新服务的事迹,传播后勤企业文化,扩散后勤育人效应。保洁员号召学生爱护公共卫生环境的打油诗、宿管阿姨为腿部受伤的学生织的爱心袜子、学生在母亲节自发给值班人员送的早餐、宿管阿姨写给毕业生的暖心小黑板、食堂师傅号召“光盘行动”“文明用餐”的宣传画……这些事迹不但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被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壮大后勤的教育影响力。后勤员工要做好育人工作,除了多了解同行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理念外,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总结、多思考、多谋划,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把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成果,在交流、实践中检验理论。西南大学后勤集团专门建立了员工科研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研究后勤改革的深化途径和后勤职能的充分实现,近年来,在《光明日报》理论与实践版和《高校后勤研究》《管理观察》《中国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以及《西南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获得全国性理论征文奖1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做好后勤育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三、建立后勤育人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后勤育人职能,树立后勤育人意识
要发挥好后勤的育人职能,首先要对这一职能有清楚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多方面的,社会、学校、师生的认可,学生的接纳,最重要的是后勤内部育人意识的觉醒和育人自觉的养成。
(二)打通部门合作渠道,形成高校育人合力
后勤育人有其独特性,但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应该遵从高校育人的大局目标和前进方向,融入高校育人的整体氛围,避免孤岛和脱节。以后勤育人平台为基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相关学校机构、部门参与,共建共管,协调配合,保证体系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合理的育人体系,行“有意识”的教育
目前后勤育人还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是后勤员工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的自然的、无意识的影响,方向不明确,效果不可控,随意性太强。要达成育人的效果,除了后勤员工自身素质和水平过硬,还应该注重育人体系架构、育人内容设计、育人结果运用等方方面面的环节。这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后勤同仁们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总结修正。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会,2003.
[4]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
[6]李真.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5).
[7]王艳秋,徐勇林.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8]刘强.重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发挥育人功能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
[9]马晶,马春.论在高校后勤工作中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张洪菁 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