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关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关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关系

[摘要]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自进入我国以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教育不是孤岛,深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德教育没能例外。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同样作用于人,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众文化影响着道德教育:大众文化改变道德教育受教育者的状态,大众文化更新了道德观念形成,大众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难以甄选,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消解道德教育。道德是生活构成性因素,道德教育指引着生活的构建,大众文化作为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道德教育的指导。厘清二者的相互关系,扫清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大众文化;道德教育;影响;建构

道德教育在近些年不断出现问题,不少研究认为大众文化的出现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但大众文化本身就存在着缺陷,它在为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为道德教育制造了新的问题;道德教育对大众文化的建构,是厘清大众文化下混乱的价值关系,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

一、大众文化的起源

大众文化是兴起于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兴知识分子的文化产物,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中大众是哲学和社会学中的提法,它指的是大众社会产生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特性的一些本质变化。[1]在大众社会中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受到的社会影响加大,个人的特性就会慢慢消融在大众社会中,所有的个人就成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常人无所不在,却又是“无此人”。[2]对于我国而言的大众文化,是使社会多元化的催化剂。大众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它使文化的传播实现同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更促进了民主性和公平性的实现。大众文化的出现对主流文化形成了冲击,主流文化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把控,是人们共有的公共领域中所遵循的;大众文化更多则涉及社会中的个人、私人空间。大众文化直接介入生活世界,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是贴近生活的文化。平面化、娱乐性、商业性也决定了大众文化的世俗性。

二、大众文化对道德教育影响的现状

文化构成了个体发展的软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重大而深刻。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学校道德教育知识化、政治化为其主要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文化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当今社会中,大众文化是最受人们追捧的文化形式,它已成为全球城市普遍的生活模式。大众文化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积极面,同时存在着消极的一面,大众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亦是如此。

(一)大众文化改变道德教育受教育者的状态

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在教学中,教育者按照规定内容向受教育者传递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1]在教育中学生没有选择权,教育者传授的教育内容呈现出刻板、枯燥的特点,就目前道德教育的开展来看,多流于形式,对学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相反,却使学生呈现厌倦的状态。道德教育出现“人学空场”和脱离生活的情况。道德教育成为知识的教育,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追求科学化,从而使道德教育在失去生活底蕴的同时也丧失了人文性。[3]高德胜指出:“道德产生于生活,道德的获得就是生活的过程。”[4]道德教育因此与生活不能相分离。人是生活中的人,是关系中的人,人在生活中得以生长。道德教育脱离生活,便会成为抽离人的教育。道德教育呈现出以课本知识为主,以教育者为主导,是脱离受教育者和生活的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产生问题的最大原因。在大众文化中,物质世界极度丰富,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开放状态,人们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索取,且可以参与到文化的制作中来。[5]大众文化下的受教育者因所处环境的转换,更加关注自身生活、个性的张扬,对于道德的获得、生活的构建有了更强的主观意识。道德教育所作出的调整正是如今道德教育产生问题的症结之处,因此道德教育成人的根本任务在关注个体、回归生活的大众文化下会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大众文化更新了道德观念形成

大众文化主要是依靠大众媒介传播,大众传媒有着公开性、实效性的特点,网络电视时代中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来源广;大众文化出现前,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中国的长老宗制对人们道德认知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家庭、学校的教育是道德观念的主要来源。人们处在大众文化下,道德的获得与大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念来源广泛,同时总是围绕着其所处的文化的精神进行道德教育,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封建统治时期,道德内容为三纲五常;新中国成立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占据主要地位,道德内容偏向政治化;大众文化传入后,既有包括前面几个时代中已经出现的,又有注重个人的、审美的、经济的各方面崛起,而其中也不乏一些消极观念的存在,因此要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筛选作用,净化道德教育资源。

(三)大众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难以甄选

大众文化本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也存在着对道德教育的挑战。大众文化使文化由统治阶级控制转而由大众来创造。统治阶级所操控的文化是为使民众臣服于统治者的一元文化;而大众文化由多阶级共同参与,反映不同人们的愿望,掺杂着商业性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环境伴随着开放、混乱的价值取向。“世俗”“功利”成为大众文化下解读价值观的代名词,这样的价值观是与道德教育应然的道德目标相悖离。道德的获得是在生活中得以进行,生活的过程便是获得道德的过程。在大众文化中,受教育者不能辨别出哪种价值观为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其价值观形成趋于混乱与错误的状态。

(四)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消解道德教育

大众文化下人们对感官上的满足、获得愉悦感远远高于精神追求的实现,人们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享乐之风盛行,当前的快乐就是最大的满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增强人们的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大众文化下享受才是真谛,人们所形成的观念与道德教育相悖,大众文化重在实用与当下的感受,道德教育是理想与思想的追求。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娱乐化可以使人们减轻生活的压力,轻松获得;道德上的追求多充满束缚,需要付出身体与精神上的努力方可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享受当下而放弃道德上的追求,道德教育不断被大众文化消解。当前,人们喜欢通过大众传媒进行阅读与休闲,而不是选择纸质的传媒方式,从这一侧面也可以反映,大众文化在生活中无孔不入,使道德教育无论好与坏都要接受其影响。

三、道德教育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与建构

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没有道德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大众文化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大众文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思路,同时也使道德教育陷入价值上的混乱。道德的根本作用在于成人,道德教育指引着人们生活的建构,道德教育对大众文化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道德教育成人之道,影响着大众文化下价值观的建构

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思维模式、态度取向、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问题,价值观念规定了文化的内容、生活的方式和人类的创造活动。[6]大众文化下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信息传播与获得跨群体,面对庞杂的价值观,受教育者难免会丧失判断。道德所导向的是人的目的的实现,道德就是要使人按照人的本然存在方式去存在,它为人指明的就是成人之道。[7]道德教育是与人的终极意义相关联,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人能够走上这条人本然存在方式的道路,使人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多元的价值观中能够认识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树立价值的确定性和道义上合乎理性的观念,走出混乱的大众文化。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使人得以自觉设定和筹划自己,使原本自然的、本然的存在方式因有道德影响而成为自觉和自为的存在方式。受教育者可以做到自觉和自为地发展自我,在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各种价值观,有利于自我发展的便会被采纳,不利于自我发展的便会遭到淘汰。大众文化鱼目混杂的情况也可以得以改善,更适合教育的开展。道德教育与大众文化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以孕育,通过人的活动得以产生,作用于人,受限于人。道德教育从根本上确立人要怎样成为一个人,走怎样的成人之路,使人过上有道德的生活。大众文化在人成长的道路上可以提供很多条道路,但不能确保人能成为自为和自觉的必然人,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具体问题,参照人生的终极意义,便不会在众多选择中迷惘。

(二)道德教育的超越性、现实性,影响着大众文化下道德精神的建构

道德教育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体,道德其最初意义是一种规范、一种契约、一种准则,它的产生主要是物质生产和人际关系的调节。在进一步发展的传统哲学中,人的精神逐渐独立,道德被赋予了超越性的意义。人们对道德在生活中的价值有所转变,精神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关注。鲁洁指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超越,它是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促使人去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以此实现对现实的否定。[8]这种对现实的否定并不是不注重道德的现实性,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大众文化成为人们的主要生存方式,多元的选择和大众传媒的兴起,人们的价值观也多元化,充斥着商业性的大众文化,功利性、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泛滥。道德教育的现实性要求道德教育能够适应当前的文化环境、政治、经济情况,利用道德规范调节社会中的各项矛盾,但更需要道德的超越性。道德教育要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升华器,驾驭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人类社会必须在文化上成熟起来,把人从贪婪和自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才能实现合乎理想的发展。在文化上成熟起来首要是要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念要从物欲、功利中解放出来,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可以形成人的自主的力量,使人按照应然的方式否定现实,创造新的现实,在文化上成熟起来,同时在大众文化中更加成熟。

(三)道德教育幸福功能,影响着大众文化下终极意义的建构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的质量是由幸福来衡量。[9]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在于成人,成人的衡量标准也在于是否幸福。幸福是有关每个人的事情,应把幸福本身当成是道德的根据和基础。人们在大众文化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感官愉悦,这份愉悦解决了教育中的枯燥无味,但仅凭这份短暂的愉悦感为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浅显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愉悦感一般来源于感官上的满足,而不是精神上对崇高的追求,上文也提到大众文化的愉悦性侵蚀着教育的理性。解决人们在大众文化下对愉悦性的片面追求,发挥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使人关照人生的意义。幸福生活的建构使愉悦性在生活中得以深入,不仅仅在感官上享受快乐,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过有意义的生活,使大众文化在精神层面进一步成熟,适合受教育者在大众文化下获得正能量。大众文化的出现为道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解决途径;大众文化本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道德教育的应然角度功能和超越性无疑为大众文化在发展中指明方向,在解决问题中重构价值观念。二者相互促进,其中最终目的都在于促进人更好的发展,构建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16-22.

[2][德]马丁•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

[3]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36-40.

[4]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6-53.

[6]王久梅.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7]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8]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1994(6):2-8.

[9]王啸.人在社会中生活:道德教育的三重功能[J].教育研究,2010(6):9-14.

作者:杨隶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