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加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加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石,然而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缺失,致使道德教育的实效偏低,采取对策,克服缺失是提高道德教育时效性的必然选择。本文就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目的在于能引起教育者及整个社会的广泛思考。

【关键词】

道德教育;缺失;个性教育;对策

在社会转型期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发生着变化。当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受到的波及较为显著,直接表现为教育的时效性较低,如何避免克服道德教育中的这种缺失,如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是高校教育者所面临的难题。现代社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现代社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

(一)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大都采用“刻板、灌输”这种强制性的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无条件学习并服从各种道德规范。腐旧的伦理道德观已经无法解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道德问题,教育管理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代沟差距逐渐拉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思修课知识无法解释很多社会的现实问题。学校倡导人人平等团结友爱,然而学生所闻所见却是西方国家的生活更为优越,贫富差距拉大,人与人勾心斗角自私自利等。面对这种背离的现实状况,我国的道德教育则显得单薄陈腐,无法对这种状况做出回应,也不足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从而产生所学的道德知识与社会实际道德行为的背离。

(二)道德情感的缺失

道德情感属于情感表达的一个范畴,它将人们所学习到的道德知识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将其升华为一种道德信念。然而我国的道德教育对于情感的状态和品质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觉悟很难形成,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性认识无力支撑其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理性教育的效率,也逐渐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1]

(三)学生个性缺失

社会发展的不断需求使得道德教育呈现模式化,从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在学校里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和缺点会严厉批评小题大做,而对遵纪守法的优良行为却视而不见,认为做得好都是应该的。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从自身优良行为中获得认可和动力,反而会导致学生的挫败感,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内化成学生自身道德的需要。目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这些倒退、混论无序,正是社会变革中的逆流、支流,都是局部问题,而我们的道德教育正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前进,这是主流。

二、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的社会最终会走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因此,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改进现今教育存在的弊端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性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主要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其他领域的教育,特别是农民的教育,以此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2]。

(二)建构道德意识与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习惯,提升其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目标。在此期间,发展学生的“悟性”是德育的关键。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让自己的道德行为更有价值,而非机械的沦为道德的奴隶。道德经历了“他律-自律-自由”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道德悟性也将随之提升。悟性是意识的前提,离开了悟性,学生不但不能在道德自律中成长,更不会感受到真正的道德自由。

(三)培养创造型人格

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规范的继承者是我国长久以来道德教育的目标,然而这样的模式下必然就忽略了对于具有独立个性的开拓者与创造者的重视。在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作用下,受教育者只能消极的适应环境,顺应社会一切道德模板,无法主动超越。教育最终归属为一种哲学力量,它是一切行动的本质,它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型思维,最大程度挖掘每个人的潜能。繁杂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教育管理者放眼未来,而非拘泥于现在。因此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育出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人格。现今的高校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思考和自我剖析的能力,而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培养其道德情感和规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依然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现代的道德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并减少道德缺失。

作者:邵熙雯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勇睢,论道德情感[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03).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