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道德教育情境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育优良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其心理和身体未达到成熟状态的时候,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道德规范理解为外在的强制,并且由于我国的中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学习理论知识占据了他们的绝对多数时间。在中学生看来,道德教育成为他们必须背诵的对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对此,让中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理解和接受道德教育将显得极为紧迫,即“道德情境是建构于现实道德环境基础之上的道德两难或多难选择情境。作为一种人类学习的间接方式,道德情境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情境中隐藏的道德信息,积累道德经验,为在未来类似道德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提供线索,促成价值观的形成”。
一、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主要不足之处
(一)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分离。
从目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程看来,中学生一般只是将它们看作一种书面知识,因此,他们对于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接受仍然停留于理论认同、知识认同和逻辑认同层面,并没有从自己的心性生发出真实而合理的道德行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学的“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与社会的道德教育之间脱节。
中学生学习环境的封闭性和单纯性决定他们缺乏展开道德实践的具体场域,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往往没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被验证。与复杂的社会生活相比,中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状况是比较单一的,因此,他们可以选择的道德选项是清楚的;一旦他们与社会生活发生接触,种种道德冲突和道德两难情况将扑面而来,他们将陷入无所措手足的境地。
(三)缺乏道德自主性。
在学校里,授课老师和书面知识是权威,老师所讲授的道德知识是真理,是正确无误的,因此,学生的义务是将这些道德知识记住,而不能质疑这些权威真理的正当性。道德教育原本是为了激发人内在的道德动力机制,让人自主地展开道德行动,然而,中学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取向,将使道德外在于中学生的生命感受。
(四)互联网世界对既有道德教育体系的冲击。
当前的时代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使中学的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本缺乏社会道德实践经验的中学生,由于他们通过游戏、视频等娱乐方式极容易接受互联网世界,反而让他们接触了远远超出学校教育和书面知识的道德现象和道德理论。由此导致的现状为:一方面书面的道德知识已经无法全面地解释社会中的种种道德怪相;另一方面既然没有明确的道德判断标准,那么最保险的方案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看客,中学生过早地接触林林总总的不道德行为,他们极容易沦为冷漠的键盘侠。
二、在“情境”中展开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中学道德教育的难点在于,没有把中学生置于真实的道德情境中,即缺乏“当事人情境”,继而缺少使其展开真实的道德练习和实践。因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自觉且稳定地做出道德行动,道德行为的稳定性是以对道德行为的反复操练为基础的,而操练的场所只能是种种真实的生活场景,否则,仅仅学习了书面道德知识的中学生难以做出真实的道德行动。对此,急需在情境中对中学生展开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教育的情境化路径具有如下优点:
(一)在道德实践中形成道德知识。
中学生之所以觉得道德规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亲自参与道德规范的立定过程。如若将他们直接置于真实的道德情境中,那么他们就必须自己思考如何做出道德行动及其背后的理论根据,因此,即便通过实践得出的道德原理与书本上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然而二者之间显然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前者源于人的真实体验,后者极容易沦为僵化的教条。
(二)在社会生活中展开道德教育。
中学生最终必然要踏入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安顿自己的人生,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情境化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生活为最重要的场域。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使人们无法通过一条或几条道德原理和规范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要做到有机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要相互配合,在互动交流中实施德育”,依据具体的社会情境和现实条件,结合已有的道德原理和规范,才能形成富有活力的道德教育。
(三)在道德情境中建构道德主体。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状态决定其必须接受相应的教导。以往的中学道德教育侧重于强调中学生的未成熟特征,而对其道德自主性方面关注得不够。道德情境教育的目的之一即是让中学生发挥自身的道德主动性,积极地将自身树立为成熟的道德主体,在此情境中,道德原理和规范不再是外在的知识,而是从自己的心性里生发出来的,因而中学生对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
(四)以真实的道德情境对治互联网世界中的道德冷漠和道德虚无。
现在的中学生接受的道德信息往往来自虚拟的网络空间,而不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他们渐渐地沦为网络空间里道德事件的看客,而不是真实的参与者,道德事件沦为一种谈资,继而丧失对于受害者的深切同情。情境化的道德教育要扭转的就是一种看客心态,不能陷入道德事件的比“惨”逻辑里,即将道德事件排列在一起,比较其惨烈程度,与此相反,我们要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处境中,感同身受地思考正确和合理的解决方案,继而成长为真正的道德主体。
三、结论
中学道德教育的情境化方案是让道德教育回归道德本身,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理论,更是一种行为和实践,因此,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不能停留于学校所营造的封闭环境,不能停留于对于道德原理和规范的记诵,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锻造自己的道德人格,“变传授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生长’的德育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道德教育”。
作者:王发强 单位:莘县莘州中学
参考文献:
[1]杨亚凡:道德情境教育中的“旁观者”困境及突破.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8-11
[2]刘天娥:真实道德情境——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国民族教育,2008(4):7-9
[3]沈嘉祺:情境与道德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6(6):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