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道德教育思想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造性道德教育思想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造性道德教育思想启示

摘要:

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最动荡的社会环境是弗洛姆思想体系产生的土壤,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批判和健全社会的重建构成了其理论体系的破和立,而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道德教育观也给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足够的启示。它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着重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应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应营造一种公正的校园学习氛围。

关键词:

弗洛姆;道德教育;创造性;人格

艾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极富盛名的精神心理分析学家和人本主义哲学家,其毕生致力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研究,以契合和修复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社会道德伦理饱受质疑甚至面临坍塌的西方社会精神现实,严厉批判了社会和道德异化,提出了重建“健全社会”的道德伦理教育观点。即便以现代眼光审视,弗洛姆的道德教育观仍然有其深刻的价值体现,也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弗洛姆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合理继承前提下,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批判和重构中形成了其道德教育思想,并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犹太教、巴赫芬母系氏族社会史观以及东方佛学禅宗等诸多思想流派精髓的基础上,构建了其人道主义伦理思想体系[1]。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体系核心是人道主义的“人性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阐述。

(一)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

弗洛姆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和命运是无法脱离自然法则的制约的;但人也具有社会属性,具有理性思维。因此,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活动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既可能遵循自然法则,也可能破坏自然法则,冲击自然法则所造就的自然残酷中的和谐之美。人是一种处于“存在的二律背反”处境的矛盾体。首先,人的生死法则即是基本的二律背反,其中“死”对于人毫无意义,因而必须要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到“生”上来,探讨生命的价值。其次,人的潜能实现和生命之短暂同样是一对二律背反的矛盾,因而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最大潜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再次,人的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同样是二律背反矛盾。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理性、独立性和力量感,强化个体能力,然而这却割裂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状态,使人感到孤独。最后,人生来具有善和恶两种潜能,因而道德教育应充分引导人发挥善的潜能,规避淡化恶的潜能。

(二)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教育观

弗洛姆构建的道德伦理体系需要落实并接受社会的检验,而教育就是使这些理论转化为生活实践的必要路径,因而弗洛姆的道德伦理体系同样涵盖了对人展开道德教育的主要范畴。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大致概括为三大部分:首先,道德教育最终目标是根据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创造性地生产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格。其次,道德教育是需要在教育中树立榜样,通过现实生活的经验案例,树立具有可参照的示范,为人的道德教育确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甚至是可拷贝的对象。最后,道德教育过程需要师生双向互动。为确保互动效果,师者的权威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必须顾及。只有在正确道德示范与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中,道德教育才可能具有生命力。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教育观接受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洗礼,依然透露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反思———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启示

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然而,我国思想道德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着如教育形式僵化、教育内容单调、教育目标肤浅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达成。在这一问题上,引入弗洛姆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给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以足够的启示。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物质财富不断增长,同时也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思想的冲击,在经济指标上升的过程中,社会道德水准却日渐下滑。通过对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的研读与反思,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

毋庸置疑,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有道德的人,道德教育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然而,在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却往往会因应试教育观的影响而导致教育目标偏颇。应试教育惯常的开展方式是:教师对照课本讲解,要求学生记牢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点,并结合例题讲解和强化测试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以一种标准化、流程化、单一化的方式达到答案的完全统一。这种教育方法仅仅关注了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将道德素质简单地当成了一门社会学科而忽略了其同学生个体间的有机融合需求。学生不是消极地接收教育者的思想,他们不仅会听,还会采取积极的方式思考和回答,会产生自己的观点[2]。在这一问题上,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的是,道德教育首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生产型人格的人”,即有创造力的人,并能在创造力的推动下不断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人之所以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罪魁祸首是不断偏离正确方向的社会和教育,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就是致使人被异化。弗洛姆认为教育的异化是道德教育失败的诱因。创造性是一个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因次,教育必须要率先变革。首先,要求教师应秉承一种“理性权威”的角色定位[3],同时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激发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说教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兴趣,在教学互动中激发、挖掘学生的道德求知欲和道德潜能,使道德教育在鲜活的案例与探讨中逐渐深入学生内心,并转化为一种道德意识。

(二)道德教育要在平等师生关系中展开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在各种交互行为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总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道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的有利保障,也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然而,我国教育体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生异化的表象之一就是师生关系的异化。师生关系往往成为影响道德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阻碍因素,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矛盾冲突已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2015年4月,郑州财经技师学院的数名’90后女教师,因与学生发生口角,与多名男学生互殴。争执过程中,多名教师受伤,1名女教师还因此流产。师生双方都说对方先动手打人。事实上,无论双方谁先动手,都不是良好师生关系和道德水平的体现。教师若一发现学生犯错就粗暴对待,不但不利于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还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阻碍学生的各项发展。正如朱清时教授所说,师生关系出现问题虽然有其偶然因素,但也足以说明我们的教育确实出了问题。对这一问题,从弗洛姆的道德教育思想中也能找到答案。弗洛姆认为,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往往处于强势地位,掌握了课堂教育的绝对话语权,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种不对等最后出现的情况是教者重教,而不会太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因此,很难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4]。基于此,弗洛姆提出了“理性权威”的概念,认为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最应该具备理性权威特性的群体。首先,教师要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善于和学生展开平等、自由的沟通和交流,要学会换位思考,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听取和掌握学生的心声,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其次,弗洛姆认为,“普遍的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和社会的生产形式,它包括关心、知识和责任,以及使自我和他人得到创造性发展的意愿。这样的爱是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从事道德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其必须心怀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思想,关爱他们的需求,注入感情地将道德教育撒播在学生心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也必然会给教师以爱的回报,最终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道德教育离不开公正的校园氛围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存在方式,有竞争才有动力,才会促成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不否认竞争的积极意义,然而不公平、不公正状态下的非正常竞争则无疑会阻碍社会发展,也必定会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带来负面影响。在社会异化的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形形色色的非正常竞争行为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扭曲着人们的道德伦理认知。此时如果不在道德教育上加以调整则会导致道德意识的颠覆和道德素质的缺失,并逐渐沦为弗洛姆所批判的“道德真空”的异化社会。然而,更需警惕的是,当下的很多教育机构自身也显现出此种异化特性,功利教育、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冠冕堂皇,许多教师也不再为人师表,而是趋从物质利益,选择唯利是图。乱收费现象、推销课外书现象、教育寻租现象、教师私办补习班现象屡禁不绝,背离了原本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对于此,我们应该予以必要和及时的纠正,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重新构建文明有序、平等公正的教育氛围,在校园里面营造出真正具备道德示范价值的育人环境和磁场。

三、结语

弗洛姆道德教育思想在穿越时空中对我国当代学生的道德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在他的生死二律背反矛盾下,我们要更加关注生的可贵。在生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生命的价值,在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中实现创造性的超越。在物质利益个人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来探讨生命的价值,是对摒弃对物质过分占有的生命观异化,致力生命价值思考的有效途径。“重视生命”是人性的一种重要潜能,完全依照“重视生命”的方式而生活的人和完全依照“占有”方式生活的人都是少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结构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在“重视生命”的社会中,“占有”方式会被压制,而“重视生命”方式则会将其潜能开发到极致。在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要突出重视生命的存在,倡导正确的生命观,抵制对物质占有欲膨胀的享乐观。教会学生什么是生活,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非死记硬背或追求知识的占有量,知识仅是实现自我的途径;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以坚实中正的道德观抵御物质利益诱惑,秉持教师职业操守和健全的道德伦理,树立师德标准典范,为学校道德教育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如此对学生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才能达成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5]。

作者:邓汉平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焦玉良,戚务念.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视域下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2(4):19-21.

[2]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34.

[3]仇小敏,王永义.解读弗洛姆的权威理念[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1):19-22.

[4]解保军,李锐.弗洛姆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弗洛姆《爱的艺术》述评[J].理论探讨,2005(2):47-49.

[5]吴毅,孔文清.弗洛姆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4):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