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

【摘要】

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的环境道德素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时效性强的环境道德教育对树立大学生可持续环境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本文拟结合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模式的创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模式构建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等正在加剧--自然灾害频频出现,稀有动植物物在数量上减少、沙尘暴、雾霾已是司空见惯等等。保护环境,建立人和人、人和自然、自然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已成共识,承担起善待环境的道德责任是人类在寻求新的发展中必须培养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走向。因此,了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构建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模式,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强的环境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临的一项课题。

一、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古代先贤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这是朴素的生态意识,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教育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70年代,面对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我国差不多与国外同步开始普及专业生态教育,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开办国内的第一批类似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填补了我国在生态环境科研方面的空白,公众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到八十年代中期,“环境保护”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国策,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往那种生态研究仅仅归属于生物学等相关专门类学科的观点得到了改变了,少数高等综合性大学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人们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知识教育才被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以后也相继列入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于2001年5月29日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为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进一步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教育,总体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国家也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此来保护环境。在教育方面,也初步建立了一个涵盖初、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但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过晚,相对落后,重口号、轻行动表现得尤为明显,教育的系统性、可行性、实效性等显然存在不足。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同时又初具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对环境保护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主动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共识。但是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等学校在环境道德教育方面的教与学脱节

目前,高校在环境道德教育的资源配置上存在短缺。从课程上讲,大多数高校不会设置单独的环境教育课程,即使开设相关课程,多数课程属于选修课,课时相对较少,同时因为环境道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不少理论课程教师属于兼职教学,课程开设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学方面,因为大多数高校对开设环境道德课程的重视不足,使得在环境道德教学方面缺乏指导性规范,课程没有新意,方法陈旧,说教现象严重,使得学生们对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学习兴趣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环境教育缺少,活动内容不多,学生的参与性、体验式均未被调动起应有的积极性。

(二)家庭教育中的环境道德教育缺乏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四个阶段的教育才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从小的环境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成年的前养成习惯直接影响着大学时代。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知识性的教育,缺乏养成性教育,如良好的节约、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比如出门记得关水断电、垃圾放到垃圾桶内,不顺便吐痰,保护动物,花草树木等等)。这种养成性教育无疑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更是大学生继承和发展环境教育基础方面。

(三)社会发展对环境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环境道德教育是个系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建设。在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有些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侵蚀着学生的道德观形成,特别是物质化、利己化的家庭,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当人们过多的关注个人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的时候,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生态平衡就会被忽略,从而使道德教育至于次要位置。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往往重视个人的知识能力,专业技术,个人品质,很少甚至没有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招聘及考核的企业,所以在各个单位的考核体系中很少有评价指标。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道德教育在全社会的发挥的作用不足,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环境道德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可持续社会的发展。

三、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模式构建探讨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一方面,培养他们科学的环保意识,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和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走向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构建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环境道德教育模式,系统设计环境道德教育方式、路径等,确保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切实提高环境道德教育效果。

(一)整体设计、系统优化,构建环境道德教育模式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应被系统设计和深入实施。高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教育理念”,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环境道道德教育实施体系,促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参与,为深入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

(二)全面开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校应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课程体系优化为切入点,全面开展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构建适于环境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课程的内容中融入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元素,将环境道德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

(三)加强环境教育载体建设,增强学生工作的环境道德教育功能

(1)学校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要素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长效机制。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培养体系建设,完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制度,设立环境道德教育专项活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学生点赞”的原则,建立“第二课堂活动环境教育活动项目库”,整体统筹和管理校、院两级第二课堂项目,实现第一、二课堂的良性互动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2)拓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渠道。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以礼节礼仪、勤俭节约、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和开展环境道德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环境道德情景剧表演,积极争取市、省、国家的相关环保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志愿活动,积极举办摄影展览、征文、环境道德方面的微电影制作比赛以及环保签名活动,把环境道德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强环境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环境道德水平。(3)开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学校要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寒、暑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爱国卫生、绿化家园、义务植树、保护母亲河、景点义务服务、捐赠(旧衣物、图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从而逐渐转化为环境保护行为。

(四)加强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信息化建设

(1)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探索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思想行为结合的育人途径。通过环境道德公益片、电视和报刊或学生环保社团组织大学生走街串户大力宣传保护生态文明、树立保护环境、彰显仁义道德观念;把包含环境道德教育在内的各项指标纳入学生成长、诚信、素质档案,确保工作落到实效。(2)加强和改进网络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覆盖。在活跃传统工作载体基础上,强化对网站、微博和微信平台的综合管理,打造新媒体运营新模式,设计开展环境道德教育和“绿色英才”专项线上活动。

(五)建立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完善学生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大学生环境道德行为规范及考察评价等配套管理措施,逐步构建有利于良好学风和环境道德养成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引入“积分卡”,即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都要集满一定数量的环境道德分数;大力开展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专项评比和监督检查,提倡生态大学校园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环境道德行为。

(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增强对学生的道德引领作用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环境道德水平,教师的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环境道德观念的提升,探索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兼职班主任、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合力育人的新路子,让更多的教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给学生做出表率,真正促成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

作者:孙文红 王珑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佩.新形势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黄海燕.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3]毛德华,周晓田,白解红.大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框架体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4]刘建华.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路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13S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