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藏地学生到内地求学,远离家乡,脱离父母,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教育生态,先探析内地西藏中职幼师学生的职业教育之重要性,再进一步探讨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同时寻求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内地西藏;中职幼儿师班;职业道德教育;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一、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据有关研究结论表明,一个人从其出生到学会说话、走路,再到入学接受系统教育,这个过程是人一生的发展初期,幼儿教育是“人之初”教育,也是一个人整个教育历程开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其中教育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和所占份额越来越大。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指出:“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正因如此,中职幼师班学生在校期间更需系统全面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好自己的职业仕途,毕业后能做一个让社会放心、让家长放心、让幼儿开心的幼儿教师。
2.有利于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发挥实效
一名好的幼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首先要学识广博、教学技术精炼,其次还要治学严谨、态度端正、业务精深,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时刻关注所带幼儿的一举一动,善于发现其细微变化,尊重其尊严、自我价值和独特性,能够帮助他们体会世界之美,并使幼儿所具有的潜能得到全面发挥。当一个幼师在工作上能够如此表现,这就说明是其内在的教师职业道德已外化行了。因此,教学成果的获取,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发挥巨大作用的结果。
3.有利于高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其对象是3-6岁之间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完全,自我管理、约束、保护能力较弱;心灵脆弱且相当敏感,习惯情绪化;但同样也存在着优点:模仿能力极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习惯于关注老师的举动,具有超强“向师性”;在生活和心理上总对老师而且是主管老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于老师对待他的态度和评价,他们极为在意。正是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和娇弱性,使得幼师们必须具备超强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若幼师自身都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那其教学工作就必定会失败,既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更得不到同行的认可,且将会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造成另类影响[2]”。正因为这种权利和教育对象的脆弱性和特殊性,更加需要幼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二、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
1.社会影响因素多
改革开放快接近四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趋稳定,国家变化大,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扬,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一直在不停地受到冲击与挑战,社会价值观发生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搞活了国民经济,但也搞夸了许多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准则,比如说“爱岗敬业”,许多人认为,除非这个“岗”能够为让人有足够的利可图,蹲守岗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而对于“奉献社会”,许多人确实认为它很重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尤其如此,但真正落实起来却不太容易,要真正抛开物质利益去谈奉献几乎可及之人少之又少。这对于许多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总是表现得无所适从。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的学生同样处于各种思潮激荡、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背景当中,社会上所存在的一切不良思想意识与道德行为同样对他们造成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更加容易触动他们的功利思想的形成,从而抛弃道德价值观念,也就会排斥一切道德教育形式。
2.思想道德课程结构不合理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课程主要包括四门,分别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3]。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也是采用这一教材和相关教学方案。在内容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安排一年级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上,同时,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也有一部分,但涉及的不多,也不够深入。主教《职业道德与法律》或者深研过此书的教师应该了解,这一教材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如何向学生传授遵守职业道德的方法与见解,特别是其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然而此书仅此一节是专门讲职业道德教育的以外,没有其他章节有讲到职业道德相关的问题,也没有具体的做法。
3.教育教学方式不适应现实
教学方法不合理将会使职业道德教育收不到实效。湖南民族学院招收的西藏中职幼师学生进,其职业道德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但这种教学方式所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因大多数教师未亲自上岗工作和实习过,没有到幼儿园工作的实践经验,教师所持教材本身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造成教师在授课时只讲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经验则无从谈起,也就是无法从实践入手谈理论,理论与实践之间无法对接。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众,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和激发,其教学自然地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三、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基地之一,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任,因此,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高道德水平的劳动力是理所当然之事。但现实与要求之间存在差别,职业道德教育往往被看成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院系领导均未高度重视;或认为幼师培养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耐心,学生的耐心练好了,一切工作就完成了,而至于职业道德教育,等他们真正走上了工作岗位再谈不迟,让他们到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学院应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置、职业道德水平考核等。考核是双向考核,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配备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使这些来自远方的学生能够接受完整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全面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运用现有场所,拓展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课程目标理想化和教材内容空洞化等各种限制条件的存在,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局限于对理论而忽视实践,总是无法将当前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进行有效衔接,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无法提高。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相当严重,要有所突破,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要培养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进教学环节、亲历过程,亲身参与教学,与幼儿亲密接触,从教学中去体会和感悟教师职业道德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有这个条件,有院办幼儿园,还有与学院合办的私立幼儿园,因此,不能忽视这些现有的资源的可利用性与高效性。
3.拓展教育内容,撰写校本课程
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属于中职德育教学的一部分,当前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但在中职学校德育四门课程中只有两门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而专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一课,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特设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更没有专门针对内地西藏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教材的实际情况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限制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学院基础课部应组织本校富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德育教师,或者外聘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专门团队来撰写相关教材:一方面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在案例选用上多采用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故事和突出事迹;另一方面,结合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特点进行专门教育。
4.端正态度,正确对待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在我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许多学生上学难、上不起学、接受不到优质教育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一政策又将使许多人钻空子,利用政策为自己谋福利。前者需要发扬,后者需要制止。内地西藏中职幼师学生到内地就读,其目的应该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回乡服务西藏,而不是借此机会将这一政策当成人生的跳板,当培养毕业后,许多人将留于内地而不再回乡服务,这种观念本身就不符合职业道德。因此,要严格控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贯彻政策思想,不能偏移主题思想,不能打政策的擦边球。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几乎都是全免生,即自己并不要花费太多资金,全由国家和政府负担,因此要好好珍惜这些资金和到内地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拿着国家的资金来混日子,欺骗国家和政府,要下苦工夫努力学习,认真学习,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
作者:曹三妹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瑛.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4.
[2]李国庆,赵国金.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研究及借鉴[J].高教教育管理,2010(9):54.
[3]郭楠.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1):33.
[4]崔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摘要:
对于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提升其整体素质、完善学校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亦是其日后走向社会、胜任职业岗位的重要路径。从内容上说,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意识、诚实信誉意识、合作团结意识、规则公平意识以及学习进取意识的综合,而这与当下我党和国家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本质也高度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探讨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既是顺势而为,也是实现两者“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直接途径。本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详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实施路径
一、引言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法宝”,也是决定其事业成就的基础支撑。但就现状来讲,高职生群体仍然存在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缺乏诚信等道德素质问题,这些不仅成了高职生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阻力因素,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精神风貌建设,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有效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1.职业道德教育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具体地说,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滞后,专业性也不强。现实中,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合适的职业道德教育专用教材,部分学校选用了本科相关教材,但因为高职与本科院校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还有部分学校沿用了之前的教材,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脱节。此外,高职院校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教条式,缺少实践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不仅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从事这类教育的教师也多是临时抽调,不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水平,再加上进修和培训的机会甚少,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2.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认知能力欠缺
职业教育具有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与逻辑思考能力不高且心理素质较差等特点,学生极易因为学校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这些特点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高职院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轻视职业道德的教育,不认真理解、把握其内涵价值,只重视考试分数,急功近利,将所有精力用于与日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二是“利己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是爱岗敬业、诚实信誉、合作团结等意识的综合,对其不重视使得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一己私利为优先考虑,对于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的重视度日渐减弱,最终影响了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和个体健康发展。
3.职业道德教育监督考评机制缺位
我国对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视的,从近年连续颁布的各种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可以得知。但是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力度却是少有的,甚至是缺乏的。现实中,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机制是单一的,无疑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从社会企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日后将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企业应积极参与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监督中去,但现实中却鲜有企业真正做到了监督者的角色;而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却没有在教育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正如上文所述,关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仍然是传统和片面的,“灌输式”教育令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最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评方面通常也只采用文字考试一种,以分数定结果。上述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序开展和效用的发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1.打造积极上进的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素质提升。实践亦证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有积极影响,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氛围,是提高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教育路径之一。具体可以通过现实举办的各种活动和竞赛等方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通过虚拟网络平台等媒介进行持续影响,采取灵活多样的构建方法使得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新的活力;或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推动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让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获得全新的发展和创新动力。
2.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能够明确未来的职业。对此,高职院校通过对已知职业的了解,可以提前为学生制订和实施符合岗位与行业要求的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更迅速地融入工作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十八大”首次提出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奠定方向的重要指示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更是劳动者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们职业道德的培养,此举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合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树立优良道德品质与情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它不仅包含着儒、道、佛等思想体系,更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内容。此外,传统文化还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无论是教育原则、教育理论还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能在其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元素。与此同时,传统文化所推行的“知行合一”思想,其中“知”是指对于道德的认知,“行”是指将对道德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知行合一”就是将认知和实践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与今人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存在着一致性。就学生道德教育而言,“知行合一”即意味着不要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由此,在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利用,对于扩展其教育深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等措施,以彻底改变目前“重理轻文”“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忽视人文科学发展脉络”的教研现状,加强对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以坚实的教研力量带动全体职校生素质的提高。
4.引入并普及校企合作模式,践行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力军,必须引起企业重视,加强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去,做好全面指导和监督工作。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及胜任工作,则应当积极参加岗位实习,深入企业一线岗位,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积累工作经验。换言之,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关联性是不可分割的。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企业提供的教学与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在企业实习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岗位特点和职责、熟悉企业文化、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的最佳途径,也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所以,只有企业、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帮助学生拓展职业规划,才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双赢”目标的实现。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高职院校除了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全面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德育思想教育,在人文类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都要融入批判性、创新性的职业道德思想,以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全课程渗透,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高职德育体系,让所有高职生都可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德育精粹,树立正确的“三观”,切实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明确德育体系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的流程与目标,以确保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开设思想政治相关选修课时,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而是要综合考量高职生的日常表现,通过教师监督、学生监督等方法,督促高职生深入领悟和学习职业道德素养精华。同时,注重德育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打开心扉,学会感恩,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尊重长辈,孝敬父母,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并在此基础上,倡导孝亲尊师美德,定期组织高职生到敬老院或孤儿院做义工,强化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践行德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作者:王仁波 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职教论坛,2011,(10):54—56.
[2]马丽,张岩,王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9):74—78.
[3]赵小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企业导报,2015,(10):32—34.
[4]曹勇.试论当今时代背景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变化的影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1—122.
[5]凡宪兵.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浅析“忠、诚、勤、朴”的文化价值[J].济宁学院学报,2013,(5):65—67.
第三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培养
摘要:
本文就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进行分析,提出现代社会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多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
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计算机网络
随着国家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历和专业技术方面,开始侧重于对劳动者职业素质的要求。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既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又兼具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就成为了当今职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中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明确,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由家长代为选择,特别是大多数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都认为计算机专业就是打游戏、玩电脑,抱着“天天可以打游戏,每天可以混日子”的想法进入课堂,进入到授课过程中却提不起兴趣,对于“一技之长”在步入社会以后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老师,将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贯穿于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
一、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中职学生在初高中期间,文化课水平很差,行为习惯又非常不好,常常被老师冠以“坏”学生的头衔。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只要是学习的方面都坚决抵制,采取一律不会的态度。在报考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时候,只是想到学校天天打游戏混日子。专业老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职业教育的学习不再是当初义务教育的文化课,而是要学习将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生存的本领。计算机网络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有关的一线岗位,培养从事IT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简单网络编程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学习的课程技术性较强,难度稍大,学生往往缺乏兴趣。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产品销售课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网络组建可以采用小组教学、任务引领的方法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网络专业的基本职业技能。教师在单纯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参观,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和岗位有所了解,对自己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有初步的认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研究。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只停留在简单的概念层面,而是真正进入到实施阶段。在实训的过程中,将职业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进入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往往自主学习的意识很差,主要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的层面。笔者学校计算机专业作为第二批计算机网络一体化试点专业,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学、做”的一体化新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研究汇报成果,老师进行点评讲解,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里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生存本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检验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组织各类技能竞赛,让学生有自我提高的意识。教学中利用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场所和设备,模拟工作场景,学生学习规章制度,并且不间断地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学的课程进行修改,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利用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企业中,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标准进行实践锻炼。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大多是在实训机房进行的,教师在每堂课上课之前都要不断强调在机房的用电安全、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等。在反复教育中,让学生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对安全的警惕。
三、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德育品质的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简单,生活节奏性较慢,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很单一,但是企业的文化与校园的文化又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文化更多倾向于竞争、快节奏的办事效率、创新意识、管理的严格化。所以,如何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成功对接,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让校园文化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将企业文化带入学校,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张贴校企合作企业的横幅、标语、文化等,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企业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融入自己的意识中。
2.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
在校期间,学生大多数知识的学习都源自于授课教师。很多老师都是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到学校教书,没有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和企业的工作机制,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教学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讲解。这就要求职业类院校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让这些老师成为企业和学校对接的“使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四、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计算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黑客攻击、窃取国家机密、传播色情淫秽迷信信息、网上诈骗等非法活动,给国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很多人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看出在校期间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非常薄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教育和强化。
1.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的会成为技术员,有的会成为工程师,有的会成为销售员等等。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告诉每一位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可以成为人才,都要把自己满腔的热忱用到工作中,这样才能最终得到成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但在学校里,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请假、逃课等,和老师家长多次说谎,有的甚至说谎成习惯,这样进入到社会工作以后,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应该在班级里召开主题班会,对此类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
3.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近年来,很多专业学生在学校推荐就业以后,很快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让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原因大多是学生自己吃不了苦、觉得工资待遇太低和没有责任心。现在学生大多家境比较优越,眼高手低,重索取,轻回报,极度自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强化学习的责任、班集体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班会、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锻炼责任意识。
4.让学生正确处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在网络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大多数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学习,为的就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同进步的能力。未来的工作和学校的环境有所不同,大家大多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但任何一种竞争都应该是公平竞争,对每个竞争者来说,应本着公平竞争的法则参与竞争,如果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轻者违背道德良心,重则触犯法律。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消除嫉妒心理,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秉着参与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更好地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
5.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
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已经明确有计算机法律法规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讲解大量现实生活中利用网络犯罪的案例,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日常教学与行为养成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1.传统文化教育贯穿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
笔者学校在新生刚入学期间,就要求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的讲解教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多学学问等,学生每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融入每天的生活里。同时笔者学校还开设了道德大讲堂,由资深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
2.好的心理素质成就不一样的人生轨迹
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不仅可以选择技术类的职位,还可以进行网络产品的销售工作。但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心理素质却较差,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于紧张不能很好地进行销售工作。这是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与人接触较少,平时经历大场合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在人多的时候心理素质极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表达,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在工作中可以从容淡定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有的动手能力较强,有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喜欢钻研知识。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决定是继续升学还是找工作,是找技术岗位还是销售岗位。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苦学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意识,在未来的就业中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史舒娅 单位:山西交通技师学院
第四篇:学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
旅游职业道德研究是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领域,旅游专业毕业生是旅游业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从行为感知视角探讨地方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桂林三所高校旅游专业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高校旅游职业教育开展现状和成因进行剖析,在明确旅游职业道德培育目标、构建旅游职业道德培育体系、丰富旅游职业道德培育模式和突出旅游职业道德培育效果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旅游专业人才职业道德“非同质化”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抓好师德建设这一关键因素,切实增强高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成效,教育旅游专业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等全面发展。
关键词:
旅游专业;旅游职业道德;桂林高校;路径研究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一般是指旅游从业人员在具体的旅游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学校教育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意义,形成对社会和职业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尤其对旅游本科教育阶段而言,对所学专业有无明确认识,对未来职业有无远大理想,直接影响学校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如何发挥学校课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
一、旅游职业道德的现代迷失呼唤学校教育的引导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并正向世界旅游强国目标迈进。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中国旅游产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10.1%,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旅游大国,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广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建设“旅游强区”战略,力争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为“旅游强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强区必先强才,旅游类专业现已成为广西高等教育的一块“香饽饽”。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7月31日,广西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170638人,较2014年同期增幅为5.84%,旅游类学科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前三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导游素质低、星级旅游酒店服务不达标等热门词语也逐渐涌入了旅游消费者的视线,旅游从业人员需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旅游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桂林是世界旅游组织重点推荐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战略中处于龙头地位,以桂林高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成因和学校教育路径选择,既是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广西“旅游强区”建设的长远需要,也是对服务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桂林高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实证与调查
(一)桂林高校旅游教育发展的现状
桂林高校旅游教育有三大主力军,它们分别是桂林旅游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每年约占广西旅游专业招生总人数近一半。桂林旅游学院创办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独立建制的全日制公办旅游本科高校之一,该校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42个高职高专专业(58个方向),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及新常态等旅游业主要领域,全日制在校生9000多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逐渐发展形成了“以民族旅游、民族经济、民族景观文化”为主要方向的“校、政、企,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有3个本科专业、3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在校生本科近1200人,研究生150人。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成立了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年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现有旅游专业本科生740余人,研究生167位左右。
(二)桂林高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为了能结合当前桂林高校旅游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课题组在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桂林旅游学院发放问卷,对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对象是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类专业、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专业在校大学生。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总有效率为76.8%。调查充分考虑性别、年级、专业等方面的平衡,调查对象设计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调查内容
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四方面信息:一是调查对象旅游专业选择与学习动机;二是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认同;三是学生对学校开展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感知;四是调查对象对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3)调查结果
旅游专业选择与学习动机。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发展态势迅猛,一方面,旅游市场人才缺口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约600万人,缺口约200万人。另一方面,旅游专业就业面广,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到行政机构、旅游企业、会展、工商、金融、证券、文化、咨询企业、酒店等都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好去向。“旅游”一词渐渐成为热门专业,吸引了大批生源。在高考填报大学志愿时,67%以上的学生“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所选专业。在今后职业选择方向,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展自己才能的工作”,22%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爱好的工作。这说明,大学生旅游专业学习的首要动机是找到一份条件待遇好的工作,而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动力。在针对“你现在所学专业是否与最初愿望或想法一致”这一问题,41%的学生表示不一致,近一半的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对旅游专业的学习热情日渐消退,产生抵制心理和低落情绪,消极对待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认同。对“旅游职业道德重要性”调查中,89%的大学生普遍认同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对个人就业与事业发展成功所起的重要作用。针对“一名优秀旅游职业人应具备最重要素质”这一问题时,65%的学生认为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20%的学生认为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15%的学生认为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就“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74%的大学生认为有问题。在“对当前旅游类专业职业道德现状是否满意”的调查中,49%的大学生认为“不太满意”。有87%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加强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见,大学生对当前旅游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普遍认为高校教育应加强大学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学校开展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感知。调查统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主要涉及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效果等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就“目前所开设专业课中是否有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统计结果显示,55%的大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围绕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系统性的特点,纵向来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职业道德》,辅助以专业课学校相互渗透的诸如《民航服务礼仪》、《铁路职业道德》、《导游基础知识》、《旅游礼宾礼仪》、《前厅与客房服务》、《景区运营与管理实务》、《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还有以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就业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目前,65%的大学生表示“了解和学习旅游职业道德要求和规范的重要渠道”是“德育课程或专业课程”。而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弊端,仍延续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教育方式,即灌输。经证实,仅有18%的的大学生认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两课课堂教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量化评价方式,而旅游职业道德的内容却无法通过量化分数来评定,学校发挥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受到局限和阻碍。二是教育方式和方法。70%的大学生表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或实训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针对“学习过程中你对职业道德形成所起作用的各种因素”调查,30%的大学生也认为“教师个人素养的感染”。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学生是全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根据第35次CNNIC报告第五章统计,“网民规模与结构”明确指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20-29岁年龄段网民中占比最大。针对“了解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和内容的主渠道”调查显示,42%的学生选择“媒体、网络报道”,仅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课堂教学”教学方式。针对“谁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更好”的调查中,64%的学生选择“旅游行业管理人员或资深员工”,仅有36%的大学生选择“专业课教师或两课教师”。三是教育途径和效果。针对“开设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后最主要的教育效果”,42%的学生认为最主要的效果是“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24%的学生认为“深化对旅游行业的理解”,20%的学生认为“端正对旅游工作的看法”,14%的学生认为“增强对职业生涯的信心”。经调查,有82%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很少或从来没有”开展过培养旅游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在被问及“是否清楚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时,58%的学生的答案是很模糊或表示略知一二。换句话说,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旅游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或者对具体内容印象模糊。可见,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单一化,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对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应采取的主要方式”问题中,49%的学生认为“各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为主”,24%的学生认为“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基地学习为主”,18%的学生认为“两课课堂教学为主”,9%的学生认为“专家讲座为主”。针对“影响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的因素”选择中,31%的大学生认为是“家庭影响”,26%的大学生认为是“自身努力”,24%的大学生认为“行业环境”,1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教育”。针对“学习过程中你对职业道德形成所起作用的各种因素”调查,30%的学生选择“教师个人素养的感染”,28%选择“家人及环境的影响”,21%的学生选择“行业实践的锻炼”,11%的学生选择“教材选择的新颖有趣”,10%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形式的丰富”。
三、学校教育传承旅游职业道德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旅游业高素质人才需求与教育现实之间的矛盾凸显。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量巨大,校企双方长期呈现供不应求的就业状态,而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情感认同却在日益降低。学校教育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旅游专业大学生在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等全面发展。
(一)明确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目标,将激发和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感作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旅游职业道德培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从新生入学伊始就要着重加深他们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在这一阶段,很多新生对旅游行业和专业学习内容及发展前景意识模糊,常常出现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意志不坚定、转专业、混日子或退学等现象。因此,从新生入学教育着手,帮助学生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塑造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具体实现途径可采用专业介绍、本专业优秀实习生或毕业生的作报告、座谈会、组织学生参观旅游企业或亲自体验与旅游相关工作等等[8],并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认同感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指导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
(二)构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把实践教学贯穿旅游人才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的深刻的本质在于实践活动。道德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升华和发展,因此要重新构建旅游职业道德培育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主线贯穿旅游职业道德培养与教育的全过程。体系建设具体包括课内教学实践、课外教学实践和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三大指标内容。课内教学实践是指轻于理论,重在实践,转变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多方参与的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指的是如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文化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付诸于具体实践;综合素质实践是指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能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外延,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坚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获得知识、能力和道德素质等全面发展。
(三)丰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以全媒体宣传营造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舆论氛围
调查显示,传统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教学方式多数是反面教学,也就是通常我们所指的问题教学,大多数案例讲的都是旅游行业违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旅游行业和从业人员的道德行为出现失望或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旅游道德情感的内化与职业理想的塑造。其实,旅游职业道德的培育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尤其注重正面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借助校园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旅游行业先进道德典型。挖掘和提炼学生身边的道德模范,他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服务于旅游行业一线的优秀毕业生,生动展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风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讲道德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突出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让文化活动成为旅游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旅游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外部条件。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景观校园和文化校园,为学生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熏陶。一是建立景观校园,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优美的校园环境在陶冶学生心灵的同时,还可在校园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诸如校园导游队、景观讲解员等校园旅游文化岗位,让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职业情感的塑造和认同。二是建立文化校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回归的原点是人文素养教育,地方高校应逐步形成与专业密切联系的文化活动品牌,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除了经常组织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德育相关的学术报告外,还要积极为学生搭建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交流互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文化传承,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四、学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需要各教育阶段、各教育实施机构的重视与实施,需要高校育人全过程的渗透与融合,需要来自学生家庭、社会、行业企业的支持与协助,需要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内化,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学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意到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要明确旅游专业人才职业道德“非同质化”培养目标。与本高校其他专业相比,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增强旅游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决定性因素是道德素质而非职业能力。二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是科学合理安排旅游职业道德课程内容和教育进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关系,要做到因材施教。三是要抓好师德建设这一关键因素。除了传统意义上倡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建设宗旨外,还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校管理层面给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走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等社会实践中去,开展实习和服务工作。同时,要请旅游从业人员中的道德典范、优秀毕业生进讲堂,用他们的真实实例和人格魅力去启发和感染学生。本论文案例主要以桂林地区三所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桂林外其他开设与旅游相关专业的本科和高职院校尚未调查,而这两种类型学校对办学定位和旅游人才培养内容有所不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也会存在差异。本论文仅探讨高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对旅游行业、短期培训等其他领域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与高校旅游职业道德培育的联系与区别没有研究涉入,研究对象可进一步推广比较,以期获得对整个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差异规律的认知。
作者:娄佳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2015年国内游突破40亿人次.[EB/OL].[2016-01-06].
[2]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5届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报告.[EB/OL].[2015-11-06].
[3]谭丽林.桂林高校旅游本科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1-67.
[4]高考专业解读旅游管理专业:开心之旅的设计者.[EB/OL].[2015-10-27].
[5]王海玲,陈丽云.高职旅游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5):151-152.
[6]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9.
[7]曹常玲.国外道德教育及其对我国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47-48.
[8]金向洁.增强旅游职业道德实效性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5):83-84.
[9]杨秀冬.旅游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旅游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10-112.
[10]周伟光.旅游院校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40-141.
[11]丁建军,杜建林,李爱华,蒋林.创新育人体制构建“立人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50-52.
[12]崔海涛.论构建与优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系统[J].江苏高教,2016(1):80
第五篇: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
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不单纯要掌握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
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中职生
在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同志也强调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在我国一项调查显示,IT、宾馆、家电、物流、银行、化工等行业中的多家企业单位十分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把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可见,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不单纯要掌握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职业道德素质。但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由于年龄小、文化基础差、在心理上和行为习惯上还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尚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改正;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详细了解和正确认识;一些学生在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认识还有待加强;一些学生缺乏服务他人的意识,做事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获得预期效果,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认识,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的领导、教师特别是德育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与中职生素质的关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如:在学校建立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德育工作相关部门、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不同领域纵横配合、齐抓共管。同时,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我校不同专业可制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以约束学生在课堂、实习操作间和顶岗实习的行为表现。并且,制定出具体而行之有效的品德积分管理办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给予量化考核,树立榜样,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发挥德育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我深知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把握,课堂教育是形成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前提。德育课的课堂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教学服务。比如我在为我校烹饪专业的学生讲授《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一课时,首先为学生讲解爱岗敬业的含义,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其内容,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同时向学生展示案例故事“我校李楠老师带领学生在全国面点大赛中获得金牌的事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李老师带领学生训练、参赛的过程,让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教育。深刻认识到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遵守职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现实直观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报刊杂志或互联网收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并以情景剧、小品或演讲等形式将这些实例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寓教于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重点的突出,更重要的是能培养演示者的构思组织、表演能力,能极大地激发观演者学习的兴趣。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述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这些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成才案例对其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加深了学生对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必要性的认识。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针对学生心理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职业道德内化。立足“小而近、低而实”的目标,开展“文明行为周周练”活动,把学生文明行为细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主题,贯彻到每日每周的常规工作中,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中建立起自我监督机制,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都有客观的认识,以便及时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四、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引导教育作用
团组织应利用德育建设中的各项活动来进行团员教育,如结合国旗下演讲、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活动,升旗仪式、团会、周会、晨会、课间操的时间发挥团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教育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把德育工作具体化,把团队工作和德育工作有效结合。
五、在实训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劳动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增强学生与社会和实际的接触,对众多的社会角色和价值标准更多更具体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谋生的相关本领。同时,在学习实践中,学生的个性及自我意识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完善。有哲人说:“道德到达的高度和精神到达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有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很难以有知识弥补。”可见在职业中道德的主导作用和重要性。中职生如同枝干尚不茂盛的小树,只要他们保持挺拔向上的姿态,只要辛勤的园丁付出努力与汗水,不久的将来这些小树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才。
作者:涂强 单位: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
第六篇:职业道德教育价值问题分析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嬗变,且突出表现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生活中,这就要求职业道德教育应适应这种现实性。笔者在分析当前职业道德教育时代性与紧迫性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它的社会价值、群体价值,与对从业者个体的重要价值。立足社会发展的新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改变以往重大轻小、重硬轻软的传统思路,探寻新的发展模式,制定有效制度,找准定位,保障教育的稳定与常态化。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价值;群体价值
职业道德是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符合职业特征又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道德。与之相应,职业道德教育要适应这种现实性、社会性与实践性,使之成为一种深入工作与生活的常态性、终身性教育工作。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针对的主体是职业者,主要内容是各个行业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因而其重要性首先根源于职业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对职业者和这个社会的特殊价值;其紧迫性则深刻地存在于其高度社会化和鲜明时代性、现实性的特征之中。职业道德形成于奴隶社会,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可以同职业道德自然接轨。市场经济的启动带来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并直接冲击和改变了人们对职业、职业道德乃至职业价值的理解,使职业道德成为剧变中比较敏锐地反映整个社会道德变化的窗口和人们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针。在社会生活中,缺乏服务意识的特征长期存在,这促使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排斥职业道德,使职业道德包括道德教育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其实,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制度相比,市场经济更需要道德。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它对职业道德的价值选择是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进行,而不是按照完善的道德要求去选择,体现在职业道德上必然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效应。另外,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职业主体对自身定位不准,滥用职权,把握不住本行业职业道德的特殊性也会导致职业道德缺失,从而影响被服务者的切身利益。同时,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尤其与社会公德更是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把社会公德理解为社会群体的道德,理解为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利益而约定俗成地处理公共关系的道德,那么可以说职业道德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公德,或者说它就是社会公德在职业群体中的延伸。只是相较于社会公德的广泛性,它具有更加专业化、具体和细化的特点,从而也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德样式。因而,职业道德的改善与强化,将对改进整个社会道德风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就突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
传统社会中,职业道德教育大多天然地凭借师傅训诫或行规之类的方式进行,缺乏系统性和正规性,这就直接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的薄弱和观念上存在偏差。伴随着职业分工与合作的强化,职业个性与高度社会性的突显,职业道德教育就不仅成为对个体的道德要求,更成为具有鲜明价值性的社会需求。职业道德教育能否承接时代与社会的需求,适应职业个体的发展,均成为影响其价值衡量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价值
任何一种职业行为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职业道德虽然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但所立足的仍然是社会共同的道德原则和基础,这就使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职业道德是发展物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动力。商品经济社会是一个互相服务的社会,如果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都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合作,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物质财富,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安定,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每一种职业都必然与社会发生联系,而职业道德是处理职业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只要切实遵守,必能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社会机体的有序运转。[2]另外,职业道德具有社会公共性。不同职业虽然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要求,但道德基础是共通的,均建立于社会普遍认可的、共同的道德原则和精神,以及历史积淀而来的公序良俗和社会发展所形成的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这就决定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其社会价值也由此而来。
(二)对职业群体的价值
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心理需要与岗位、单位乃至行业的职能一致,才能保证集体和社会的需求相协调,才能增加一个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直接影响集体的经济乃至社会效益。所以,职业道德必然成为群体对内培养和考评人员素质、评价自身行为,对外面向社会,树立单位及行业形象,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群体职业道德教育的直接意义所在。
(三)对从业者个人的价值
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提升人格境界、实现自我塑造的平台。工作是人生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的自我价值主要是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职业活动既是一个单位向社会展示其行业风貌的窗口,也是培养和提高职业个人道德品质的社会实验场。在职业过程中,如果能顺利地把职业义务感转化为内在良心的自觉,并最终确立为个人的价值目标,也就逐渐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升华。
三、当前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职业道德的出现最初是为了通过协调部门、行业,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又超越了经济利益的范围,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标准。个人、群体,与社会之间,如何寻求平衡,除了个体的道德支撑,整个社会的舆论和职业精神氛围往往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立足点。不同职业虽然有不同要求,但无论什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就给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依据。立足当前道德现状,职业道德教育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第一,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明确自我追求,树立爱的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就事论事,因为职业道德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实践性。道德教育的成效、道德水准的提升均需要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实际职业行为得到体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他对职业的要求和愿景怎样,在当前职业中能否找到人生意义和价值,均能直接体现在他的职业行为和活动中。如果职业仅为谋生或致富,那么职业将只是生存的一个手段,个体对职业很难产生认同,更无法找到乐趣和人生价值。因此,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都是职业道德教育必需的前提要求。而决定这种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就是爱的意识:爱人,也爱己。这两种爱在职业过程中能得以统一,在于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者本身也是被服务的对象。职业,就是公民之间通过相互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职业分工的根本意义在于更好地合作。明确这点,可看出职业道德的精髓乃在于爱,这是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的前提。第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宗旨与方法:引领为导向,互动教育模式探索。任何一种教育,贵在深入人心,方法尤为重要。传统教育的思路,往往重大(世界观、人生观)轻小(岗位意识、个人利益),重硬(技能技术)轻软(个体心理),形式呆板,不能取得理想效果,这也是当前职业道德教育尤其需要引起重视之处。其实,职业道德教育并不单指学校或单位教育,而应是学校、单位、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尤其是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有很多交叉与重合处,社会整体风气与舆论氛围的引导与职业道德教育更是相互支撑与掣肘,这是在讨论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时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3]在此基础上,就集中学习而言,传统的强化灌输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在方法上更需要进一步创新与探索,淡化教育者,避免假大空,摸索更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如典型示范、人物对话、活动载体、现场体验式教育,加强体验、交流、互动与反思,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指导思想就是以引领为导向,由外而内,以说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由内而外,以思考、体验为主的互动模式。第三,教育终身原则的强化:制度保障的重要性。任何教育最忌讳主观随意,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有人认为效益不好时需要大谈爱岗敬业,效益好时多发奖金最实惠、得人心,这就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难免流于形式,也突显了教育终身原则的缺失和制度保障的重要性。实际上,不论对个体或单位群体,还是对整个社会机体,职业道德教育都应当是终身的:就个体而言,职业道德教育应是伴随一生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对单位群体而言,职业道德教育是保驾护航、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社会而言,更应随社会的发展而趋向科学,不断普及。这就突显了制度的重要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方法,运用不同力量,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运行与监督机制,确保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保证其常态化与终身化。
四、结语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只要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各尽其责,各司其职,那么就会出现正义。在职业分工愈发强化的今天,职业道德无论是对社会、群体还是个人,价值都变得更为突出,从而对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作者:李宁 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7-29,33.
[2]常睿,才忠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2):133-135.
[3]刘晓琛.浅谈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现代交际,2010,(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