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分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分析(3篇)

第一篇: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保障必要性

摘要:

我国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存在着施教主体彼此分化、相互掣肘,教育内容滞后、方式僵化,教育过程缺乏规范性、具体性、可行性等问题。机制的构建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障,这既是道德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顺应时展潮流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必要性

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既包括静态的要素结构、制度设计,同时也包括动态的运行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制度保障以及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协调,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能力,机制的构建能够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优化内容方法。

一、机制的保障是弥补大学生道德教育缺陷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把树德立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道德水平与良好道德风气的弘扬、“中国梦”的构筑、人民福祉的实现息息相关。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道德教育仍未脱离应试教育的僵化轨迹,学校教育教条化、社会教育空泛化、家庭教育无效化、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内容方式陈旧化等诸多问题使大学生道德教育偏离初衷,收效甚微,这种无序而混乱的教育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机制的缺失。构建完备长效的机制有利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时效性。

(一)机制保障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营,但不是唯一阵营。当下,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担紧压在各高校肩头,家庭、社会、媒体等道德教育主体缺位,而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家庭培育、学校教育,也需要社会锻炼、媒体引导,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联动与衔接机制,能够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媒体等担负的道德教育责任。通过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将各教育主体密切相连,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运作,如创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搭建学校与社会的实践平台,破除以往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相隔离的状态,令大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受到优良道德风气的熏染,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优化。

(二)机制保障能够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强调育人品行,虽然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教育内容匮乏、方式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在内容上,我国的道德教育能够与时俱进,但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方式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依然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道德知识,活动参与、实践教学边缘化,在应试教育的洪流当中大学生道德教育仍然深陷“育分不育人”的泥淖。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机制有利于推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革新,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完善,强化“学生为本”的育人、服务意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需求,使教育方法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沟通式的教学关系,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学会见贤思齐,做到明德惟馨。

(三)机制保障能够凝聚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水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育人不仅要育人之智,更要育人之德。现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当中,其他学科鲜有涉及。除此之外,学校的辅导员、学生处、教务处、党团组织等也没有发挥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能够凝聚分散的教学力量,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组织机制的建立,将各教育教学部门、服务保障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纳入道德教育的体系当中,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全员参与,将道德的内涵渗透于各门学科当中,推进道德教育全面化专业化发展。

二、机制的保障是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

道德教育的环境是指对道德教育活动以及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的好坏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败有重要影响。但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物质环境方面缺乏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在精神环境方面身处社会道德失范的漩涡,相关机制的完善有助于弥补环境劣势,营造良好氛围。

(一)物质环境的优化

物质环境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外在支持力量,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注入,为道德教育搭建运行平台。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知识传授、科学研究,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而相比之下,高校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品格塑造居次位,无论是国家投入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天平均倾向于科研方面,道德教育所得到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保障实现其教育目标。相关机制的设立和实施有利于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资源与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国家对道德教育的财政投入,在学校增加专业教育人员,完善各项道德教育的基础设施,在社会当中建立道德活动组织等,从而通过物质环境的优化为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保障。

(二)精神环境的优化

道德教育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条件,更需要强大的精神保障,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精神环境能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供给精神养料。近些年来,道德失范的问题逐渐显现,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社会生活领域人情冷漠,网络虚拟空间杂乱无章,从食品安全问题到“彭宇案”再到“小悦悦事件”无不动摇着崇德向善的精神根基。毋庸置疑,精神家园的失落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落差极易使大学生产生怀疑、困惑和迷茫。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如通过法律法规机制的完善,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在全社会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惩戒失德行为,树立道德楷模,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精神环境的优化。

三、机制的保障是贯彻落实大政方针的执行力量

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是一国发展的蓝图,唯有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实效。相关机制的建立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和发展方向,能够保障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政策内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一是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常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既要振兴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实现要求全民族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相关机制的保障,文化强国可能无法真正得到执行。二是弘扬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萃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教育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弘扬热爱祖国、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高尚精神,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契合。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当中;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在实践锻炼当中深化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丰富还是教育方式的创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教学体系需要诸多系统机制、运行机制保障实施。

四、机制的保障是道德教育顺应时展潮流的助推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既属于社会范畴,同时也属于历史范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运动变化的,道德的发展规律决定了道德教育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调整。如同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道德教育也可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便需要机制的规划,促使道德教育符合道德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有利于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发展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道德领域发展相对缓慢,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卷土重来,西方文化中的错误倾向侵蚀人心,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瓦解着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易性的特点,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很有可能导致认知偏差。教育机制的保障能够针对市场经济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构筑道德教育的防护网,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例如构建动态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严格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能够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第二,有助于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催生了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浩渺无边、互动平台方便快捷、动态预测科学有效,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创造了可贵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筛选、隐私保护等挑战。此外,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资源和移动终端,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教育的相关信息,其中既有积极内容,也有负面消息,这在缩小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鸿沟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大学生信息甄别的迷茫,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学生道德教育要牢牢把握便利条件,化解危机难关,建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网络教育机制,搭建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借助QQ、微信等建立师生之间的网络沟通渠道,推进道德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作者:吕洋 李晓兰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A].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李明,完颜华.家校联动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管理,2014(21):77-79.

第二篇: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D/2015/03/11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SJB491);2015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CCIT201506002)

【文章摘要】

从科技伦理的视角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提出重视高职院校的舆论演染,营造积极的网络德育环境;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等实践路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实施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

科技伦理;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

网络道德教育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交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时代教育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是对高职大学生的品德形成、人格塑造施加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现代网络的进步,针对网络道德的失范,对高职大学生加强网络监管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在网络无人监督的环境中慎独修身,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观,形成正确的网络学习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议题。科技伦理是从高新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伦理原则,引导科技发展的知识举措。在科技伦理的视野下研究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对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所帮助。

1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题

大学生是民族精英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随着高职网络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表现出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社会网民的网络道德能否健康发展。现代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与此同时,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违法道德规范的行为,我们周围时刻充斥着网络黑客与病毒、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道德失范行为。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是各种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的实训、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等无时无刻不与网络相联系,网络凭借其功能的完善与信息资源的丰富,日益成为高职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的来源。由于高职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益增多。同时,现代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网络信息容易引发社会及伦理道德问题,网络信息暗藏着消极文化和不健康的价值观,增加了高职大学生辨别真伪和善恶的难度,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正确道德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养成产生了误导,因此,对高职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2“科技伦理”视野下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实践路径

2.1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

网络行为是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过程,道德修养是道德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内容,要求高职院校的每个网络道德主体都能够“从我做起”,在大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大学生不断规约自己的言行,并实现自我道德品质提升。在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外在的社会道德要求通过道德主体一系列的学习、内化、实践等修养过程,按照一定的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的自我教育,规范自身的网络言行,成为主体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要求。塑造自我道德品质,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人格和境界。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主体要通过加强自身学习和外在培训及社会实践的真切体验,在网络生存中不断克服自身的恶习,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自觉形成明确的道德要求,有目的地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改造,形成自我优良的网络道德品质,清晰自己作为网络道德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2.2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

网络道德是高职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与他人开展各种社交活动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需要更多地依赖自律来实现,其中,情感是大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喜好及厌恶,是大学生内心的真正表达,或者欣赏与否定等心理倾向和内在体验。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网络道德自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网络道德情感的作用加以体现,最终塑造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我们特别需要注重对职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积累和渗透,要从多个领域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积累和渗透,通过运用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情感认真的过程中不断引导,进而将这种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增加了他们进行网络道德修养。

2.3重视高职院校的舆论演染,营造积极的网络德育环境

舆论渲染是整个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大规模的道德舆论宣传,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可以尽快地使新的道德价值观得到普及,占领网上舆论的制高点。对于传播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并保证其信息真实可靠,开展网络道德宣传工作,加大对这些网页的宣传力度,从而形成系统的道德教育。把握舆论的主导权。第一,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主导舆论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舆论道染的重要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校园网络上的过激言论要注意引导,要对大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劝说,目的是解决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鼓励大学生自由言论的发表,通过言之有理的帮助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第二,将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大德育体系,教会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在价值观上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实施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以真实生动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严格规约自己的言行。

2.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建设,拓宽网络德育路径

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红色思想著作、党的方针政策、等文献资料转化为视频、图像、音像等,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坚持网站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使学生成为网站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运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和方式开展教育,在网站的内容设计和栏目选择上力争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把握网上的舆论话语权,组织专业的网络人员开发了一些趣味性和知识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类软件,在网站运行的过程中突出学生建设、学生管理、学生使用的理念,坚持在信息的采集与上弘扬主旋律,建全新的校园网站新平台,使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网络技术操作平台中。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控体制,阻止消极的信息进入校园网站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有效的网络疏导机制。

2.5加快运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微博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难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网络即时通讯软件主要包括QQ、MSN、YY、飞信等,通过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教育者可以了解受教育者,也可被受教育者所了解,人与人方便地联系起来。利用QQ群,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QQ的大学生用户群体十分庞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QQ为网络辅助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可以与单一学生个体实现即时性的点对点交流,利用QQ群,便于主题活动的开展、专题讨论的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讨论式的班级、团支部及党支部的主题活动,学习一些重要的会议思想。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热点信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内容,经典的红色电影等,方便学生获取各种资源。此外,高职院校要构建微博交流平台,从而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开通微博交流平台,在微博上主动学校的各种信息,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认真解决学生所反映的问题,把握网上话语权,引导校园舆论。通过微博保持师生不间断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掌握校园舆情动态,积极搭建院系微博、学生干部微博、党员、社团微博等交流平台,进行有效分类教育,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6实现高职网络道德话语体系的微观转换

网站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名牌和特色网站及个人主页,通过其主动参与维护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等活动,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针对色情等敏感内容进行有效的检测及监控。增强其辨别力和防护力,要加强配套工程,调动全校各有关职能部门,传播网络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引导大学生确立健康的网络交往观,以道德体验和行为选择的尊重,帮助大学生自觉践履道德准则,唤起其灵魂深处对道德的渴求。

3结语

高职大学生是民族精英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网络道德能否健康发展,从科技伦理的视角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就是时代的要求。对此我们要实施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高庆勇 彭国强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渊.基于科技伦理视角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28.

[2]贾志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8):50-51.

[3]魏雷东.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60-61.

第三篇:报纸官方微博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

人民日报开通官方微博,是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表现;借助网络的力量,日报官方微博在提升新闻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同时,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关键作用,为大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渠道。本文以传统媒体的微博转型为切入点,探讨报纸官方微博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大学生道德教育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自2012年7月22日正式上线以来,凭借“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理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借助微博为载体,与受众沟通,交流思想观点,既是网络问政的平台,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报纸官方微博的开通,除了能把握先机最新时政新闻,还可通过“评论”方法,抢占舆论阵地,构建“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

一、报纸官方微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开通,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开设了全新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弥补课堂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不足。发挥微博的力量,通过微博与学生对话和沟通,更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等,均借助互联网平台,他们对网络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微博是他们相对认可的沟通平台。因此借助报纸官方微博在互联网中的力量与影响力,为大学生宣扬正面、积极的思想道德信息,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其次,微博借助网络用户的关系,形成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报纸官方微博的片段式文字、图片或者视频,与现代年轻人“快餐式”的信息阅读需求相符。

二、报纸官方微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报纸官方微博的开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高校教育无法企及的重要作用,广受大学生的欢迎,道德教育效果明显。

1.通过官方微博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大学生正处于特殊的青春期,他们思维敏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强,渴望获取更多的新鲜信息,注重个人发展价值及个性化。在这一背景下,微博的产生与运用,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报纸官方微博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为高校教育变革提供了出路。其内容包括国内外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新闻解读、微博公益等,极大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大学生通过微博获取有益信息,有利于自我反思、自我激励,是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模式。

2.通过官方微博与大学生实现情感共鸣

报纸官方微博以高效化、平民化视角为切入点,其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认知水平、人际交往等密切相关。官方微博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有很大区别,改变了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枯燥方式,与大学生平等沟通,双向互动,将“直接灌输”的教育模式转变为“间接影响”,通过每条微博简单的话语描述,表现新媒体的个性,渗透教育观念,这是互联网平台赋予官方微博的独特教育手段;大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对话交流,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及情感需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交际圈,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等手段,搭建双方情感沟通的桥梁。

3.通过官方微博拓展道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去以课堂为载体,在相对集中的时间与空间内完成。由于一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这种单一的教育活动,必将影响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效果。而报纸官方微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恰当的时间,随时随地“刷微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开阔视野。

三、报纸官方微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创新

1.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科学体系的作用。报纸官方微博凭借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形式多元化、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能满足大学生活跃的思维及个性化追求。因此,报纸官方微博应意识到自身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可发挥的作用,精心筛选信息,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前沿资讯等,激发大学生与微博对话和沟通的热情,使大学生主动加入微博,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官方微博应突破传统媒体的限制,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虚拟的微博环境中,充分发挥微博与大学生交流的优势,实现高效、精确的信息传播,帮助大学生擦亮眼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微博平台中拥有相对自由的话语权,官方微博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变为大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模式,对实现道德教育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发挥教育功能

发挥报纸官方微博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搭建传播信息、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满足大学生道德教育数字化发展需要。网络时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不能再限制于课堂内、学校内,而是延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实体有限的空间内,引领学生进入“微社区”,整合开放式的虚拟环境,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时代”创新。官方微博可以与校园网相互合作,共同创设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平台,将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思想的阵地,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将现实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微博虚拟环境相结合。

3.借助官方微博加强与大学生沟通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学生的沟通,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渠道。近年来,随着官方微博的普及力度越来越高,各级别、各类型媒体都开设了官方微博,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权威性媒体,在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通过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大学生宣传诚信教育、道德教育,通过新颖的内容与独特的方法,使道德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人民日报的良好形象,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也可增强人民日报的美誉度。另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实现党报喉舌与大学生的互动,更好地把握社会问题,热点话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走向;在“意见领袖”的指导下,杜绝一切违反公民道德规范的行为,形成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了解中国新生力量,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为他们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进而增强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及高效性。

4.通过官方微博设立道德教育特色专题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时效性,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报纸官方微博应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从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公民道德建设观念与方法。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向的基础上,借助微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党建、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特色专题相关的内容,包括“25位大学校长和你谈理想”“人民日报评南航事件:利益不是万能的标尺”“人民微评:没素质与不规范”等,这些微博内容都引发了大学生的广泛议论与思考,大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评论信息的同时,也成为微博的转发者和正能量的传播者。另外,通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平台,也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发展动向,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因此,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渠道,树立先进典范形象,为高校大学生教育提供新方向。

总之,微博已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传播工具,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开通,发挥了塑造思想、建构观念的积极作用,是适应网络时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报纸官方微博在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工作的重任,精心选择微博信息及主题,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与大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渠道。

作者:齐菊红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红明,王永灿.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13(06).

[2]孙忠良,卢翠花.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07).

[3]黄春丽,张文超,张浩男.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

[4]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