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

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频发,学术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笔者从目前存在的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不足的现象出发,指出了导师在学术道德引导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某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的现状,分析了良好的师生沟通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培养研究生优秀科研品质、避免学术失范行为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

学术道德;学术失范;导师;师生关系

近年,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呈蔓延的趋势,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事件不断被曝光。学术失范行为不仅不利于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高校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已成为国家科研水平提升和社会学术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育方向、培养质量以及未来的规划、就业等。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导师认为自己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或辅导员的责任;还有的导师认为研究生已经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很清楚自己应当为个人的行为负责,因而也应该具备相关的学术理念和道德。

(二)示范性不足

导师不能和研究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不能经常给予研究生学术研究、学术规范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出现了“导师不导”或“导而不力”的现象;还有个别导师,虽然经过学术规范方面的培训,接触过相关的文件法规,却极少对其进行细致的学习与研读,以至于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师生关系有待提高

当前存在导师和研究生关系日渐疏远的现象:部分师生关系雇佣化日渐显现,师生之间出现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出现了诸如导师问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你是谁的学生”等尴尬事件。在一份基于27所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对师生总体关系满意的研究生为32.0%,较满意的为47.7%,认为导师对学业指导得很好的研究生占29.2%,较好的占48.8%。研究生对导师的满意度不高,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便难以行使,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研究生优秀学术品质的培养

为更好地分析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笔者借鉴了某高校“我和我的导师”的问卷调查报告。从该调查报告中,笔者认识到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从而更好地强化、落实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防范、遏制学术失范行为,以培养研究生优秀的学术品质。

(一)有效的师生沟通对学术道德教育方面的影响

1.密切的沟通有助于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倾向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的状态有密切沟通、一般沟通和缺乏沟通等。24.91%的研究生认为师生间缺乏沟通,导师太忙,没有时间给予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缺乏了解,如果研究生出现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篡改事实、系统造假等学术失范行为时,导师的监管、监督作用将不能及时发挥。如若师生间能够密切沟通,那么导师就能够及时发现研究生的学术不端倾向并予以制止。

2.全方位的沟通有益于端正研究生的学术思想

在调查问卷关于“师生交流的内容(多选题)”方面,有99.01%是讨论“关于学业”的,40.16%是讨论“关于人生观和理想”的。对比“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期望(多选题)”方面,绝大多数研究生希望是“学业内容和职业规划”,还有64%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在人生观和理想上得到指导”。学术失范行为除个别情况是对相应的学术规范和准则缺乏了解外,大部分还是由学术道德的缺失造成的。因此,在师生的交流内容上,导师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和科研内容,还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人格、价值观等。另外,导师也要适当关注研究生的家庭、生活状况,掌握研究生的详细情况,以免其因学习中的困难或生活中的压力而做出学术失范行为。

(二)科学的师生关系在提高研究生学术品质方面的作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规避学术失范行为

目前,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一般有以下四种:传统师徒型、亦师亦友型、松散疏离型和老板雇员型。笔者认为最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的是“亦师亦友型”。在“师生关系”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多数为传统师徒型和亦师亦友型,但仍有4.51%的研究生认为与导师之间像简单的“老板与雇员”关系。导师若像“包工头”那样专管拿项目,使研究生成为替导师干活的“劳动力”,那么,师生间就没有真正的学术指导和交流,优秀的学术品质也难以形成。在对“研究生希望与导师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多选题)”的调查中,74.73%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给予研究方向的引导,71.39%的研究生希望有机会参与学术研究。此外,68.59%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建议,45.94%的研究生希望导师能够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指导。数据显示,研究生不仅希望在学术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得到导师的指导,也期望在职业发展方面得到引导,同时还渴望在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得到导师的帮助,这也说明研究生最期望和导师形成“亦师亦友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若能够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则研究生有抄袭、杜撰等学术不端倾向时,往往会考虑到给导师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心理上形成压力,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

2.有效的科研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学术培养质量

研究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和课题研究,充当科研助手,或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课题、参加研讨会等,他们可以从这些实际科研活动中得到有效的指导,这对科研素质的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也是避免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参与导师科研课题”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9.13%的研究生没有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15.16%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时承担的角色仅为“为其他科研人员提供帮助”。如果研究生没有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或仅作为助手参与导师的学术活动,导师很可能不清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式,不知道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是否“循规蹈矩”,也无法得知研究数据和学术成果是否真实可信,也就不能为研究生学术成果做出良好的评判和把关。此外,如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得不到足够的科研训练,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也有可能做出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事情。这些都是需要导师注意的问题。另外,在科研任务分配中,导师若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使研究生各尽其能地参与项目或实验以及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则十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有研究者认为,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对导师的科研项目没有兴趣,面对科研问题和压力不能够迎难而上,也会使个人学术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给其学术行为带来不利影响。笔者是从“导师负责制”的角度来解读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的影响,当然,从研究生自身而言,也要注重自我学术道德修养的提高。在与导师的科研协作中,研究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向导师汇报、请教,与导师形成良好互动,从而不断提高科研能力,铸就优良的学术品质。

作者:范利丹 秦刚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春林.研究生科研越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J].科学学与教学技术管理,2002,(3).

[2]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