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研究

1开展中学生“心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性格定型和思维能力定型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不能够同步协调,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成长问题,比如自闭、抑郁、、焦虑、厌学、叛逆等,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因此需要在对学成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同时,也开展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点学习和生活态度,并及时发现他们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排解焦虑的情绪,并端正不良思想。

1.2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上,不仅需要初中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对员工的性格、意志、自我调节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商,相关调查表明,现在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情商较高者更为青睐。通过对学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帮助其考上一所比较优秀的大学,但是如果其情商过低还是无法适应以后走入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人才的需求。因此心理道德教学在中学的应用不仅是学生当下成长的需要,更是以后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

2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心理道德教学在中学应用的时间已经不短,但是教育工作者对其认识程度仍然不足,尤其是无法正确的看待其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并不认为通过心理道德教育就能让学生变得有多么优秀,因为在他们看来“优秀”的定义就是文化成绩好,考试分数高。但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性格的养成、心理和身体的健康、行为道德的规范,学习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如果没有心理道德教育的辅助,学生是无法全面发展的。

2.2缺乏针对性:

正如医生看病需要“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心理道德教育也应该因人而异,不能像简单的传授知识一样,把全部学生都看成是一个整体。尤其是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方面,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给学生讲一些心理知识或者看相关的科教片,也不管学生接受的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同时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方法上主要照搬欧美国家的固定形式,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如何构建合适的中学“心理-道德教育”模式

3.1构建完整的工作体系:

首先,学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道德教育的工作体系。以校长为直接领导者,保证工作的顺利有效展开,以全体老师为教育主力,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并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从学校的各个班级抽取人员组织监管团队,定期对每个老师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展开考核。其次,还要想办法提升老师在心理道德教育方面道德专业素养,比如通过与外校老师的交流学习,参观示范性学校的教育模式等,从而不断提升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能力。

3.2构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中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认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年级目标。

(1)初一: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不要定的太高,但是一定要非常明确,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突然变大,很多学生会承受不了而出现焦虑、躁动、厌学等情绪。这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初二: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已经逐渐成熟,对很多事情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学习上老师要鼓励学生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和活跃的思维能力。但同时在学生早恋问题、叛逆情绪上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不能出现过多的情绪和语言暴力,让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

(3)初三: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学习任务非常重,是心理问题多发时期,老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派遣和释放压力。避免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学习成绩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行为。

(4)高一:学生从初三的学习压力解放出来,但是又考虑到高考的压力,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矛盾情绪,既想放松,又不敢太懈怠。因此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未来三年的学习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松懈,做到劳逸结合。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5)高二:学生思想的成熟期也是青春期的躁动期,很多学生的爱情观念都会在这个时候萌芽,老师要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并提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6)高三:这是学生整个中学阶段最需要心理辅导的时期,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在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升学观。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学的心理和道德教育中,老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适应新时展需求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贵雪花 单位: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