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分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分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分析(3篇)

第一篇: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与对策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思想道德理论课程、开展诚信建设工程、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大学生道德修养取得很大进步。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和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交融,成为道德教育发展的主流。在大学生中,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尊师尚德、和谐为本和保护环境蔚然成风。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主流是积极的,但我们更应该深刻挖掘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国人素质下降道德败坏的原因。近年来,反映大学生道德滑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想象大量存在,如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语言行为不文明、不讲究卫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特定要求;缺乏诚信、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破坏公物、污染环境、随地吐痰和大小便;混淆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滥用权力、贪污腐化以及冷漠的歧视等行为时有发生。甚之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以极快的速度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带给大学生更多便捷和信息的同时,也把大量的负面消息传播给了大学生。大学生追星热、狂热崇拜偶像、功利性的择偶标准、盲目抄袭的科研态度等现象,这都说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重视和解决。

二、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表现及原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以一种金钱至上的观念,重智轻德思想越来越普遍。大学生思想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最先进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失调的原因。

(一)知识化主宰与功利主义蔓延

大学之道就是唯善为美、美化内心世界;大学之道就是有勇有谋、仁义兼得;大学之道就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大学之道就是愿为民服务、能为民服务、乐为民服务和脚踏实地为民服务;大学之道就是服务至上,以谦卑的姿态追求真理教书育人。但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多数高校为了在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过度的重视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英语四六级过关率甚至出国留学率等硬指标来衡量一个大学的综合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智育自然而然受到高度重视而道德教育却在大学生教育中严重失位。在当今理科主宰的时代下,高校设置更多的与大学生能就业、能赚钱的学科,使学生学习的动机也更倾向于功利,从而使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精、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二)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力度不足

当唯经济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浪潮时,学校教育已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化的同时,却把道德教育搁置一旁。有些高校虽开设了一些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多是一些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高度重视。同时高校德育工作有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学校曾过多地以灌输的方式宣传各式各样的具体规范和规章制度,却不擅于把其同培养完善的道德品质、提高崇高道德选择的能力相连接,这样的道德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成效。

(三)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有限

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缺乏。高校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很少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而文科教师教学方式死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趣味,现今教育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将这种趣味和博深融入课堂。一些教师在过分追求职称学历等功利性的东西时,忽略教师职业水准的考虑;一些教师治学不严,教学只是为了应付,死扣教材,上课敷衍了事,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另有一些教师不爱岗敬业,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第二职业上,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还有些教师本身道德性逐渐丧失等,这些都有悖于教师职业水准和道德行为规范,严重损害教师形象,势必严重影响德育的整体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在原有的道德教育模式上有所创新。从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科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德育渗透意识,同时要拓宽德育工作的时空界限,以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改进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

学校是一座培养人才的全方位的锤炼之炉。大学的一个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家校社都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尤其是大学有别于家庭和社会,因为它是一个更有组织、更有顶层设计、更有明确目标任务、更有足够学科资源的场所。高校应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将其一同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学科教学中,力求做到德育内容的不断革新。大学德育工作历来以灌输为主,导致德育课堂生板僵硬。新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是以了解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基点,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为基础,以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目标,以激发大学生自觉进行道德修养为导向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大学应以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基点,使其内化到外化再到内化来形成新的适应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模式。

(二)注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是道德活动创造者和体现者的主体。当前学校的道德教育尽管方法很多,但实质上都是一种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试图借一切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一些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必然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凸显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一方面,学校应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为人与为学的统一,实现理性与情感、智商与情商、知识与修养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应为文化发酵池提供条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有自己的文学底蕴,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大学应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进行文化建设,着眼于守护大学传统、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大学制度、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优化配置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既盖好大楼又培养大师,促使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风、圣人气象”来进行言传身教。

(三)提高全体教职员工道德教育的渗透意识

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一支专家化、职业化的专职道德教育工作队伍,也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参加。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每个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地在于育人,即在向学生传授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同时,每一个后勤工作人员也应增强自身的育人意识和道德教育渗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之,教育者应把道德教育目标渗透到后勤管理中,这样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拓展道德教育时空

在道德教育上,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主渠道,被称为“第一课堂”;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外教育资源被称为“第二课堂”。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应从第一二课堂拓展到网络空间、社会资源、社区环境和家庭生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前沿阵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尊长、孝亲、明礼乃至责任感、报国志等都可以在家庭里进行的教育,保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网络作为21世纪快速发展的产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网络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学校道德教育应顺应电子商务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来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在大学校园网上设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既可以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又达到德育教育之功效。

四、结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功利化、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事件频频发生。学校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分析学校自身进行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着手从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时空等方面着手,在尊重教育对象积极主动性的前提下,积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作者:王星 单位:西北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

一、内圣外王之道的优秀内涵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在个人价值观的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如:比较重视个人私利而在忽视奉献和义务,思想多元化的同时却缺乏一定理想和信念;喜欢投机取巧忽视个人诚实守信;过于保守依赖在独立开拓和创新能力方便有所欠缺等等。新时期大学生要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要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提升自己人生目标的高度,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地积极投身道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和技术能力去服务社会、改造社会,服务人民,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构建自己价值观。

二、内圣外王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运用过程中,要注重内圣与外王的相互结合,避免两者的分离。

首先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对自己做到反省,反省是否尽心竭力地帮助别人办事,是否与朋友交往讲信用,是否温习老师传授的学业?自我的反省都是与外在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内省之后更要做的是道德的实践。如何助人交友学习,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道德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开展各种关于社会现象的探讨等教育实践。通过内省与外教相结合,帮助大学生不仅有强大的内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三、內圣外王也要求我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教育过程中做到全面发展。

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古人看来,道德修养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道德修养的形成并不是在家中闭门造车天天告诉自己我要做个有道德的人,道德是人的特征中最为隐性的品质,很少能够直观地判断一个人是否是有道德的人,只有通过其各方面的行为或其他特征才能综合地判断出来,所以在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也要结合其他的教育,正如在我们的大学专业课中融入品德教育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道德教育更有实效性。

四、內圣外王也要求我们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伦理的训练。

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当坚持学生的道德训练,通过说教与生活、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训练道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正确的的道德行为。在遵循道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耐心长期的道德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五、结语

总之,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道德有用的价值意义,让优良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提高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谷月娟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第三篇: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探究

1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观现状

1.1理想信念淡薄。

长久以来,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更早确定专业性,许多学生把学习和和生活的重点放在艺术的表现能力的提高上,从而淡化了文化课的学习,特别是“两课”的理论学习,不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专业学习经常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宗教绘画及宗教音乐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民族责任感不强,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人生目标虚无低俗,艺术专业大学生申请入党学生的比例较文理学生低。

1.2自我意识强烈。

艺术专业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纪律约束,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认为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过分在意自己的感受,个性张扬,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爱自由,不能被约束,艺术创作中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1.3集体观念淡漠。

艺术的创作是孤独的,中外艺术大师的成长经历更是对大学生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和投射,将自己独立于群体之中,缺乏全局意识,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喜欢独来独往,学习纪律松散,不容易和别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沟通。在学校较文理学生相比,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4享乐主义主导。

许多艺术专业大学生,凭借自己一技之长赢得了更多的收入,但可观的兼职机会会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大多数赚来的收入并没有用在学习中,而是用在享乐上,追求高消费、穿名牌、相互攀比,主张享乐主义道德观,主张艺术无涉道德,毕业后也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只选择城市和工作条件都较好的单位。

2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行途径

2.1课堂道德教学。

道德教育在高校,通过“两课”的形式,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思德课构成德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在实际工作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逃避“两课”课程,表现出厌学状态,因此,课堂道德教学有对艺术准也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达到广泛试用的效果。

2.2思政工作人员。

学校的思政工作人员如党委书记,学生政治工作辅导员多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题学生的教育往往是被动的,思政工作人员通过理论学习、谈心谈话等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在艺术专业中,由于学生的道德水平偏低,往往都是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才能得到“近距离”教育,施加影响的范围受到限制。

2.3榜样的影响。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曾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朋辈的示范作用。”从学生群体中选择在学习、励志、道德方面能够立为榜样的学生,通过“十佳大学生”、“励志大学生”等方式将他们的事迹进行推广,通过朋辈关系的影响加以影响。

2.4校园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生最为接受的教育形式,通过校内讲座、交流会、社团活动,精心策划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融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举办有主题的学生画展、音乐会等活动,充分整合学生的业余时间,在活动中通过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最大成就的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3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3.1专业教师课堂。

道德教育不仅是“两课”的任务,还应该是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学习的课程中,专业教学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专业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因此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影响尤为重要,调查显示,有高达89%的学生新人和崇拜自己的专业老师,目前,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师的身份,对学生专业的影响一定是积极的,很多人认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就应该是辅导员的事,跟专业教师无关,因为高校在为专业学生配备专业教师时,应尽量在教师德育水平上进行考虑,选择德艺双馨的教师,发挥专业课堂的驾驭能力。

3.2新媒体教育。

当下,新媒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成为大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演,微信、微博、QQ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深刻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是像是道德和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虽然网络是学生最为私密的空间,但这正是最薄弱的环节,利用新媒体时代为我们带来的挑战,通过辅导员的网络信息分享,励志榜样的推广、微博的互动等方式,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公益活动。

笔者长期的德育工作经验,我发现学生们参加公益活动热情高涨,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家里条件优越,抗挫折能力弱,鼓励和提供给更多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机会,学生们投身帮助困难、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去,在奉献中体会人生,为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条件。

3.4体验式生活。

生活实践是学校情感、认知的催化剂,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通,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助式教育,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关爱他善,磨练意志,寓教于乐,寓教育活动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在街道社区、企业等地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劳动,体验其他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对于自己认同感会有提升。道德教育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它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科学与规律的共性,又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在不同途径下广泛施教,做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探索身边的公众教育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作者:王慧 顾德光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