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公民。公民的道德水平对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除了需要巨大的物质支持之外,更需要有现代化的、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最有效的途径。公民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公民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道德教育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将公民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在一起,是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教育、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公民教育的引入走过了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小学德育重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这就决定了这一阶段公民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习惯。小学德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双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课堂中弥补了公民教育缺失的不足;(2)将小学德育作为公民教育的载体突破了传统公民教育系统性不强的“瓶颈”限制,开拓了小学德育、公民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3)公民教育的融入有助于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转型,突出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小学生独立、平等、责任、自由的意识、能力。小学德育过程中公民教育的融入,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是满足小学生个体发展必要诉求。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实现了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接轨,是对传统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一种创新。
二、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公民道德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是小学公民教育的核心。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内容和形式是否适合时展,是否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形成了公民道德生长的生态。按照这些标准审视,当前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需要迫切化解的现实问题。
1.教育内容陈旧。
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小学公民德育教育依然存在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表现为重视时事政治的教育,不重视健全人格的教育;重视先进性教育,不重视普遍性教育,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伟人教育”和“英雄教育”,较少通过普通人的生活来体现公民基本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普遍性要求;重视道德教育的完整性,不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大而全,但是对各个年级的内容分层不够明显;重视对小学生义务的教育,不重视权利的教育,学生守则中规定的几乎全是学生的义务,而学生的权利没有明文规定。
2.教育形式生硬。
当前,一些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上,把灌输道德规范、准则、条例等看成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人格的培养,不善于把道德教育与提高小学生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结合起来,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为了某种短期效果而采取背诵、默写等简单生硬手段,很少以平等的姿态与小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范、为什么要执行这样的准则。教师训诫成为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小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按照道德规定的要求去行动,长此以往,容易养成被动、脆弱甚至是虚假的道德人格,而导致公民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价值实践的困难。
3.教育方法简单。
现代德育以人为本,重视小学生内心的感悟体验,重视在丰富多彩的道德体验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的道德内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但在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德育实践中,还存在教师方法简单、陈旧,公民道德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艺术性还未能得到有效地运用的问题。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但小学课堂德育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灵活多变、喜闻乐见的德育方法不多。在活动中体验、实践,是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但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小学生公民道德实践、体验活动难以普遍开展。这些问题容易导致小学生德育认知与德育情感、德育行为脱节。
4.教育合力不强。
现在,在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都受到长辈们最好的关心爱护。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知识层面上的教育抓得特别紧,艺术层面上的教育也不放松,导致小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配合,素质出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脱节“5+2=0”的现象。当代社会,多元经济的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合力。
三、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在小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找准公民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德育的目标要求、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对策,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公民道德教育的根本。小学公民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小学生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培养为主要目标,明确小学各个年级段教育的具体内容,继承和发展社会文化的传统美德,注重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小学低年级要以基本生活常识、学习常识教育为主,高年级则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初步公民意识、个体道德意识方面,引导小学生来认识自然、社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在小学阶段现有公民道德常识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拓展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社会公共品德,从个体维度、公共道德维度两个角度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例如可以结合垃圾分类教育,把生态伦理拓展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这不仅是现代社会人类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而且是维护人和生物生存和发展权利的道德行为。
(二)深化公民道德实践体验
小学公民德育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行动”来检验。组织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是实施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小学生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公共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小学公民道德的成败。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知识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仅仅是进行枯燥的理论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中去,能够让孩子亲身来体会、感受什么是道德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感受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给他们带来的转变,从而将公民教育落到实处。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质疑的小公民。小学公民道德教育要基于小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将公民教育内化于心,内化公民教育情感,例如,小学高年级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来推选班干部的形式,让小学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感受公民权利给他们带来的收获,感受同学们的信任给自己带来的荣誉,从而将德育教育、公民教育的情感内化于小学生的“心”。
(三)形成道德教育民主文化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为具备一定能力小学生践行公民道德提供条件和机会。小学阶段民主文化是社会的民主化的基础,一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必须要以民主文化作为保障,这决定了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开放程度、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成败。因此,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实现小学公民教育目标,必须为小学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明确各个年级公民教育的目标、重点、实施过程以及实践途径,将公民教育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班级事务、学校事务中来,从公民教育的观望着、接受者成为公民教育的行动者、参与者。民主文化的建立为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建立民主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学会与人如何进行交往。当校园生活中的民主文化成为小学公民道德的保障,公民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四)完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单凭学校单方的努力,道德教育就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加强教育资源与力量的高度整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等合作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教育的成效。学校要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将校内公民的理论教育与校外的公民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以理论教育指导小学生的实践,显著提升小学生公民教育的成果。为此,学校要在生活中发展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人,围绕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社区)的道德规范、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小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滚动式递进,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
作者:林燕慧 单位: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