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浅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横跨他的全部教育理论,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两部分别是:生活德育论、知行合一。
(一)生活德育论。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质即是生活德育论,他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内容对每个人都无时不刻起着作用。他十分重视集体生活,认为集体生活能够培养人的集体精神。”因此,在办学中,他都要求学生通过集体生活接受政治教育。他还十分肯定生活对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就是教人变。”
(二)知行合一道德教育思想。
陶行知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应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再通过真知来指导实践。他认为,行动产生理论,理论指导行动,因此,应该先行后知,做到知行合一。他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自治,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进行自治。关于他对学生自治的而含义、范围、作用、缺陷的论述,可在他《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的专论中找到。他用育才、晓庄的实际例子证明,学生自治就是学生练习并提升自己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
二、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先进的道德教育目标。
陶行知是从民族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典型代表。1932年,他与蔡元培等100余人组织了马克思逝世50周年纪念大会,宣传马克思主义。1936年5月,又与宋庆龄、邹韬奋等代表在上海成立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并成为联合会的领导人之一。1936年10月,瞻仰马克思墓并为其作诗。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正确而坚定的的方向离不开一系列先进政治理论的基础。对于旧的传统思想,他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他认为“是的、好的,虽旧必存;非的、坏的,虽新必除。”他认为,应该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要努力发展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教育。他将“民贵群轻”、“天下为公”的思想运用到教育中,并丰富发展为“教育为公”、“文化为公”。“公”,即是指广大的人民。
(二)走群众路线的道德教育内容。
陶行知坚持在教育中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这与当前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是一致的。在《育才学习创办旨趣》中他提出:“我们的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的东西贡献给百姓,为百姓造福利。”他认为,孩子们都受到国家与民族的教育,他们应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贡献给整个国家与民族,为国家与民族谋利益、谋幸福。他在《新大学》文章中提出,自己与人民应该互为亲人,应该与人民心连心,亲近人们,与人们并肩作战。他还强调,不但自己要深入老百姓中,将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同时,也要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也是其亲人,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要求教师与学生,都应该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向群众学习语言、情感、美德,真正彻底地了解群众的真正所需。这同我们党当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而这在当时陶行知所处的年代,是十分难得的。
(三)注重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途径。
陶行知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其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他认为,学习必须与社会生活细细相关。他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他认为应该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即他的“社会即学校”的观念,他主张知情意合一、教训合一、智仁勇合一。他认为,应打破以往“知识与品行分家”的观念,因此,他强调要“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他“教学做合一”中,“做”的内涵,即应该注重行动、思想与新价值的产生。他认为,应该在培养知识分子的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知识涵养。这些观念都体现了陶行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态度。陶行知不止创造出以上的道德教育思想,自身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身行示范。他提出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的无私奉献思想,至今值得广大人民教师学习。在他看来,教师最大的快乐,就是值得自己崇拜的、自豪的学生。
三、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改革开放步伐的稳步加快,当前,我国的社会道德环境日趋复杂,这对于当前学校开展学生道德教育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德教育过多地强调“知性德育”,只注重理论的说教,缺少对生活的融入,忽视了德育根源与生活。德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学校道德教育多数是重视道德知识点的掌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评价以及,忽视了道德教育实践部分的内容。陶行知的道德教育理论,对于提高当前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克服“知性德育”的缺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借鉴学习陶行知的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领域等方面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道德教育真正取得效果。
作者:王瑜 邱群 单位: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