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学孝道中道德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儒学孝道中道德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儒学孝道中道德教育论文

1儒学孝道教育的涵义与实质

孝道教育属于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的主体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家庭或者社会。孝道教育是以儒学孝道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简言之就是敬亲养亲。其方法可以是知识传授、身体力行和潜移默化等,最终能使学生达到既有孝心也有孝行的结果。而实际上孝道教育乃是一个修养身心、立德践行的过程,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真心转变,而不是流于形式。所以孩子应当是从内心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感激、尊敬父母,最终自发地为父母分忧解愁。

2儒学孝道教育在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2.1儒学孝道教育是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正所谓“父慈子孝,其乐融融”,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固必须要有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而维系这条纽带的就是“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则是这里谈的“孝道”。子女赡养父母、侍奉父母都是孝的体现。那么如若子女不孝,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从源头来找出症结、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待问题发生后去“治疗”。所以中小学生德育中的孝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加入一定的中国传统儒学孝道教育的内容,使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必定能加强孩子对亲情的重视程度。

2.2儒学孝道教育是中小学生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往往将大部分的精力、金钱、时间都投入到唯一的孩子身上,不少家庭都忽视了让孩子承担一些事。儒学孝道教育就是要告诉中小学生,父母对子女倾注了大量的爱,子女也应回馈于父母同样的爱。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孩子“反哺”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长此以往,孩子便会有了主动分担家庭各种事务的意识,知道自己该如何自处于自己的家庭,如何与父母融洽地相处。此种民主型的培养方式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责任感的加强。事实上从小就能体谅父母、关心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孝顺的可能性要比从小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大很多。

2.3儒学孝道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孔子儒学中一直在探讨做人的道理,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君子。上面的话给出了答案,为人即是学会“为仁”,“仁”是孔子学问的中心,“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因而“仁”表达了一种体用一贯的境界,“自处处人,就是仁的体用”,意思是一个人有真善美的内心修养,又有真善美的外在处世之道,那么就是达到了“仁”。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社会交往的训练在这一时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不仅应当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还应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交往是他们经历的最早的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一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孩子明白克己爱人的道理,并付诸交往实践中,才能对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有帮助。

3儒学孝道教育的实施策略

孝道教育的实施主要以家庭教育和熏陶为主,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为辅。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存在于家庭之中,在这个“小社会”里,亲子之间的交往是孝道教育的基石,“小社会”就是“训练场”,所以父母在孝道教育中扮演了两大角色:既是孝道教育的示范者也是孝道教育的受惠者。

3.1学会分享,建立健康民主的亲子关系

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可以与子女分享食物、分享心情。有些家庭,长辈们总是把好吃的食物全部留给孩子,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会产生特权主义的思想。所以切勿因为孩子年龄小,家庭成员就对他骄纵溺爱。这样长此以往,便会令孩子形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一个从小没有孝心孝行的孩子,很难因为他长大了就会突然对自己的父母非常孝敬。再比如分享心事的问题,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内容更多的倾向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业,或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几乎很少有父母会把自己的工作压力、负面情绪向自己的孩子倾诉,所以日后很多青少年自己有了心事也不愿向父母吐露。这其实就是一个沟通障碍的情况,所以父母与孩子建立互相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具备孝心孝行的关键所在。这是从孩子幼年时就应该开始去尝试的事情。

3.2学会承担,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小学门口,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孩子背书包的场景。这的确是件生活小事,但是背书包这件事本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当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对于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孩子来说,却让他们形成喜欢接受别人帮助的观念。父母的过度帮助,令孩子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也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惰性心理。这种性格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懒惰,要么不负责任,要么自私。他们是很难去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因此父母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多去完成自己的事。例如打扫整理自己的房间,玩过的玩具自己收拾好,自己洗澡换衣服等等。这些训练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完成的。按照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观点,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吃苦耐劳的体魄,切勿对孩子娇生惯养。所以孩子小时候吃点苦是有必要而无害的。

3.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多孝敬自己的长辈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在道德教育中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强调榜样在人的道德内在、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个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是可以依靠对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而习得的。因此我们推论一个与自己父母感情淡薄的人,他的孩子也很难会做出孝敬父母的行为。因为孩子就是“镜子里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行举止,最终会表现出与父母相似的行为习惯、性格特质。所以孝道教育的成功与否和平日里父母的以身作则息息相关。

4结语

“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之一,它承载着数千年无数中国人的立德践行。纵使岁月蹉跎、物是人非,但它却日久弥新。因为它传达的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处世的精神。孝道教育绝非落伍,相反在道德教育的范畴可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孝道精神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为仁的必要条件。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自古是“家”文化的发源地,和谐的家园需要孝道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一样可以缺少孝道教育。“仁者爱人”,孝道教育要求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会爱护身边的父母、家人,从而扩展到他人,这亦是孝道精神至爱至善的光辉价值所在。

作者:戴婧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