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当代高等教育的道德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审视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1.诚信缺失。
大学生诚信缺失是道德素质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诚信是为人立世之本,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品德。大学生诚信缺失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说助学贷款是国家惠及学生教育权利的优抚政策,但是,近年来贷款还贷步骤出现恶意逃债、赖账不还的比率越来越高。据中央财经大学在全校对助学贷款问题调查发现,有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的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贷款学生是在用诚信为自己作担保,贷款不还等于失信于社会。2013年2月1日哈佛大学宣布针对之前发生的集体作弊事件的处理结果,勒令60名去年5月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剩下涉嫌作弊的65名学生一半留校察看,另一半根据情节严重性勉强得到赦免。该案例令人扼腕的同时,折射出诚信缺失所表现的另一类普遍现象———考试作弊。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义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监管力度下降,比较中学“前紧后松”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对学习重视程度下降,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作弊。调查显示,参与过考试作弊的学生比率接近50%,思想认识上接受考试作弊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此外,像大学生替考、论文的现象逐年增多,已成高校新兴职业。无论平时布置的小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许多学生都是从各种学术杂志或互联网上摘抄。然而,国外的大学在学生诚信方面的管理制度着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绝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对于学生的作弊行为,有着极为严苛的惩罚制度。一旦作弊行为被发现,均以开除学籍作为处理标准。震慑于这样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的作弊行为得到了基本杜绝。虽然惩罚制度不是改变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的最佳途径,但是不得不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中国大学在制定自己的管理规则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借鉴,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以期提高全体学生对于诚信问题的重视程度。当然还要提一提学历造假现象,假学历已然成为目前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优选手段,求职简历言不符实,滥竽充数,资格证件造假严重。造假现象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在中国目前较为特殊的环境背景下,加强对孩子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使其能以应有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杜绝不良行为。
2.对情感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结构的变化,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学生因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刚进入高校大门的年轻学子势必对青春靓丽的异性充满迷恋与渴望,恋爱行为或多或少成为大学生生活到主要节奏,大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并且大部分学生“游戏化”地看待恋爱问题,导致恋爱形式畸形发展。爱情本身是神圣并且美好的,大学生追求爱情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现代社会文化和道德理念标准的形态特点,努力完善提高自身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将伤害降到最低化。
3.自私自利。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蹋完;倘若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些言论虽然是形容旧社会的中国人,但当代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公德心或多或少被此言一语中的,比如教室桌椅设施“占座”篆刻字样蔚为壮观;像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行为不检点的现象比比皆是,笔者还观察到像开学报名时校园内到处乱停的私家车等。在西方国家,义务公共劳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社会活动,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行为则不为整个社会接受,这种道德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有令人更加愤慨现象如很多大学生求学道路上或多或少受到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然而,“知恩图报”者却很少。广州地区经社会各界牵线搭桥得以一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逾千名,但这中间只有一成不到的人曾用信件向资助者表达感激之情。沈阳有一位80多岁的王儒臣老人,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赞助40多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至少他们在1999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刊载关键报道时,没有给老人写过信,也没有一名大学生肯露面。同样还有许多被大学生淡漠的传统美德,像有学生认为,见义勇为不应在大学生中提倡,因为大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见义勇为的道德基础是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见义不为或者见死不救,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
4.追名逐利,爱慕虚荣。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直接或间接受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情况如学生干部评选与很多大学奖励政策挂钩,担任学生干部便成为了众多学生追逐的目标,如何赢得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与支持使得不少学生绞尽脑汁,请吃饭、送礼等各种招数层出不穷。大学生贿选学生干部,看似是受了社会“官本位”大环境的影响,其实他们自身的道德素质正在明显改变。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往往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此外,“爱慕虚荣,享乐主义”同样蚕食着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学生在生活各个方面注重物质享受,校园里的攀比风越刮越猛。有的学生因家庭不能提供充分的消费条件,而又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就很难保证不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
二、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
1.教育机构与教育体制问题。
①机械化教育与高校盲目扩招。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审视问题,大学生素质道德问题从侧面深刻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在当代大学管理体制中,不断扩招和教育激励和评价机制,使得教师越来越多地为了自己的“小康”多多地兼职兼教、热衷于自己的科研等。逐渐地把大学教育的性质转变为机械式的应付性教育。与此同时,学生却被冷落,少有人关注他们对人生的认识和困惑,以及他们道德价值观塑造,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学生出现素质道德问题也在所难免。②功利化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如今高等教育对教师的遴选机制过分看中名誉、知识水平,成为类似符号意义上判断的机制。与老一辈的高等教育者相比,我们现代的教育者缺乏历史、艺术、哲学、和传统道德的修养,缺乏对美的认识和追求,缺乏人文精神所彰显的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态度。③现行教育在体制在道德教育上缺乏连续性,形式主义严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之于人的品格成长就需要持之不懈的努力,在初级教育阶段,对于孩子道德的教育十分看重,中学的道德教育开始弱化,客观因素就是重点学校选择分数好的而非有道德的学生。有人认为,大学是培养专才的,没有必要强化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观发生转变,出现学历与道德觉悟不成正比的现象,这些也都与大学的道德教育过于形式化,没有实质内容的状态想匹配。
2.社会环境因素。
①资本主义理念渗透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和视野,但同时伴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鉴别力不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塑性强,其国家民族意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将使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造成威胁。其次,西方一些资本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都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更多地被青年学生过分推崇,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本国经济发展状态的不满与否定,最后就是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抛出的理论观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盲目跟风,逐渐淡化了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②社会转型与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学生的奋斗意识,助长了享乐主义,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弱化精神层面的追求。高科技也使得传统的文化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互联网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主体,网络上各色各样的消极信息不断娱乐化和腐蚀大学生的判断力。总之,社会形态与意识的转变对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三、探索道德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面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种种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审视、去思考、去解决,出现问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能够控制事物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不断探索更为先进而有效的革新方法。
1.改变认识,树立恰当的德育目标。
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学生道德观念发生改变,陈旧的德育理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用新时代的潮流,现今的教育往往过分关注于教育的“实用性”,对“智育”的倾注远大于“德育”,这种教育模式跟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完全脱轨,拥有高级科学技术的人才却不懂得如何做人,像马加爵事件,中南大学杀人案等诸多事件充分证明了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败,智商与品德没有必然关系。所以,认识到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关键性是重中之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赋予新的解释,现行德育理念过分强调整体而忽略个人,过分围绕政治需要而忽视基础道德认知,这种模式必然造成空设空谈的结果。树立新的目标,根本上要把握责任感、公德意识、文明意识等基本道德修养,以此为基础,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不断深化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理解,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放眼世界,探索新的方法。
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提倡积极参与实践。亚里士多德认为,“智德”(理智的道德)主要是训练、教育的产物,而“行德”(道德方面的美德)的产生发展主要是习惯的结果,即是在日常生活中依据理性的指导反复实践得来的;提倡“批判性思维法”。在道德教育中,英国同样采用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澳大利亚则通过组织社区服务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生活,形成积极的品格特征,包括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宽容、坚定、礼貌和同情等;开放实践,学校即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是开放的,道德教育必须融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方有价值,才能得到发展和巩固,新加坡的学校推行真实教育,主张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社会道德生活面貌,传授的道德知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应该是社会上真实可行的,符合社会推行的奖惩标准和利害后果;重视心理辅导,实行“贴心教育”。心理辅导作为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积累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与解决,必然造成行为上的恶果。日本近80%的学校也都建有心理咨询机构。国外更加侧重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及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分析教育政策研究发展状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政策研究者解决实践问题,为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样,学生道德教育将以此为基础,发展道路更加宽广;深化研究,开拓教育思路。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克服依赖思想和寄生心理。学会自立,努力去寻找自立的机会,体验生活的艰难;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同时,提倡“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意识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感恩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加强“励志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加强教育投入。教育工作者必然是大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力量,加强教育投入,以先进的理念引导和强化教育工作队伍,深化教育队伍改革将会使学生道德教育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四、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必须明确大学生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拓展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内容与品质,建立健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同时加强高校教师道德素质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增加应对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积极性;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高级技能的高水平人才,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月白 宋石 关红亚 郝蓝羽 范惠智 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