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交道德培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交互下的网络社交道德发展是立足于时展的现实背景,辩证的看待互联网社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时代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于网络社交道德的有利作用,统筹内容发展、形式创新以及教育者水平提升,共同致力于互联网社交时代下信息交互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交往互动和谐有序,充分的发挥出道德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在互联网社交的需要,并不断提高人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交;道德;青年
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交互时代下的网络社交的基础。互联网交互时代下的人际社交网络的延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于社交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谐的互联网社交秩序需要公众的道德素养作为基石,公众的道德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不断内化为意识又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不同于家庭和社会教育影响的碎片化,学校的教育更加系统、全面、权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社交时代背景,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化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发展教育者,以满足时展进步的需要和受教育者需要。
一、思政道德教育的互联网社交时代的背景
1.互联网社交的虚拟性对于道德要求高于传统社交
随着各大社交媒体和应用的丰富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社交时代,社交呈现出新模式,例如运用微信、自媒体、短视频、微商城、微博、直播、游戏等超级入口进行,基于互联网科技的相互交流、互动,具有虚拟性、广延性、速度快、经济化等特点。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04亿,普及率达到64.5%。[1]依赖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便捷、快速、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点,日益成为众多网民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工作生活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影响力不断攀升。互联网信息的呈现通过了数字转码和人为编辑之后,信息内容的真伪、谣言、虚假报道等都对互联网社交主体的甄别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互联网信息中极具隐蔽性和破坏性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于互联网社交主体的价值观诱导性极强;互联网社交的虚拟性对于道德要求高于传统社交。
2.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交道德内容创新研究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小学、初中、高中、高等院校的各个阶段,呈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特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常识性和基本国情的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使受教育者初步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除了在初中阶段八年级上册的第六课中有提及到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就再没有别的关于网络社交道德等相关内容。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论性质,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出发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涉及到关于网络社交道德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课程,而是由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进行的是形势与政治的课程安排,对于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也星星点点。高等院校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的创新理论研究却受学界青睐,取得了不少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内容,特别是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创新却存在研究不足的现状。
二、互联网社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联网带来的是更为高效便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载体,使教育过程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迎来了网络直播课这种面向全国学生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高效,更便捷,利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授课,各种应用软件提高授课质量和吸引力,利用各种社交软件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更加频繁和高效的互动。互联网所承载的内容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来的是更加优质的资源、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及时的信息,可以针对网络失德等较为广泛影响的事件及时的进行对受教育者的分析研究教育,时效性更强,实事性更强,结合时事的分析研究教育可以有效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扩大其正面影响力,更大范围的宣扬道德理念和信念。
2.消极影响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交互行为必然收到外部环境与不同维度社会关系的影响。面对互联网社交中的种种极具诱惑力、蛊惑性的不良政治理念的信息,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而受到思想上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对自身正确的政治性产生动摇,甚至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面对互联网社交中存在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至有失伦理道德的经过美化包装的各种信息,极易对缺乏辨别能力又充满好奇的互联网社交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产生阻力,发生道德产生偏差甚至丧失伦理道德等严重后果。面对互联网社交中的攀比现象、“丧”文化、“快时尚”等快节奏的各种引起人心理共鸣的各种信息,消解青年一代的坚持奋斗、不懈努力的信心,打击高远的理想信念,使得“佛系”文化盛行,消解其意志力、坚持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束之高阁,被看作是遥不可及、不可能存在、不可能做到的彼岸之花,深深影响着青年一代的生活和学习,发展互联网社交时代的道德教育是符合时代需求和受教育者客观需求的具有时代性特色的课题。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交道德相关内容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性,根据时代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互联网社交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要基于互联网社交的主体需要,互联网社交主体的需要是对于互联网社交下的道德需要,不同于传统社交的道德约束,在互联网虚拟化、载体化的本质之下,互联网社交的道德需求更为广泛和严格,对于主体的道德内化要求更高,更注重主体的自律和自我约束,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显然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道德约束是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约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社交道德教育内容的发展就是当下之需。提升互联网社交的信息甄别尤为重要,加强社交主体在互联网社交过程中的信息甄别能力,及时发现具有危险性信号是保护自我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提高社交主体在互联网社交的警惕性,提升相关内容的识别能力,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良影响和后果;加强青年一代网络社交的原则、技巧和禁忌,如同传统社交一样,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遵循一定的礼仪,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在互联网社交中自身社交的需求,建立和谐的网络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加强青年一代保护自我的意识,互联网的更新换代之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应的滞后性使得一些新的网络陷阱和风险有更强的迷惑性和危害性,要对互联网社交保持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提升保护自我的安全意识,更是保持自身、坚守理想信念的有力屏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互联网社交时代下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当下时代之需、青少年之需,在互联网社交中出现的封闭自我、沉迷网络、上当受骗、迷茫抑郁等问题困扰着青年一代甚至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加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交叉的路径探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疏导方式来解决困扰青年人的心理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消解互联网社交导致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四、结论与讨论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交道德培育必须立足于时展的现实基础,在物质文明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精神文明发展的速度这一不平衡的现象下,必然造成很多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社交道德教育内容的不断研究和发展,是时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理论需要,是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延伸了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时间、空间范围,但是道德却不能止步于互联网之前,而是要深入其中,并扎根其中,共同致力于互联网社交时代下信息交互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交往互动和谐有序,充分的发挥出道德在互联网世界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在互联网社交的需要,并不断提高人民的整体道德水平,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作者:张?筱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