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语文课中道德教育的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甚至还应将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报告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1]。综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目标,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人文修养。中职语文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方向。无论从宗旨、就业导向,还是发展方向来说,语文教育都需要那个看不见却又是精神内核的东西——道德教育作为内在支撑。综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我们能发现道德教育在当前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职语文;道德教育;德育
从党的教育方针,我们可以了解到,党和国家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德”是很重视的。这个“德”包含的不只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应该总体概括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每一方面的“德”。笔者总结了一些对中职语文课承担道德教育任务的思考和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简单提出观点。
一、中职语文课承担道德教育任务的潜在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规划中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或德育课程。既然已经有了专门的德育课程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那还有必要再谈语文课承担道德教育任务这个话题吗?有意义吗?答案是有必要,也有意义。调查发现,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和普高学生有较大的不同。中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遇到挫折往往难以承受,还会因此出现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学习不上进、害怕人际交往、产生逆反心理等。这对学校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对中职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每个班级每周两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同样的道理,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一个长时间不断浸润的过程,而且是以多种不同形式加以灌溉、浸润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灵活,方便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典诗词本身具备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的特征,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生动凝练的文字再现了广阔的历史背景,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3]语文课刚好就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思想情感中感悟道德,体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以一种不同的甚至是耳目一新的感觉了解有别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语文课中既有丰富的古诗词,又有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古圣先贤的诗词、当代才俊的著述中体会、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道德情操,通过多诵读这些有益的文学作品,丰富、内化、提升自己的内涵、修养。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实际的道德教育的熏陶过程。
二、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是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学生就业时企业对学生的重点考察内容,是决定毕业生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毕业生就业稳定率的重要因素[4]。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整个道德体系的架构。这其中就包含了为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学校的道德教育将由学生个人的道德取向发散开来,影响其人生目标取向和职业追求取向。当前,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初中应届毕业生,有一部分则是初中没有读完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村,一些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一些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留守儿童,一些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再组合家庭的孩子。在这种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需要学校、老师给予更多关注、关爱。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考失败而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厌学或有自卑等不良情绪。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教师应思考如何通过职业教育或其他教育让他们有所转变。这就迫切需要道德教育发挥作用。职业道德教育其实包含于道德教育中。只有通过德育,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开始转变、获得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6,49.
[2]董永生.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20-21.
[3]王娟.浅析古典诗词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8(7):12-13.
[4]叶廷欢.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J].中外企业家,2014(35):202.
作者:高乙 单位:曲靖应用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