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教育模式亦需进行改革与创新。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存在道德认知偏差、道德情感不深、道德意志不强、道德行为能力不足、道德示范意识不强等问题。而道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在目标、内容和原则上存在共通之处。基于此,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个体主体地位、积极情绪体验等相关知识,探索出新时代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可以提升其道德品质,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自觉提升个体品德修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道德教育;启示研究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谓是,新时代,新现象,新需求,新启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兼具时代特色和发展矛盾,其道德教育问题亦不容忽视。笔者在深入了解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致力于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寻找当代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突破口,为高职院校学生积极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着力点。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现状
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线主力,其道德教育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采取实践调研法,通过在武汉某高职院校对部分学生代表开展问卷调查,得知:总体来看,当前高职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发展呈良好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1]的确,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亦日益凸显。此次问卷针对“当代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出现哪些突出问题”(可多选)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道德认知出现偏差,道德情感不深”的人有283位,占比57.06%,选择“道德意志不强,道德行为能力不足”的人有348位,占比70.16%,选择“缺乏道德示范意识”的人有272位,占比54.84%,选择“道德取向功利化”的人有35位,占比7.06%,由此可见,新时代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道德认知出现偏差,道德情感不深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更为紧密,各国各异的价值观、思想碰撞出耀眼的火光,其中不乏错误的、消极的东西。在此背景下,相较于以往来说,当代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且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难免在道德认知方面出现偏差,出现“社会的假恶丑多于真善美”、“遇事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等错误思想,且道德情感不深,对于社会问题表现出淡漠的态度。第二,道德意志不强,道德行为能力不足现如今,不少高职学生存在道德的应然诉求与实然行为之间存在矛盾的现象,他们对“文明排队候车”、“公共场所禁止喧哗”、“遇到老人跌倒我会去扶”等社会公德表示认同,并对那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表示反感和愤慨,但如果这些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绝大多数则会采取违背社会公德精神的行为:“勇往直前”,任意插队,直到挤上公交地铁;抑制不住自己的表演天赋,“激情彭拜”地大声讲话;路遇老人跌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情,当没看到,匆匆而过等等。第三,道德示范意识严重缺失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具有善于模仿、价值观易于打破重建等特点,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会组织榜样学习交流会等活动,但是,缺乏影响力和深入性,而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致力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并未从该处下功夫,致使积极示范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的道德示范意识更是不强,没有为周边同学或朋友带来正能量和好影响的意识,自身未做好,更何谈影响他人呢?总而言之,对新时代高职学生道德现状的挖掘、问题的解析,让我们对他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有了了解,而这与高职学生自身的人格、主体功能、主观能动性等分不开,对积极心理学有效发挥指引作用提供了突破口和落脚点。
二、积极心理学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契合性
在新时代,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可以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新途径。“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来的,它以积极为研究取向,致力于人的潜力、优势、美德等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整理与分析发现,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许多契合之处:(目标、内容契合)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人美德,提倡用积极态度看待人类,促进社会和谐共生发展,高职学生德育围绕品德培育,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其全面发展;(原则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优势、潜能,注重认知与实践,高职学生德育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内化与外化并行。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优势”理念,让高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树立主体意识;可以发挥积极情绪体验的作用,让学生在实感体验中,形成积极人格和科学的道德体系等。从而发挥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德育中的引领作用,促进高职院校积极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二)积极心理学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时代不同,教育亦各异。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和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积极人格、主体性地位和积极情绪着手,以期解决高职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1.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人格,提高道德品质
我们深知,“教育是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只有人格,才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本质价值。”[2]传统教育较多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正常人的人性的积极面,主张注重人格的优点。因此,可从塑造高职学生的人格出发,在了解学生消极人格的基础上,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人格,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让高职学生具有丰富而层次分明的精神世界。而这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突破以往的教育方式,更多关注学生的优势,挖掘性格中的闪光点,遇事不能只看学生的缺点,只关注学生犯了哪些事儿,却不去探究原因。可以说,只有关注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形成积极性人格,才能为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其积极践行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者身份,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潜能的发挥,将学习者放在主体的位置。因此,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越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助其将道德教育所学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做到混乱中依然文明排队候车,做到公共场所文明交流,做到看到老人跌倒真诚去扶,从而避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缺失和脱节。除此之外,根据积极心理学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所倡导的个体动机成就理论,在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要将自身获得感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评价反馈指标之一,更多地询问他们“你快乐吗”,而非“你懂得多少”,要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内心诉求,从满足高职学生的幸福感入手,发挥高职学生的个体价值,促其外化于行。
3.加强积极的情绪性体验,开展德育活动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情绪体验的作用,主张将“快乐、幸福、希望”等精神享受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产生重要影响,会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不利干扰,促进个体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强化人的感官愉悦性,可以有效塑造积极人格,从而促进积极品质的产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认知,并且推动道德行为的践行。可以说,积极的情绪体验是高职学生接受积极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有效运用积极体验,以各种形式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优秀党员表彰大会”“榜样学习交流会”等积极示范活动,让高职学生接受正能量洗礼,在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德行修为;开展“好人好事周周行”、“进社区助他人”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每周记录自己认为快乐、高兴的事儿,在愉悦的感官体验中,提升道德境界等等。从而,让高职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以此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积极道德需完善,模式创新要加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问题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积极道德教育问题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新方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并且创新方式方法,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个体主体地位、积极情绪等的效用,推动高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探索并构建高职院校积极道德教育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积极道德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谌雷元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