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推进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道德,这样才能在未来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科学观念充分转化与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并产生正面性的影响。以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南充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现状、高校学生环境道德基本情况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南充四高校对于环境道德教育较为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较强。建议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环境道德教育方式,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环境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南充大学生

1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法规日渐规范,“”更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既要有坚定决心和各级政府的贯彻执行,还需要社会各界、全体公民的广泛、自觉参与”[1]。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推进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南充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为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辖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四川省前列。作为非典型省会以及非区域中心经济城市,南充市境内聚集了西华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本文以南充4所高校的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为本地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建立完善的体系提供正确的导向,为如何实施合理的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南充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提供参考依据。

2环境道德教育内涵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学生环境道德意识的不断加强与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合格培养两个主要教育内容[2]。环境和谐意识形态是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而它所直接反映的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情感、集体意志、自我知觉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综合总和[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经明确指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4]”,因此,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环境质量等的主观映像。而环境行为是以环境意识为基础的,当环境意识得到充分的正面引导则能够表现出正确的环境行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从环境问题的根源———当今人类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改变这一社会现实入手,将环境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洽无间的联系在一起[5]。从南充市高校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与南充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来看,当前高校学生缺乏较强的环境道德意识,而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需要与其他教育同时展开,大学生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道德理念,因而对他们进行高质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必然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6]。

3南充市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调查结果及分析

3.1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以及现场访问等方法对南充市4高校环境道德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关于高校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基本调查问卷共设置7个问题,其中选取垃圾分类问题为代表得到结果如表1,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较强,能够充分顺应国家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趋势,践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努力做到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为考察高校的环境教育开展情况,问卷设置了所在班级是否开展过与环境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高校学生对环境知识实践运用情况等,得到结果如表2和表3,从中可以看出当前4所高校较重视相关环境道德意识的教育,将相关意识及行为的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强烈,所调查的四所学校都提供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高校日常教学也有渗透,大部分学生都有一定的环保观念和环境道德意识和行为。在实地调查中,南充市各高校均有一定的环境宣传,其中以西华师范大学较为突出,显眼处均有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标语等。同时进行的现场访问显示南充市各高校学生环境道德普遍较高,同时对环境教育并不排斥,各高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3.2南充市4所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

通过调查,南充市四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南充市4所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较高,但没有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撑。有部分高校开设环境方面相关课程,但除环境相关的专业外均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目前的环境道德教育手段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好新时代、新形势、新媒体的条件,使得环境道德教育的成果不够突出。(3)目前南充高校的大学生在环保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行动当中的情况普遍良好,大家都愿意主动学习,但是在关于环保知识的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加强学习。

4对策与建议

国外部分高校已经具备成熟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设置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将环境道德教育与社会社区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践,针对非环境专业开设环境课程,增强高校整体环境教育水平[7]。目前,我国已有近5万所中小学成功开展了环境保护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专业人员已达3万人。但在高校专业中的教学发展并不完善,缺乏教学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理论教育严重脱节,需进一步着力提高非环境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综合环境保护知识素养能力列入专业培养目标中[8]。

4.1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

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构建系统的环境教育体系,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不同的课程中。例如,以“思政课”、各类专业课为平台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思政课”是每一位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培养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专业课则是高校学生最为重视的课程部分之一。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讲授中应适时插入环境道德教育,从基础上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让高校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课内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9]。其次,南充市各高校可适当开设环境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只有西华师范大学有开设,且开设的效果较好,能够充分的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目前的环境道德教育主要以校内课堂、宣传等为主,在此基础上,可通引入慕课MOOC等平台的环境教育优质课程[10],并加强各高校环境相关师资队伍的建设[11]。

4.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作用

环境行为也是环境道德的内涵之一,高校应积极开展、组织环境相关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每年开展的“地球日”“环境日”“千乡万村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都充分提升了校内外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让学生实践活动影响南充市范围内更多的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群众。

4.3发挥网络新媒体主阵地优势

加强社会的正面引导,以全国主流新闻媒体网络为主体的阵地,充分发挥新闻网络与传统新媒体的综合优势,全面铺开深化网络环境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良好氛围的有效形成,也利于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对学校环境保护问题的整体认知度,从而完善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作者:刘朝荣 罗孟 郑莹 王天凤 黄兴 杨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