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教育法在道德教育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两难教育法在道德教育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两难教育法在道德教育的应用

摘要:两难教育法道德教育中破解道德困境的具体教学方法。两难教育法具有道德推理的过程性、多种可能的想象性以及激发思维创新性等特点。面对涉及两难困境的道德情境,当个体思想困惑、纠结难以做出判断选择时,选择使用两难教育法是道德教育的题中要义。通过对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的预判、两难道德问题的精心梳理、围绕充分的课堂讨论等环节,以及有效地进行反思、总结等步骤,建构完善的两难教育法应用机制,从而助力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两难教育法;道德教育;应用

被称为“道德认知理论发展之父”的劳伦斯•科尔伯格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两难教育法,用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努力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学习和研究两难教育法,对开展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两难教育法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道德两难是指当人们置身于存在冲突的情境中时,该情境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或两种道德价值不能同时兼顾,使人产生了两难的判断与选择矛盾。两难教育法是关于道德困境教育的有效应对方法。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道德推理的过程性

两难教育法不同于“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它不是道德规则的直接灌输,不是命令式地强制要求“该怎么做”,而是进行“为什么这么做”的道德推理引导,通过矛盾、冲突来呈现情境中涉及的道德推理。围绕对道德本质问题的思考,鼓励受教育者道德地推理、判断,进而做出道德行为选择是两难教育法的初衷与旨归。作为一个心智发育正常的个体来说,面对具体情境,如果符合自我已有的道德认知图式,那么道德行为选择顺其自然,这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同化”过程。但如果境遇发生变化,出现已有的道德图式难以顺利解决的道德难题、困境,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推理、反思,另一种则是逃避(避免道德焦虑而回避问题、放任不管),后一种情况极易导致道德冷漠。两难教育法旨在通过呈现真实或虚构的两难情境,让受教育者自主思考,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催生正确的道德价值链接、推理与判断。

(二)呈现多种可能的想象性

“在人的面前存在着两种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它是由现存的一切事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另一个是可能世界,它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这个可能世界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理解。”[1]两难教育法针对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冲突,也可能是设计的特殊情境(包括思想实验的假想),但对于矛盾、冲突的理解、分析及破解之道,是人们对问题发展态势的想象,是联想自己行为展开的反思与警醒。“‘两难道德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性叙事,是通过叙事建构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关系,没有道德想象力是无法理解的。”[2]因此,挖掘情境中的多种可能是完善自我道德架构的重要途径,是应对社会生活中复杂的道德问题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提升思维层次的创新性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坚持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基于真实任务的评价方法,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两难教育法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性思考,条分缕析地看待问题,揭示问题反映的本质。通过层层递进式地挖掘问题的根源,捕捉情境中的关键点,在两难选择中创新性地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个体的认知能力在思维训练中升级转化,如从动作思维到符号思维再到逻辑思维,道德水平从他律到自律再到理智的升级转换。

二、两难教育法的适用条件

我国关于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道德教育的方法、手段众多。从施教的角度来看,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不同。两难教育法是专门针对道德困境的破解,通过讨论等语言交流形式开展的价值推理、观念引导方法。

(一)道德问题涉及两难困境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两难困境的道德问题选择是运用道德两难教育法的前提。科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过程中,围绕道德情景中存在的选择矛盾开展引导。如著名的“工人风波”(Workers'Dilem-ma)和“医生的困境”(Doctor'sDilemma)就是两难困境分析的经典案例。因此,两难困境是该教育方法适用的前提,而两难困境往往揭示的是道德价值层面的冲突。价值具有层次性、序列性,以观念形态出现的价值观包含着层级和序列等丰富的内容,思想的困扰主要来自于价值信念的不确定而带来的取向迷茫,或者是所持价值信念不能划分层级和序列导致的观念混乱,或者是同一层级和序列乃至不同层级和序列之间的价值冲突导致取舍的无所适从。[4]两难教育法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本质是解决道德价值冲突问题。如何对不同价值作出选择与恪守是个体在道德推理过程中面对的主要症结。两难问题的教育引导能有效帮助受教育者厘清问题的本质,梳理价值判断的逻辑思路,明确辨析的主要方向。

(二)思想困惑的外化需要

不管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婆术”,还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我们看到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乏存在个体之间思想的交流与对话。两难教育法需要将这种对话引向自我的思维过程。道德两难问题立足于道德领域出现“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纠结、困惑。两难教育法对于困惑的开解,是通过将想象的思维过程外化,通过真实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来开展的针对性教育法。课堂讨论是思维过程有效表达的重要形式。由于这种讨论类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所以科尔伯格将其称作“新苏格拉底模式”。同时由于这种讨论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所以也称为“课堂道德讨论模式”。[5]对于思维过程而言,课堂道德讨论是通过语言呈现个体思维过程的手段。但在引导个体思想外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思想通过语言进行转化输出时,会出现口心不一的情况,有口无心的情况也会存在,只有建立在符合自我真实思考内容基础上的语言表达,才是两难教育法所需要的外化思维。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没有任何顾虑地和盘托出。如何做到呢?需要营造、构建一个公正的讨论环境,对环境中自我语言表达具有自由性。消除思想外化过程可能存在的限制、阻塞,将自我真实的思考过程从现有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如通过“团体公证法”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讨论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教师的主动选择

两难教育法的选择与运用是教师积极应对道德领域的复杂问题而采取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教学想法,一个教师若不重视道德教育,或者将道德教育认为只是规则的灌输、道德说教,则很难在两难教育方面有所涉及并深入思考教学策略;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能从哲理、逻辑思维等方面破解难题;再次,教师对课堂纪律、受教育者提出的想法、问题有掌控能力,灵活应对课堂出现的诸多现象。道德两难教育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教师抛出问题,然后交给学生讨论。那么,对于讨论场面的把握,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想象引导,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两难教育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人类灵魂的设计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同时,该教育法对于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一个勇于担当,努力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的老师,才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好老师。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道德教育工作,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三、两难教育法的应用步骤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具体应用包括前期准备、过程实施以及事后总结等环节,环环相扣,不断深化、细化教育策略是进一步实现育人效果的重要内容。

(一)道德思维能力的预判

道德两难问题涉及思考问题的层次、深度,针对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个体,选取怎样的道德两难问题,是考察教育者对教育对象道德思维能力的把握情况,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把握受教育者道德思维能力、价值判断水平、思考可能达到的深度是教育者运用两难教学法的首要步骤。首先,立足已有的科研成果,如道德认知的三水平六阶段,通过具有效度、信度的调查问卷、测量量表等对受教育者的思维水平进行预判,预判的结果在于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层次、道德认知、感受能力的把握,为了更好地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做铺垫。其次,立足对受教育者的了解,这种了解包括群体道德水平和个体道德认知差异两方面。前者是对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后者则是因材施教的个性把握。在了解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细化教学内容,增加针对不同个人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如考虑有过特殊经历(父母离异,经历过情感创伤等)的受教育者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的教学考虑。

(二)两难问题的选择

道德两难问题是道德理性的反思。道德理性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的自觉意识。对于个体而言,自觉地在生活中不断对自我道德体系进行建构,不管是功利论还是义务论,都有一套自我的道德推理系统。作为教育素材的道德两难问题,必须经得起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经验的考量,总的来说,道德两难问题需要围绕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第一,德性规则中的两难。如两人分大小不一的两个苹果的问题。[6]谁先拿,拿大还是拿小?存在道德悖论问题。教育者如何有效分析、呈现冲突的具体症结所在,能有效帮助受教育者深入理解德性规则问题。第二,同一道德原则的实践冲突。在突发情况中,两人深陷困境,但客观条件只限救一人,怎么办?如孕妇难产时,基于保护生命的伦理原则,如何取舍?第三,不同道德原则的冲突,如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恪守一种道德价值,可能是对另一种道德价值的放弃,人们经常会陷入如此的道德两难境地中。如何有效分析、引导?第四,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事之冲突。如苏格拉底的道德悲剧,一个伦理智者却被一群“不道德”的人制裁。苏格拉底知行一致的道德信仰,被不道德的人、制度所践踏。诸如此类的两难问题需要教育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梳理、精心选择。

(三)充分的课堂讨论

两难教育法中的讨论模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能否实现教学效果的核心步骤。在道德两难教育中对于道德价值的分析与判断,目的在于“德智”的引导。充分的课堂讨论是深化道德认知、明晰道德价值,从思想博弈到正确判断、选择的有效过程。两难教育法针对道德困境问题,不是简单、武断的结论输出,不是“美德袋”教育,也并非顺从教育,而是帮助受教育者建构道德体系并学会选择。受教育者主动配合、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是道德两难教育法的重要环节。劳伦斯•科尔伯格开创的道德判断访谈法,其精髓就在教育者通过引导,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对话”。教育者基于对道德领域中的两难问题高屋建瓴的认知,能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效把握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认知,进而针对性展开理论、实践层面的教育引导,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策略、手段开展课堂讨论是两难教育法运用的着力点。道德两难教育法的讨论必然是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因而,教育者对于如何有效把控课堂教学秩序,体现的是其控场能力。同时,有效地进行价值渗透、认知引导、输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对教学智慧的高要求,是两难教育法运用的重点。另一方面,道德两难教育法在课堂讨论环节的着力点还体现在:激发受教育者思考两难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有效引导课堂讨论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教学设计、谋划。

(四)有效地反思与总结

从教育全过程来看,教学前的准备与教学后的总结缺一不可。总结与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进一步修缮教学过程,填补教学内容、创新思路的必要举措。一方面,教学总结是教育者继续推进教学进度的要求。第一,道德两难讨论中对于学生思考过程的呈现予以记录,并进行事后分析。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两难问题的推理逻辑进路规律以及问题不一定能被教育者及时、准确把握,需要在课后对讨论过程进行整理,从而发现新问题。第二,在讨论后的总结中,激发新的教学灵感。在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受教育者不仅是被引导者,有时其思想能激发教师新的思路。第三,对于两难问题讨论的总结,是教育者进一步因材施教的必经过程。教育者可以从讨论中把握个体想象的价值链接与思维脉络,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水平被评估、被判断。这是在两难问题讨论后的总结性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推理过程、价值观、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等成为教育者教学总结的主要对象,是对受教育进一步开展道德知、情、意、行等教育的基础。

四、结语

两难教育法的应用需要教育者主动选择、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受教育者的积极配合,深入挖掘自我道德困惑所在。两难教育法对于道德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教育者针对性选择道德两难问题,有效地进行道德困境解读,有力把控课堂讨论秩序,立足熟练掌握其方法应用技巧,引导受教育者表达真实的思维判断过程,进而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

作者:张婧 单位: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