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摘要]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作为大学生,应该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夯实自身综合素质,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创新等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提升个人职业道德素质而言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

(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热”重视与“冷”处理

虽然人们普遍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局面却很尴尬,即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有了热切的关切,但就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却显得迟疑不决。早在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年会上就曾有专家指出,我国法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缺陷,要求在法学课程体系中加强伦理课程建设。一石激起千层浪,随之,其他学科也陆续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个别综合性高校就相关专业尝试道德伦理课程的开设;在实践教学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探讨新的途径来增强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受和体验。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方兴未艾。但改变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倾向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两重两轻”观念(即重智育轻德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继续存在,顽固不化。从多数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不难发现,有关德育课程的开设不够,系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欠缺,且“两课”教师兼顾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象较为普遍。

(二)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体系性认识和连贯性教育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具有体系性,表现在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须从这四个方面全面展开,不能顾此失彼、挑肥拣瘦。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准确理解掌握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操,坚定职业道德意志,在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职业道德。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有的高校实施的职业道德教育一味强调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教育,过多灌输道德理论知识,缺少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意志的训练,道德实践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需求,弱化了职业道德内化的效果。在职业道德评价上,过分强调理论考核,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因无法量化很难被推广,使得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四个方面一再被剥离。大学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连贯性,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时段、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理论讲授到教学实践,从显性教育到隐性教育,只有让职业道德教育处处发挥作用,才能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然而,有的高校只注重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显性教育。在教学时段上,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只集中在大学一年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学生毕业前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从而削弱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连续性,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三)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原则性较强,内容空泛化、格调化,缺乏亲和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忙于培养“道德人”,脱离大学生道德化的社会基础,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难以将在学校获得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案例陈旧、材料不够新颖、故事老套,感受性不强,共鸣不足,都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案例分析,都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较少,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教师缺乏问题引导,课堂讨论辩论环节太少,对大学生极为关心的当下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困惑剖析引导不足。教学上的失败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使职业道德教育效果降低,还会使该课程设置流于形式,“讲”与“授”脱节,甚至会让大学生产生消极抵制课程的逆反心理。

二、“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

尽管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但在其主要方面达成了一致的看法,其基本内涵应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工匠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与相似的育人功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拓展和丰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新鲜的内容材料也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大学生对职业的情感与意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明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公民的价值追求。有了这样的价值追求,人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体现着职业态度、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凝结着从业者的价值取向追求。在价值追求上,二者有着重叠之处,都包含有诸如“敬业、诚信”等内容。“工匠精神”的首要价值在于引领“匠人”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但“工匠精神”也具有育人价值。这种价值就是它作为一种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职业生活中人的行为活动从道德角度作出认知、评价和判断的基础上,达到正确引导和规范人的目的。它所强调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师徒相传”等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涉及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价值取向性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契合,同时也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丰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充实职业道德精神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构成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凝练概括为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弘扬职业道德精神,立足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重视诚信美德教育,并坚持道德和法律规范意识培养,强化他们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价值引领。“工匠精神”倡导的“精益”“专注”“创新”是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为新时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输入了新的血液。“精益”表现为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精益”是对爱岗敬业职业态度的进一步诠释。“专注”表现为对工作的极端热情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内心笃定,心无旁骛。“专注”丰富的是职业品质的内涵。“创新”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精益”和“专注”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在“精益”和“专注”基础上的革新和突破。“精益”“专注”“创新”凝练出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新精神为职业精神增添了新的要素,是对职业精神的充实。

(三)“工匠精神”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道德指引作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为职业人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关键在于教育学生如何摆正“德”“才”之间的关系。“德”是“才”的统帅,决定“才”的作用和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和范围。大学生不仅要热爱所学专业,学好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技能,同时更要注重“德”的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即使拥有再多的专业知识技能都不会对社会和他人有所帮助,相反可能会危害社会,祸害他人。“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对从业者技术与道德两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包含着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热情专注的职业品质、守正创新的职业能力等内容,这既是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是对从业者的规范,是“匠术”与“匠心”的有机统一。普通高校必须适应时展要求,着力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推进“匠心”与“匠术”教育,勉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本领,养成职业态度,修炼职业品质,遵守职业道德,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三、“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思政课教学是打造“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枯燥的道德理论和格式化的道德规范往往使人生厌,而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和不合时宜的案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的丧失,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下降,从而无法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借力思政课教学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在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培养青年学子淡薄名利的职业品质,专注、坚定、认真的治学情怀,革故鼎新、突破创新的精神状态,勇于担当、讲求奉献的崇高人生追求。只有在强调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凸显职业精神的培育与教化,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对职业的敬畏、敬业和奉献精神。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创设“工匠精神”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内容上,教师要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的涵义,注重对我国传统“工匠”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着重解读其所蕴含的“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时代精神,突出育人价值,让“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动力。方法上,教师要力求采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式,将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摒弃传统的强制性、说教性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交流与探讨的和谐学习氛围,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学过程充满说服力和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专业课教学是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既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它体现着大学生学习内容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融合程度。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学优势,从专业课的发展脉络中深入挖掘人文气息,精准把握其中蕴含的道德因素,努力展示专业课所独具特色的人文道德关怀。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有效避免职业道德教育中简单空洞的说教。为此,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工匠精神”与自身专业的紧密关系以及对各专业人才培育的重要意义,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比如,教师可以在绪论中融入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知道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与行业发展的关系、课程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联等,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熟悉行业规范操守,详尽地了解本专业特有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耐心示范,逐步培养学生专注、耐心、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在科学研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实践教学是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

“工匠精神”是一种践行精神,与实践具有天然的联系。大学实践课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践课教学是将“工匠精神”从职业理念内化为学生心理品质追求并引导其实践行为、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教育和行动体验,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体悟“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学校可以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基地等平台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养成教育,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专业学习有机融合。采用“导师-学徒制”,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传、帮、带和手把手教学,通过共同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拜师学艺中养成“匠人”的工作行为。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或者举行技能展示,在各种活动中把最优秀的作品推选出来,让大家感受“工匠精神”所体现的魅力。在学生专业实习中,面对真实的实习环境,带队教师必须加强制度管理,对学生提出一些基本要求,还必须在各种岗位上以身作则,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职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精神的生长需根植于优秀的文化。校园文化对师生的道德情操、思想道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场所,挖掘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手段,巧妙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展示“匠心”“匠艺”。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增添体现“工匠精神”的素材。在校园景观、建筑布局中融入学校优势专业元素、特色元素,以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的墙壁和走廊为平台打造职业元素,传递专业文化,把“工匠精神”中的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巧妙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不仅能彰显学校的理念和文化使命,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高校还可以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搭建与大国工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匠人、了解工匠故事、感受“工匠精神”,树立起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教育感染学生。通过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收看《大国工匠》等节目,让学生了解一个个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成功之源,使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主题征文或演讲比赛,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给未出校门的学生深深打下“工匠精神”的底子。

参考文献:

[1](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中信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

[2]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3]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思想政治教育,2016,(10).

[4]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08).

[5]刘建军.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马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