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介绍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及他的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道德教育;道德讨论法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渐进式、螺旋前进的。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引领道德教育研究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介绍

科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解释道德发展的思想,开创了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方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这阶段的儿童遵守规范,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的利害。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这时期的个人认识到了团体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接受并实践团体的行为规范,这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进入了自律的境界。这个水平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有些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达到。这一时期也可以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

基于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提出了两种道德教育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

1.道德讨论法

科尔伯格对儿童进行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儿童对于“两难”故事的理解程度,儿童对故事中人物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反映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儿童注意故事中的道德冲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高一个水平的道德认知,以达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的。这就是道德讨论法的基本内涵。因为“新的道德思维方式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的,而是从内部发展出来的。”

2.公正团体法

公正团体法指在公平的集体氛围中,通过师生民主参与的方式,给学生提供能够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3]这种方法的提出能够提高参与者的主体意识,有助于他们反思自己,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教育建议

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一阶段的儿童心智刚刚发展,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他们还属于服从权威阶段。一般来讲,幼儿园的孩子、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属于这个阶段。因此说服教育以及替代性教育对他们很合适。由于他们依靠权威得到保护,因此他们倾向于服从权威,所以权威对他们的说服一般情况下很奏效。这时权威(一般是教师或者家长)要注意说服的语言要简洁、明确。简洁使得儿童能够快速接受指令,明确使儿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阶段的儿童很听话,但是如果说服语言不能简洁明确,他们会不知道如何行动。替代性教育根据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理论提出,指的是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积极行为,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这种方法应用在此阶段的儿童身上最奏效。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并及时表扬班级表现好的行为。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着重表扬行为而不是表扬某个同学,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同学效仿积极行为。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阶段的儿童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往往根据行为结果评价行为的好坏。对自己有利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不过他们也开始尝试一些交易性行为,即互惠互利。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尝试情境扮演或者角色互换的方法进行教育。在情境扮演中,儿童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这样他们就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角色互换就更直接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学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容易形成同理心,这对他们以后形成正确的心理认同行为很有裨益。

3.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一阶段又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个体按照“好孩子”的标准去做,期望得到身边人的肯定。这个阶段的儿童往往将身边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要注意为他们选择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的学生处于这一阶段。在学校,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儿童感受到友爱和互帮互助,儿童也会学习并传递对他人的善意;在家里,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才能让儿童“亲其师,信其道”。这一阶段的儿童适合采用榜样示范法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在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的榜样要尽量和儿童有相似性。一般来讲,身边的榜样示范性和感染性更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优点,有意识地和培养树立多个不同榜样,形成“人人都是好孩子,人人争当好孩子”的良好氛围。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注重秩序和规则,知道社会和群体的良好运转需要个体成员遵守规则和秩序。应该说儿童道德水平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达到了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从个体角度来讲,这一阶段的个体(儿童以及成人)也会呈现出迷信权威、墨守成规的特点。因此对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适合采用道德讨论法。例如,在科尔伯格的典型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中,这一阶段的个体会认为海因茨“偷”药是不对的,但是也要引导个体意识到海因茨因此救了太太的命,避免个体陷入偏执倾向。

5.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一阶段的个体有强烈的责任心,尊重法制,但是同时也开始怀疑一些人定的法制的不合理性,一般来讲,大学生群体处于这个阶段。如果得到积极引导,他们会充当“”的先锋,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年轻人的激情和力量;但是如果受到不良势力的引导,他们也会从社会的愤青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的参与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尤其注意这个阶段个体的特点。除了道德讨论法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中最有效果的就是人格感化,因此高校一定要挖掘学校中那些充满善心爱意的教师,宣传并培训他们,让他们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的启明星。

6.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这阶段的个体有个人的人生哲学,有了自己对于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成人中也只有极少数个体能达到这个阶段。只要前几个阶段的道德发展没有走向极端,这个阶段的个体就会形成有益于社会的道德标准。因此对于这阶段的个体,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平等沟通,或者引导这个成熟的个体成为身边人的榜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虽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区分受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这样才能因人制宜,促进受教育对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13.

[2]徐舒.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策略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17(9):46.

[3]魏欣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9):86.

作者:张艾玲 单位:大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