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海峡两岸高校伦理道德教育比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目前大陆地区高校已经形成了一套的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可是随着多元文化的到来,我国大陆高校道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人才的全方面培养。在新的形势下,大陆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迫在眉睫。而作为同根同源、一衣带水的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大陆高校借鉴和学习。
1大陆高校道德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
我国大陆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1.1确立时期建国初期的确立和健康发展(1950—1956)
从建国初,党和国家就把道德教育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那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工作主要从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提高马克思思想水平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为50年代建国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大批思想过硬又红又专的新中国的建设者。
1.2曲折时期受“左倾”思想和的影响发展受到严重挫折(1957—1977)
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是在政治运动中进行的,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质目标,而变为阶级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其发展是停滞甚至是反向的。
1.3重新定位时期拨乱反正,迎来春天(1978—1990)
随着“”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到来,道德教育终于进入正轨,并迎来发展的春天,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越来越具体化、科学化。1980年7月,教育部出台《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这一文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道德教育理论课的指导文件,明确规定高校道德教育课列为公共必修课,课程内容主要马列主义和基本思想。
1.4快速发展时期深化改革中的新开拓(1991年至今)
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正式确立了大陆高校道德教育理论课程设置,其课程设置共包括四门必修课,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同时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其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2008年秋季被教育部更名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至此,中国大陆高校道德理论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积累变得更加科学、系统和完备,成为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2台湾高校道德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
2.1台湾高校道德教育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台湾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发展经历了从权威时代、政治开放和多元文化三个时期。
2.1.1权威时代高度党化的道德教育(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期)
自1949年失败退居台湾后,国民党即对台湾战卡戒严状态,为控制学生意识形态,巩固国民党统治,国民党建立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1950年,台湾“教育部”宣布在大中专高校设置“三民主义”课程,其中包括《三民主义》《国父思想》两门主干课程。1967年-1980年,台湾“教育部”先后四次修改《三民主义》和《国父思想》授课大纲,其实质内涵被包装为统一中国、反共反俄的思想武器。
2.1.2政治开发时代的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20世纪80年代中—90年代末期)
20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快速腾飞,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蒋家权威统治逐步瓦解,台湾开始了民主化进程。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逐渐转向以培养“21世纪健全国民”为目标的国民道德和公民知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90年代开始,随着“总统选举”的进行,台湾政治越来越朝向“本土化”,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三民主义》被完全取缔,而加入了《中国民国宪法》课程。
2.1.3多元时代背景下通识化的道德教育(21世纪初至今)
进入21世纪,国民党的统治逐步瓦解,台湾政治完成了第一次政党轮替,台湾民主化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台湾高校道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去政治化”,高校道德理论体系逐渐和通识教育接轨,通识教育在各大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积极的实践。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早到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入萌芽期,1984年,台湾教育部正式宣布在大学实行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1世纪后,台湾各大高校已经形成了清晰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和完整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2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为“全人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也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个核心理念。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行“校本化”管理,每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的局面。现列举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作以研究。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台湾清华大学七向度通识教育课程于2006年正式开始实施,将通识课程分为核心通识必修课(10—15学分)和进阶多元通识选修课(5—10学分)两大种类。目前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制度已经成为台湾各大高校跟进效仿的典范。台湾清华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共含有七向度,学生在七向度中任选5个向度,其中每个向度各选一门课程。核心通识课程为10—15学分。
参考文献
[1]张嵘.台湾高校道德理论发展及其启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1期:64-68.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道德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M].台北:台湾通识教育学会.2002.
[4]张一蕃.通识是专业教育课程的必要内涵[J].通识在线,2005(5):25.
[5]台湾清华大学通识中心网页:
作者:张晓雪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