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与陪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与陪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与陪伴

摘要:道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校生活,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陪伴体现在通过道德教育建立道德信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正向理解,通过传授道德规范形成学生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觉悟拓展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生活模式,通过引导学生道德意识让学生摆正生活态度。

关键词:道德教育;使命;学生生活

道德以自身特有的“应当”和“不应当”解读了人的生活,呈现了人之为人的本然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发展路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道德教育目的是引导人以存在的方式来生活,通过改变人、提升人,最终促成人的生活改变和建构。

一、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引领

1.建立道德信仰,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正向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其对于生活的建构,首先在于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生活信念。从生活理解上来说,过有质量的生活,使生活更有意义、更幸福是个体对生活的永恒追求。但在实践生活中,有的人不够豁然达观,也有的人困于生活无法解脱,还有的人纸醉金迷使生活失去意义等等,生活境界高的人即便生活清贫依然活得自得其乐,抑或是在荣华富贵中不忘初心。生活境界是对生活的理解,拥有不同的生活境界,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就不一样,生活境界如同照相机的滤镜,有什么样的滤镜,对于生活的认知就会怎样。而这种生活认知正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的根源,是个体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关键。生活境界是生活的体悟,道德是生活境界提升的筹码,要抬高学生的生活境界,使学生拥有更理想的生活状态,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训练。对于这种训练的实施,一方面是理论方面的阐释,即通过不断的道德理论学习,使学生对道德理解更加深入,强化学生道德意识的同时,用道德扩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建构道德氛围,即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建构道德氛围,如道德格言装饰、道德行为实践、道德故事诠释等,都是在学生周围形成道德环境,使学生更多地接受道德熏陶;最后是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要求,即对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道德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按照道德方式行事,以学生的道德实践,增加学生的道德体验。道德是个体对自我的跳出,在重复不断的道德训练中,学生便会形成道德眼光,学会用道德视角去认识生活,最终使学生对社会生活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水平。从生活信念来说,生活信念是引导学生生活发展的指南针。道德是人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人的精神自律,道德信仰是人们根据道德对人们的生存发展价值而产生的对道德的尊崇与信奉,并由此形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1]。道德教育在教学生建构生活的过程中,首先便是以道德信仰提高学生的生活认识,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生活信念。对于道德信仰的建立,首先,帮助学生建立道德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可以通过道德理论解释和行为实践示范两方面来进行,如道德概念解释、道德行为示例都可以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识,促成学生的道德理解;其次,是阐释道德意义,道德对于个体的生活意义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忽略,要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肯定意识,就需要在学生具有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向学生阐释道德意义,如道德对于人际关系建构的影响,道德对于个体生活秩序建构的影响等,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道德意识,道德是一个既简单又抽象的概念,对于这种道德意义的阐释,以生活来例证相对而言更有说服力;再次,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向往,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示道德生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道德向往,如虽然当下路不拾遗的生活几乎不存在,但是体验路不拾遗的生活对于个体有很大的吸引力;最后,是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心,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社会道德沦丧成为大众的共识,新闻中各种不断突破民众道德底线的实例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道德发展相对悲观,而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先进,道德都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也是个体坦然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可以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的需求、道德的功能各方面阐述道德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心。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学生便会基于道德生成道德人格、道德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生活信念。

2.传授道德规范,形成学生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道德是社会公众公认的隐性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进入社会的个体必须要掌握相应的道德规范,才能在自己意识观念中形成道德尺度,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知道事情的分寸在哪里,即让个体具有什么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责任[2]。虽然当前的学校教育也涉及到这一点,如要求学生尊老爱幼、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等,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掌握不够全面,这使得个体可能对父母有孝顺的心意,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孝顺;或者是知道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应该具有职业道德,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做才是遵守社会公德,如何做才算是具有职业道德等,这使得学生对于各种生活事务的处理往往难以做到有礼有节,得到别人的认可,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进行。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必须要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明确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尺度。首先,要向学生厘清基本道德原则,如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等,社会生活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社会领域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掌握了这些原则,学生就能从根本上把握道德的要义,在社会生活中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下随机应变,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在一个道德的范畴内;其次,要向学生普及全面的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礼仪,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不同社会情境适用不同的道德规范,如职业生活中的职业道德、公共场合中的社会公德、家庭生活中的伦理道德等,学生掌握越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就越不会道德失范,更容易得到大众的肯定。

二、道德教育对学生生活的陪伴

1.建构学生道德意识,让学生摆正生活态度

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在家庭中是父母、子女或者是姐妹兄弟,在工作中是老板、下属或者是客户,在社会中是朋友、消费者、商家、邻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充当使得每个人的社会关系都错综复杂,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自如是每个人的愿望。但在实践中,人们会疲于各种社会关系处理,要么是话难说,要么是事难做,这使得个体难以很好地扮演各种社会角色。道德教育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合理的道德意识,端正学生的生活角色态度,如友情关系中的诚信意识和义利意识,以及亲情关系中的责任意识等,在各种道德意识合理引导下,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扮演相应便会轻松许多。对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引导,首先是让学生明确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即对于个体来说,其在社会生活中并不仅仅是自己,还是其他各种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只有明确这一点,个体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突破自我,全面考虑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充当。其次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对应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不同社会关系有不同的权利义务要求,对于商家来说,营利是目的,但是要承担一定的商品质量保证义务,也要担负让消费者舒心消费的责任;对于朋友来说,有忠诚的义务;对于亲人来说,有赡养老人、扶助手足、抚养孩子的责任,等等。个体只有在明确了自身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义务时,才能在各种社会角色扮演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

2.加强道德习惯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生活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来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生活模式。这里所说的道德习惯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待人接物诚恳,诚实守信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计划学习、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俭朴素、起居规律,独立自理等。对于以上道德习惯培养推进,一方面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行为习惯上,要求学生出行要和父母打招呼,回家要说“我回来了”;和他人说话时,要端正姿态尽可能地专心聆听等,或者是在生活习惯上,要求学生必须要在几点钟起床、几点钟睡觉、起床后叠被子、用完东西要放到原处、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通过具体的道德习惯要求,使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能够有一定的行为举止规范,在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时,对于自身的言论行为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度量标准,知道什么事情合理,什么行为逾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行为言语很容易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反之,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便会毫无节制,从而形成作息不规律、生活学习无计划等问题,最终使得生活模式的建构毫无章法。另一方面要促进家庭教育和社会方面的配合,家庭是学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语行为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习惯,社会方面各方面的环境条件也是造就个人道德习惯的重要因素,如社会活动中用语的粗俗化,会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不当用语,因此在培养学校培养学生道德习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进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使学生周围的家庭、社区等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标准,保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环境一致化,通过周围环境的协作,促成学生道德习惯培养的系统化。最后,还需要通过道德课堂构建为学生道德生活实践提供样本,学生的道德习惯培养和道德意识培育由实践促成,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学生的学习环境,课堂是学生最常见的学习生活情境,发展道德生活课堂可以为学生树立生活实践的标本,使学生通过样本的影响,在生活中道德实践更加合理,推动学生的良好生活。对于道德课堂生活的建构,首要是教师的道德言行,教师在课堂中要遵照道德规则来教学,无论是在言语、行为、着装、妆容等方面都要合乎道德规范,如对于学生的课堂交流,要用“请”和“谢谢”,在服饰妆容方面做到端庄整齐,在坐姿和站姿方面保持仪态大方等,教师的讲课声要宏亮但是要避免声嘶力竭,以教师的道德行为建构学生的道德实践模板。其次是课堂氛围上,要求学生可以热烈谈论但是不能大声喧哗,学生之间可以正常交流但是避免推搡扯,另外教师和学生交流要和颜悦色,最终使得课堂氛围始终在一个适度的范畴内。最后在课堂布置上,桌椅板凳要整齐干净,教学用品也要有次序摆放,黑板报要清晰整齐、美观大方,其他课堂标语的悬挂和张贴都要有条有理,课堂地板要干净避免有痰迹等。简单而言,道德课堂生活即通过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要素的合理适度,使课堂具有学习氛围但是又不至于喧闹繁杂。课堂中教师的言行示范可为学生树立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模板,而课堂中道德生活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同样以此环境标准来判别环境优劣,学生之间的道德交往也为学生的生活交往进行了示范,道德课堂生活的发展为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提供生动直接的样本。

3.帮助提高道德觉悟,拓展学生未来生活发展空间

高尔基曾经指出,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利。反过来说就是“有才无德,行不远”,因此康德才提出“像仰望星空一样仰望道德”。对于学生来说,必须要突破自我的小天地,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前提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这里所说的道德觉悟是指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高度,对于这个道德觉悟的提升,首要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然后让学生对道德进行体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实例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启发,如结合历史上的名人事迹来引导学生去追寻道德源头,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名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其自身的天赋、努力公不开,也归功于个人的道德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去实践道德,然后在道德实践中去感悟、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体会到道德的快乐,并由于道德开道获得更多收获时,学生会对道德有更多认识,而相关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在教师引导学生的道德觉悟不断提升时,学生的思想空间越来越广阔,学生的生活空间无形中也会得到拓展。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反映着个体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制约着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生活角色的认知、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空间的拓展等。道德教育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状况,因此道德教育的进行实质上就是教学生建构生活,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抓住道德教育的要领,设置针对性的道德教育任务,最终把道德教育从形而上的意识层面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生活,使道德教育和学生生活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2]王易.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挑战与回应[J].人民论坛,2015(02).

作者:戴观波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