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探析

[摘要]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日益增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显然成了一个严重的、难以忽视的社会热点问题,受到了社会广大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该群体中的大部分孩子在生活、身心健康、思想道德行为观念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互帮互助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实举措。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现实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蕴含的积极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并不是“问题儿童”的同义词,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特殊的留守状态给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带来了更大的潜力优势。因此,为了更全面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现状,我们首先应充分挖掘他们在思想道德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因素。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再加上祖辈监护人的身体状况大多不好,很多生活琐事和问题都需要留守儿童独立面对、自行解决,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反过来照顾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因为没有父母的庇护,他们不得不选择勇敢和坚强,对于同龄人来说他们的受挫能力和抗击打能力要强得多。这样的客观环境让他们不得不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担子,同样也为留守儿童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这些生活、学习中的难题也为他们坚强意志的锻造提供了条件。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存在的严重问题

当前,留守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中的闪光点,更要关注他们思想道德中的严重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积极的作用,其思想道德现状实在堪忧。

1.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情感淡漠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意志薄弱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无法抵挡网络诱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化的浪潮也冲击了农村儿童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过度的沉迷于网络,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等就像精神鸦片一样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第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差也是道德意志薄弱的主要表现。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同伴的教唆下不能坚持道德原则,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往往也会知难而退。

2.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缺乏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道德上的疑惑和偏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产生道德认知模糊甚至扭曲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叛逆性较强的阶段,由于缺乏父母和监护人及时有效的教育约束,做事极易冲动盲目,存在一些影响恶劣的道德行为,甚至误入违法犯罪的歧途,其主要表现在:在家庭方面,不听从祖辈的教导,我行我素;在学习方面,经常出现旷课、逃学、打架斗殴等违法乱纪行为;在生活方面,拉帮结派、沉迷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受到社会不良分子的误导和教唆,走上了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3.法制观念淡薄,心理问题凸显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冷漠化,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封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纪律涣散、法制观念淡薄的道德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因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情感交流,致使家庭教育主要角色的功能也慢慢弱化,农村留守儿童们找不到心理归属和依恋的对象,一旦碰到严重的困难或挫折他们脆弱的心理底线就会崩溃,往往容易产生性情孤僻、偏执、冷酷、内向、自弃的人格特征,容易产生强烈的孤寂、郁闷甚至是被丢弃的错觉,严重影响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和思想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现实途径

当今社会,人们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严重的是,学校把孩子的思想道德问题归咎于家庭德育的缺失,而家庭又一味埋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又反过来责备学校和家庭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一)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德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基本且重要的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绝无仅有的作用,只有增强道德教育功能,倡导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才能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对儿童道德问题的防范作用。

1.密切亲子关系,加强情感交流与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和模范榜样,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所以父母应该做到:第一,父母应紧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要经常关心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思想道德情况,多和孩子们聊聊天,指导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身旁,处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另外,父母应多向孩子传递外出打工的劳累与辛酸,让他们明白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良好品质。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品德。第二,父母应密切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父母要经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至少要每隔两三个星期打一次电话,到寒暑假把孩子接到所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多陪孩子进行娱乐活动,加强情感共鸣,要尝试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情况。除了打电话之外,父母还应通过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避免交往途径的单一化。

2.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合理选择监护人

一方面,家长应该改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剔除封建家长制的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不但要注重知识的教育,还要关注孩子道德品质、意志能力、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因素的教育,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还应更新家庭教育方法,丢弃毫无原则的溺爱和过分的严格教育的方式,把教育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及时注意孩子的思想道德现状,合理的运用奖惩制度来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除此之外,父母还要通过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的方式,尽可能地给孩子营造一个家庭布局相对完整的教育环境。

3.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父母或监护人的楷模作用

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作为留守儿童第一任榜样的父母或监护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涵养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具有重要的直接影响。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体现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做出榜样,注重对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

(二)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该适当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采取新颖措施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1.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制度

要想发挥学校德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作用,学校首先应该彻底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切实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问题。为确保德育在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机制的改革,不仅要建立好留守儿童的学生档案,健全道德教育制度,还应该积极主动的与留守儿童父母或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另外,学校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疏通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

2.开设道德教育相关课程,组织校外德育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要上好思想道德教育课,摈弃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丰富形象的道德案例分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按部就班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一对一沟通心理咨询或辅导室。学校要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及时监控并解决他们在品德养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其优质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在开展德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协同社会和家庭的力量组织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坚持德育主体性原则,充分运用隐性德育手段,使留守儿童通过实践、观察与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道德观。

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完善管理、加强控制,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主题教育相结合,通过井然有序、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留守儿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学校应该应组织教师参加道德教育、心理辅导、法制教育等知识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和教学水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校道德建设上去。其次,教师还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逐渐由以教为本、以分数为标准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学校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通过合理的评价纠正教师的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做学生的良好榜样。

4.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导,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

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唯一途径。相反,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主动架起与家庭沟通的桥梁,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使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互帮互助、相辅相成。加强家庭联系,必须保持家校畅通无阻的双向沟通,必须注重沟通方式的与时俱进、形式多样。除了进行家访、开展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等传统的沟通方式,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家校联系手册等顺应时展的方式拉进教室与家长的联系,让教师能够更全面、系统的了解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便于对他们进行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营造社会氛围,强化社会德育的熏陶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还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熏陶,因此,社会应做到:

1.纯化农村社会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治农村的治安秩序,集中警力对农村中的偷摸扒抢等各种犯罪活动进行治理,对组织和教唆留守儿童犯罪的人践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社会还应净化农村社会环境,重点整治迷信赌博之风,定时清理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生活环境。另外,农村地区还具有特殊的教育资源,例如先天性的淳朴民风、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因此,社会要充分发挥农村环境自身的优势,尽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陶冶村民情操,改善农村的文化氛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优异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要加大留守儿童学习的物质投入,还应该注重精神投入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硬件设备。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45-46.

[2]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101-102.

[3]叶敬忠.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戴丽君.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

[5]朱怡娜.儒家伦理视域下的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18.

[6]刘京慧.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之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7]刘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9(17).

[8]董士坛.山东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4):107.

[9]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4).

作者:崔玉滢 单位: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