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大学生们作为未来进步的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变得越加重要。而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却出现脱离现实,忽略学生本身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进步。因此,考虑这些制约问题,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举措的意义重大,有利于突破现有的教育模式,明确大学生道德需要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现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道德需要;教育困境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整个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也是影响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大经济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要求更加迫切,不同的改革方案也在进行中,但是当前的道德教育的成效却微乎其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是高效思政教育者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找出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的原因,以及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

1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道德教育与道德需要分离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改革的深水区,在这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出现新旧的冲击,共同作用,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需要。考虑到我国社会道德观在多因素多背景的影响下,作为社会重要群体,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和社会需要应当保持相同节奏。目前,我国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宗旨是成就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有研究者调查发现,通过对大学生道德需要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大学生希望以后可以成为有钱人、有名的人等。而希望成为有道德的人不足百分之六十,这些都说明现今道德教育与道德需要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

1.2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

由于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健全完善,经济实力以及科学技术都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成效,经济的高速大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出现的巨大的改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培养和现今时展方向一致的品德,都是现今道德教育研究者主要考虑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完善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基本的理论。然而在现实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和市场经济不一致的分歧现象,这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的道德判断会出现误导,从而引起自己的道德行为也出现差错,这严重影响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全面发展的方向。出现道德教育理论和现实冲突的表现有:首先,道德教育的基础并没有与时俱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道德教育发展速度并没有同社会发展速度同步,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社会发展力水平,二者之间脱离程度较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变化的解释已经出现不足的现象,大学生在面临新的社会困惑因素时很难找到合理的道德教育基础去解疑释惑,这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错误认识,以至于感到迷惘和不解。其次,对新社会、新趋势、新动态的把控不足,对新问题的解释力度不够,导致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的盲点。以当前经济模式为例,随着电商、自媒体、直播等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越来越明显,面对经济新常态,已有的基础理论并不能给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重视力度不够,未能跟上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旋涡中的迷失,而这些都说明了现有的道德教育基础理论存在的不足,不足以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有目的的提升。

1.3道德行为与大学生道德认知脱节

就道德激发的行为来看,大学生出现的行为与他们所有的认知并不匹配,在道德需要层面,大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与他们所拥有的道德知识相差甚远,这种严重脱节的现象正是社会发展太快,而道德基础理论发展严重落后的体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行为的随机性和相应自觉性的缺失,从而导致知而不行。促进大学生知而行之,正是道德教育需要重点保证道德需求与教育的匹配的核心需求之一。

2大学生道德教育困境原因分析

2.1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缺失

现有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其中比较明显的三点表现在:(1)道德教育基础要素,包括需要、动机、期望、评价等,这些组成要素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并不完善,缺失较大;(2)道德教育体系的结构组成并不完整,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是以认识、情感、信念、行为、意志等为核心内容,而关于需求、动机、期望、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却非常缺乏,基础理论结构严重不协调;(3)对道德教育应该从何开始的认识错误,传统教育中都将道德认识放在首位,却忽视了道德需求的重要性,并不注重大学生在道德需要以及评价等方面的教育需求。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道德教育并不能给予大学生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又恰恰忽略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更加导致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困境中难以走出,成为现今大学生道德缺失较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2.2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

前面提到了道德需要的重要性,它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传统教育中,对这一核心的构成要素却选择了忽略,特别是相关的实践当中,这方面的教育显得大为不足。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并没有将道德需要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虽然强调社会道德需要,但是对于社会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却难以得到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行动纲领,如果不同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即使他在理论上是基本正确的,那也毫无实际用处。”从当前表现出来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没有考虑道德需要,在基础要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进行道德教育,必然导致与社会现实的脱节,二者未能完全结合的前提下,很难帮助大学生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同时,需要切记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起点必须明白道德需要的重要性,以之起点,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规范完善大学生在新经济发展下的新认知、新行为。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以道德需要为基础,将大学生个体的知、情、意、行作为中介,使用道德评价进行促进和推动,最终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充分深入道德需要教育,才能更加明确真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从而真正激发每个大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力,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各个教育要素的紧密结合,从而真正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3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的对策

3.1丰富知识体系,多学科融合,紧贴社会现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耗时较长的工作,它的内容涉及到与大学生行为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下,新的知识学科(例如,传播学、现象学、社会学等)也将增加它们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诸如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也将与时俱进,发展处新的内容,这些都充分说明未来将是多门学科的结构体系。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各学科之间除应相辅相成,还当更多的考虑学科的实时性,更加符合社会现实需要。“虽然现代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化的、被肢解的,但是社会现实或道德问题却愈益呈现出多维度、总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要依靠多学科性、横向延伸的综合性知识才能应对。”总之,如果故步自封,不与时俱进,吸收新社会、新经济关系下的新知识,传统的道德教育将没办法走出自有的封闭性框架,应主动的向其他新兴学科汲取理论养分,从而为新问题的解释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否则就是空谈道德教育,困境始终无法走出。

3.2教师道德素养提升,起示范教育作用。所谓“言传身教”,正说明了教育与亲身示范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除了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道德教育知识,也当通过自胜道德教育的提升,起到模范作用,道德教育工作者亲身的体会正是在社会现实中不断的实践,所教授的知识更加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自有的道德知识、立场、观念等进行有意识的判别,去除糟铂,以开放性、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引入合理的讨论模式集思广益,引导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传统的以绝对正确的理念进行教育是绝不可取的。同时,新社会发展下的新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同样也是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同样保持学习的心态,丰富自身理论体系,通过实践找出新问题的正确解释,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以德育人,言传身教。

3.3对道德教育实行考评制度,批判性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针对道德教育过程的考察和评价,这有利于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评判,择优推广,择劣提升,使得教育工作始终处在正确的前进方向。进行考核时,不应一味地用量化指标对教育工作进行评判,应适当加入一些定性指标,特别是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学习过程中新问题的解决,是否满足大学生的道德需要,这些都应该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应该重视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行为,考察大学生的道德认识、需要、评价等教育要素是否跟社会发展相适应,在社会大环境中,是否针对新问题有着正确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改进,教育工作者知其不足,在批判性过程中不断丰富道德教育理论,实现道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建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0(6):49-52.

[2]张泰来.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4):71-74.

[3]余玉花.简析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0,(6):44.

[4]王艳红.大学生道德心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5):55.

[5]丁丁.美国新品格教育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启示[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3.

[6]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68-69.

作者:高臣 笪学军 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