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环境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环境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学环境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开始困扰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人们开始进行反思,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但事实证明,解决当前严峻局面的最好方式,是教育,只有唤起全民族的环境意识,重新认识环境,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缓解环境危机。因此,本文依托我国现阶段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环境道德教育目的、如何从根本上保护环境等问题展开。

【关键词】环境道德;中学生

早在1973年,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进行了关于环境保护教育的设想,这次设想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的开端。同时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正式把保护环境列入国家根本大法中。其后,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了关于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在内的相关教材,建议将此教材纳入高中地理课。之后对部分地区的中学进行了环境相关知识的教学试点工作,将环境道德教育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予以渗透,成为中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我们国家中学环境道德教育已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从整体范围看,中学环境道德教育仍旧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缺失问题。就目前来看,许多中学并没有重视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自愿的进行环保行动。因此,当前中学环境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效性缺失问题。第二,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群体针对性不足问题。根据现状分析,环境道德教育其教育的群体主要集中于高校大学生。本文认为环境道德教育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许多中学一味的注重教育成果,而没有真正从中学生的教育本质、个性特征出发,忽略对于环境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群体针对性不足也是中学环境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发育起着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但就目前形势来看,不少家庭缺少对孩子的环境教育,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父母可能因各种情况,教育孩子的时间少。二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中学生家长将注意力和资金更多的投注于考试成绩,从而忽略了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一、倡导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健康基础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可以说涵盖生产、生活以及消费的各个方面。当前,不合理的消费已然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的80%。如果照此以往下去,不合理消费对全球生态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因此,我们必须倡导绿色消费观念,从小事做起,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二、树立环境责任观

对环境负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把环境责任作为中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应树立的价值观是教育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中学生如果有了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不仅对改善环境、保护资源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拥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对他们今后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很大帮助。所以,中学生必须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不断树立环境责任观,主动为环保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将环境伦理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结合

生态伦理学奠基人莱奥波尔德曾指出:“人类应该尊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尊重生物生存权利。生物与人一样,在地球上有合法的权利和地位,必须把人类的权利观、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推广到自然中去,应该把善恶的观念推广到自然界中去。”大自然并不是祖先遗留给我们这代人的,它属于我们的后代。所以,通过将环境伦理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丰富和发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同时来建立中学生环境伦理价值观和行为能力,使其认识到只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才是人类的最后归宿。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关于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鉴欧美许多国家的做法。美国的许多州的中学每学期都会组织各年级的学生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相关的野营体验,通过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使学生们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英国一贯重视环境道德教育,将环境道德教育的户外教学活动作为每一名孩子的必修课程;还有日本的家庭和学校从小就培养孩子垃圾分类的习惯,让孩子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陈锡喜.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郑保卫.“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相关概念解读[J].采写编,2017(02).

[6]穆艳杰,李旭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5).

[7]万京华.坚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J].青年记者,2016(09).

[8]才惠莲.我国环境教育认证制度的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

作者:杨丰玮 单位:沈阳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