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

[摘要]

政治社会化包括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通过政治文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组织党建作为一种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化方式,承担着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传播政治文化,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技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要强化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就要加强党建创新,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社会化;要锤炼党员的政治品质,扩大党组织政治社会化的覆盖面。

[关键词]

转型期;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

社会组织的发展始终与我国执政党建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在社会治理精细化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随之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1]。作为连接公共权力和社会需求的桥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扩大政治参与、促进政治认同等政治社会化功能,是动员社会组织力量来维护政治稳定、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研究转型期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并提出强化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组织党建: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化方式

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政治现象由来已久,是中外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的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莫衷一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类:其一是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理解。如美国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91国内学者梁丽萍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在社会成员中建立、传播、继承并不断内化的过程。[3]225-226其二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来理解。如格林斯坦将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政治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4]551。王沪宁则认为统治阶级用“已形成的意识形态来塑造社会成员,为政治统治的巩固奠定基础”[5]373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其三是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理解。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就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儿童和青少年政治行为演变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国内学者王浦劬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6]281其四是从多重维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即对前三种观点的总结。如王惠岩认为,可以从社会、个体和政治文化三个向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7]98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政治体系和社会成员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通过政治文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对政治体系而言,政治社会化是现行的政治体系通过传播特定的政治文化来塑造其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促进他们形成某种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特定的政治行为习惯的过程。另一方面,对社会个体而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对现行的政治文化有意或无意的学习,习得政治知识,培养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信仰,并通过实践来践行自身政治价值观的过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指社会组织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具体要求,在社会组织中成立党组织,定期举行党支部活动,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的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组织化的政治社会化形式。一方面,它通过党组织网络系统化、组织化的延伸和有效运转,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扩大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影响力。它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维系和发展有着强势的引导定向和掌控作用。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载体,为引导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通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系统地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逐步确立了政治态度,培养了政治情感,增强了政治认同,并付诸政治实践。这正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不断推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迫在眉睫,其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是重中之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党深深植根于基层群众之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因而备受重视。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意见》针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的重点事项做出了总体规定,是现阶段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政策性指南,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主要指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在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引导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形成政治人格、有序参与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文化,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参与,提高参与技能。

(一)传播政治文化,增强政治认同

政治文化,是某一政治体系的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关于政治的态度、情感、信仰以及观念,是维持与持续其政治结构的必要条件,包括一整套的政治准则、政治价值和政治认同。[8]320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通过传播政治信息、联络政治情感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社会组织中的维持、传承和创新过程,从而增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政治认同。1.传播政治信息。社会成员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过程,必须通过接受、吸收和消化一定的政治信息,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生活、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对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党的执政理念、政治价值观、政治原则、政治形势、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等基本政治知识,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言论、重大时事政治等政治信息的宣传和教育,来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并把握政治发展趋势,提高社会组织的民主程度和社会信誉度,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确保社会组织依法、诚信经营,把牢政治防线,严格监督、防微杜渐,避免违法违纪现象。如2016年3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之后,部分社会组织的党组织立即开展关于《慈善法》的学习和讨论活动,这有利于《慈善法》相关政策的传播。2.联络政治情感。情感因素来自传播者对受众以及传播内容的态度倾向,它能诱导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并对理解的重点、深度起调节作用。[9]165在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社会个体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不仅受内容中的认知影响,也受其中情感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联络政治情感提供了平台。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是优秀社会工作者的群体,群体归属感和浓厚的组织氛围有助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政治态度的改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政治行为的强化,从而改善目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政治冷漠状态。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为党组织成员提供了舆论平台,其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优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中的形象,党员模范先锋形象的树立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的确立,以及新型党群关系的形成。

(二)扩大政治参与,整合社会舆论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10]167亨廷顿认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影响。”[11]28转型期的中国要顺利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就必须依靠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这个新兴的政治组合,以期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技术和效率。从扩大政治参与的角度来讲,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于为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实现舆论监督的渠道。1.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实现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一方面,党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如党组织改选、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等的施行,都是党员参政扩大化的最直接的体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增强了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了党员的政治参与习惯,提高了党员的政治参与技巧。另一方面,大多数社会组织的主营业务都集中在公益领域,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能够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社会组织的主要业务相结合,并因此设计特色的党支部活动,鼓励更多的党员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声,为现代社会治理做出贡献。他们通过积极的社会参与来获取政治参与技能,这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对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积极影响。2.实现社会舆论监督。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党组织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引导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理性发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净化社会空气,同时有利于培养惩恶扬善、扶正除邪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精神文明水平。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是社会工作者队伍的代表,反映着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诉求,可以迅速地收集、整合社会舆论,并及时反映到上级党和政府部门,这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增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提高政策的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于党和政府的认同度,维护正确的价值系统,促进整个社会朝着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社会组织党建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途径

社会组织党建具有广泛联系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组织优势,这种联系的广泛性使得党的影响力延伸到更多的社会领域,把更多的人都纳入党组织的辐射范围。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领域的发展和个体自主性的增强,我国的社会组织党组织日渐庞大、成员众多,如能积极承担政治社会化功能,则国家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将大大加快。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毕竟是新生事物,自身发展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这导致其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如社会组织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明确、活动方式过度随意,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突出,导致政治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尚未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导致社会工作者队伍政治态度差异明显、政治文化及政治价值观受到冲击等。为此,必须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一方面,加强党建创新,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社会化;另一方面,锤炼党员的政治品质,扩大党组织政治社会化的覆盖面。

(一)加强党建创新,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社会化

目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全国蔚然成风,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覆盖率大大提升。但很大一部分社会组织往往将成立党组织当作一项自上而下的指标任务,党组织设置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政党行政化的路径,把党组织的作用笼统地归结为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应付主管单位检查,过常规而单一的党组织生活等方面。社会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运作模式,自主性强,风格鲜明,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不同于党政机关的党组织,二者在各自系统内的地位、所掌握的资源、话语权都有很大的差异。一味照搬照抄机关行政单位的党组织运作模式,社会组织党组织就有着被孤立、漠视、架空的风险,很难真正发挥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增强自身凝聚力,将不断壮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团结到党的周围,就必须根据其自身特点来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创新,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社会化。首先,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各级部门要围绕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真正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一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导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以条为辅、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总体原则,理顺自上而下的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由社会组织党工委负责协调指导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行业社会组织党委负责落实本行业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社会组织党支部具体开展日常党务活动,形成党委领导、登记管理部门协同、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的新格局。二是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组织设置形式。上级党组织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社会组织分布状况、行业特点和党员特点,不断调整自身组织结构,探索社会组织党组织“空间+功能”、“趣缘+业缘+地缘+志缘”等精细化的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社会组织党组织设置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三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导方式。上级党组织要把握好分寸,摆正与社会组织党支部的关系,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打着业务指导的旗号以强制性手段贯彻党的意志、干涉社会组织的自由发展。上级党组织要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的角色,既为社会组织党支部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指引,促使社会组织的业务特产与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结合,又充分尊重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自主性,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作用。其次,明确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既要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符合社会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宣传和引导。应及时宣传和组织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并把握政治发展趋势,提高社会组织的民主程度和社会信誉度;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确保社会组织依法、诚信经营,把牢政治防线,严格监督、防微杜渐,避免违法违纪现象。二是利益表达和协调。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不同于党政机关的党组织,它对社会组织的业务工作没有天然的领导关系。社会组织党支部的理想定位就是上级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积极作为主要应该表现在积极与上级党组织沟通、协调,帮助社会组织争取到更多党和政府的政策倾斜,及时将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传达给上级党组织,保证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吸引力。三是权益保障。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应牢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代表和维护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的根本利益和合法利益,积极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鼓与吹,既增强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又促使社会组织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自愿增强对党的认同,接受党的领导。最后,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党组织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不断探索社会组织党建活动的新思路,才能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一是要建立社会组织党建专项基金。与体制内的单位不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经费来源处于真空状态,加上社会组织党支部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传统的党费返还完全不能满足社会组织党支部开展特色活动需求。为此,民政部门党组织以及主管单位党组织应建立专项的经费管理制度,来支持社会组织党支部的正常运转。同时,社会组织的党支部要打破依靠传统的财政资源来开展党建工作的思维定势,灵活、务实地推进工作,增强自身筹措党建经费的能力。二是要改变社会组织主营业务和党务活动相分离的状况,变领导为服务,以服务促领导。在活动方式上,学文件、念政策、读讲话等强输硬灌的方式难以入脑入心,显然不能引起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党组织要真正发挥服务职能,不拘泥于形式,围绕社会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需求来创新活动方式。要善于将党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创新党组织活动相结合,将党支部活动与社会组织的属性特征、利益诉求和活动领域相结合,将传统的“”、民主生活会与“互联网+”相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各项活动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和吸引力。

(二)锤炼党员的政治品质,扩大党组织政治社会化的覆盖面

目前,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尚未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社会组织中党员所占比重小,且流动率大,缺乏素质高、号召力强的党务工作者,缺乏为社会组织的党支部争取活动经费、制定制度章程、开展特色活动的带头人,社会组织的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党员身份并不能给社会组织的从业人员带来职位提升、收入增加等实际利益,党组织活动反而会占用有限的工作时间,所以他们的入党愿望不太强烈;至于拥有党员身份的从业人员则基本上是缺位的、失语的,他们没有甚至不愿意亮明党员身份,“口袋党员”“地下党员”大量存在,社会组织党建难以发挥应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为此,必须加强对全体党员党性修养的锻炼和教育,培养党员的政治品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社会工作者队伍中党员的政治觉悟,以增强其政治社会化实效。首先,锤炼社会组织党员的政治品质。党性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具不具备党性,是党员与普通群众的重要区别;党性强不强,是能否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关键所在。因此,社会组织党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锤炼社会组织党员的政治品质。一是提高党员的政治认知能力。要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能够在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中传承,让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认同党的价值理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确保党员政治社会化的正确方向。二是要提高党员的政治鉴别能力。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要以人为本,转变工作作风。要善于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考虑他们的接受度和喜爱度,用他们喜闻乐见、清新朴实、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形式对社会热点、难点“望闻问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学会分辨不同的政治观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是提高党员的政治参与能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如期组织党性锻炼和实践体验活动,认真落实“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活动,注重激发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通过政治实践来巩固党员的政治情感。其次,扩大党组织政治社会化的覆盖面。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指的就是先进性。社会组织的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社会组织党建能否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基本取决于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因此,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鼓励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扩大党组织政治社会化的覆盖面。一是要通过社会组织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来加快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政治社会化进程。社会组织的党支部要注重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鼓励党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的领头羊,以此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传播力,加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形成符合主流价值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党员先进性的发挥来加快群众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大部分社会组织的主营业务都比较“接地气”,特别是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特殊人群的生活需求,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感情深厚。社会组织党组织要不断提升党员的个人素质,鼓励党员增强角色意识,敢于在不同场合主动“亮牌”,把工作交往作为走群众路线的特殊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党的正面形象,扩展党的潜在覆盖面。三是吸纳社会组织中的优秀人才为党员。进入社会转型期,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相比之下,现存的党员阶层构成中,新的社会基层的党员比例明显偏低,尤其是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长此以往,党组织将缺乏发展的活力。为此,社会组织党建要有意识地将社会组织中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社会组织的自然领袖吸纳为共产党员,以他们的权威和感染力来提升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威信,进而吸引群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

作者:苏超莉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9(2).

[2]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梁丽萍.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王露璐.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政治传播与大众媒介[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0]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