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思考

摘要:

创新党建工作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2014年底对高校党建工作又提出了明确要求。民办高校党组织肩负着立德树人、推动学校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的任务,必须立足学校实际和长远发展,坚持科学定位、找准方位、以为求位、制度到位,着力于在党建工作理论、党建领导体制、党建工作体系和党建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努力实现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关键词: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截至2014年底,民办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已达728所,在校本专科生587多万人,约占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3%,①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建设和应用型本科建设转型的新时期,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发展新难题、新瓶颈。民办高校由于投资体制、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公办高校有较大差异,大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往往不直接掌握学校的办学权力。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又需要学校党组织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党建工作的要求及2014年底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找准党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把民办高校办成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一、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要因分析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民办高校党组织必须适应时展的规律,创新工作,努力将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学校发展活力,进而达到以为求位。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外部环境

从国际形势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飞速扩张,国际交流的频繁,对师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形势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社会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越来越迅速,特别在民办高校,由于体制机制和师生构成的特殊性,引导广大师生统一思想认识、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相当重。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

(二)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党建工作创新的内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也在于办学者及师生的责任心和创业创新意识。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力补充,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从“有学上”转为“上好学”,民办高校也不例外,已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的内涵发展新阶段。在从量到质的转变中,民办高校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创新实践,然而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看,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不高,提高办学质量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看,民办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水平还不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仍十分迫切;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情况看,队伍总体比较年轻,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任务仍十分紧迫;从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要求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各种关系、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难;从应用型本科建设的要求看,转型发展的任务仍较艰巨等。这些问题既有举办者的治理问题,也有党建工作不到位而带来的问题。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需求,需要民办高校党组织不断提高对面临的新任务与新困境的认识力,不断提高化解矛盾和处理问题的行动力,不断提高党组织优势的组织力。

(三)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自我要求

改革创新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当前全党以及党的各级组织都在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创新之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也应该成为我国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了建组织、建队伍、建制度和建机制等基础性工作,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民办高校党组织当前的根本任务是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提供组织保障,并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对师生的凝聚力、吸引力,齐心协力推进学校实现科学发展,从而不断巩固党在民办高校的执政基础。民办高校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在民办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尤其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处理好学校举办者、行政领导、学校党委、教师及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在引领与服务、管理与治理、方向与道路等关系的处理上做好选择,实现手段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推动党建工作内涵式发展。

二、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须坚持的原则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着眼于发展;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接地气的举措;既要突出重点,也要整体推进。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首要的是坚持以下原则。

(一)科学定位,始终坚持高校的根本任务

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学校不是领导核心而是政治核心,起保证监督的作用,这是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基本定位。该定位既来自于《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的规定,也来自于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以下简称“31号文”)等文件的要求,是民办高校党组织履行职责的基本法理依据。当前,部分民办高校出现了过分追求投资回报的倾向,致使办学偏离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声誉和发展。民办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可以体现在多方面,但首要的就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并着力通过思想引领、政治把关、教学推进、工作服务、言行表率、管理监督和廉洁治校等方面来具体体现。

(二)找准方位,始终坚持工作中的特殊性

民办高校党组织所肩负的根本任务与公办高校党组织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工作对象、工作基础和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特殊性。在民办高校发展的历程中,学校党委书记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来自于公办高校退休的党务干部,也有教育主管部门派出的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还有学校举办者聘请的党务干部,他们以往的工作经验或多或少会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有一定影响。民办高校既不能照抄公办高校的党建工作体系,也不能照搬企业的党建工作机制,而是要从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师生群体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坚持各自学校的党建工作特色,使党建工作既符合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也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以为求位,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

有为才有位,要有位必须有为,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民办高校党组织要想获得举办者和管理者的支持,必须围绕学校中心抓党建,以党建促学校发展。有的学校党组织为避免与行政产生矛盾,固守“党要管党”的思维,坚持党只管党,与党务工作无关的事绝不参与、绝不越权。但实际上,学校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是一体的,不可能人为分割,许多民办高校在干部配置上采用“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方式,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党组织一定要明确把握学校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通过发挥组织优势,获取董事会、举办者和师生的支持,齐心协力把学校决策落实到位,并巩固党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地位。

(四)制度到位,始终坚持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是克服当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使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走上规范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民办高校必须落实有关党内法规规章和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充分借鉴已有的各类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把制度作为从严治党、依法治校的硬约束,建立符合民办高校运行规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而在制度层面确保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中,民办高校在加快制订或修订董事会章程、监事会章程和学校章程等,学校党组织要把握机遇,用制度化的方式把学校党组织的参与决策权、政治领导权等加以固化,保障党组织有规用权、依规办事。

三、创新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既具有高校党建的共性,更具有学校体制机制带来的特殊性;党组织既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共同责任,又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上级对民办高校党组织的要求与高校一致,但法律规定的党组织地位又不同。凡此种种,决定了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路径也会有差异。

(一)创新党建工作理论,构建有效的指导机制

工作的创新要以理论的创新为先导。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理论创新又为实践创新提供了指导。民办高校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特别倡导创新意识。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者必须增强推进党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下,凭借更贴近市场、更灵活的组织架构的优势,积极组织力量,紧密结合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工作实际,抓住党建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师生员工思想上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拿出一批高质量、可运用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党建工作创新。近年来,我国一批民办高校的党务工作者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研究,且自2009年以来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中,每年均纳入“民办高校党建研究”方面的内容。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的指导下,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组织开展了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自于民办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纷纷涌现。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领域,上述成果大多是各校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水平不高。建议由全国民办高校党建研究会牵头,组织专家对前几届优秀成果进行理性分析,寻找可供更多民办高校党组织借鉴的经验,并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规律进行探索;同时对面上的实践成果进行剖析,努力将其上升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

(二)创新领导体制,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

1.推进决策机制创新。

“31号文”早就明确要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可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学校决策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符合条件的学校决策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中的党员可按照党的有关规定进入党组织领导班子,这些要求已初步落实。在学校决策层面,进入董事会的党组织负责人,要在坚持办学方向、保障师生合法利益和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促使投资方和教职工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学校管理层面,要逐步建立起党委书记与行政领导的沟通机制、党政班子联席会议机制等,保证党组织负责人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创新民办高校督导制度。

自“31号文”颁布以来,建立民办高校督导制度、加快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督导专员,是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民办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对于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具有深远影响。一些督导专员及时指导和帮助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党组织、规范开展党建工作、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在做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桥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看,我国民办高校的监督机构不健全,学校内部监督机制特别是监事会未建立,即便有也力量薄弱。客观上存在督导专员“错位”或“越位”和“抢权”或“弃权”等现象,是领导还是引导,是干预还是监督,在理论上尚需进一步明晰,在实践上尚需进一步深化。

3.探索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总体趋势看,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必将从个人治理走向共同治理,集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三职于一身的情况将彻底改变,家族化治理模式也必将被打破。高校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居于何种地位目前尚无定论,实践中,民办高校董事会与党委不是上下属关系,学校党委更多的是对上级党组织负责,在学校开展好党建工作,对学校的办学方向进行监督等。因此,要通过创新领导体制建设工作,努力形成董事长、校长和党委书记(督导专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决策、执行和监督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三)创新工作体系,构建有效的工作机制

1.在党建工作内容上,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民办高校同样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立德树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要通过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要通过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视建立和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把立德树人贯穿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建设,探索由“入党前全面教育—入党时严格把关—入党后发挥作用—不合格党员退出”四个关键环节组成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

2.在党建工作着力点上,要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稳定是学校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色不明显,导致抗风险能力较弱。近年来,部分民办高校受生源数量大幅度下滑、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等影响,学校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学校党组织要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工作,大力支持提高学校抗风险能力的各项举措,确保学校稳定发展。党组织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实现党建工作的文化使命,以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带领师生共谋发展。

3.在党建工作载体上,要建立“互联网+”的工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有近400万家网站、6.3亿网民,①其中青年学生是主力,“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新的变化要求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正视问题,主动迎接信息化、网络化的挑战,大胆探索将现代化科技成果运用于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使党建工作与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有机融合,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

4.在党建工作内涵上,要确立品牌化工作战略。

从党建工作发展的整体水平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要想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实现党建工作的突破,途径之一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党建工作品牌建设。党建工作品牌往往是各校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培育起来的成果,最能彰显各校的工作特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些品牌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提升,实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比如,浙江省委教育工委近年来开展了全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评选活动,部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品牌集体亮相,非常好地展示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并为其他高校的党建实践提供了范例,有效地帮助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有效的组织机制

1.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应呈现多样化特征。

一部分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已建立起“校党委—二级学院分党委—系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的垂直组织架构,形成了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组织工作体系。一部分民办高校则在学校管理机关中采取“大党办”的方式,统一负责组织、宣传、统战等多项工作,将党政工作部门合署办公,既发挥了全员育人的作用,又大大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更多的民办高校则尝试在系(院)党组织的组建上由行政领导兼任党务领导,在职能部门干部配备上实现多向进入、交叉兼职。这些探索符合民办高校的实际,也充分保证了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2.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应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在民办高校自身党建制度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党组织要切实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以规范化、科学化为基本目标,主动适应学校教学科研新的组织方式的变化,探索基层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党组织的有效覆盖。①当前要特别重视民办高校内部活跃的教师创新团队、学生宿区和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基层组织,及时在新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通过设立党小组或党支部等方式,从“内生性”优化组织设置上进行有益的尝试,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同时,要探索“开放式”的基层党建新模式,统筹党建资源,形成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基层大党建格局。

作者:宋斌 单位:浙江树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