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研究

摘要: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与高校党建工作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在价值取向上有一致性,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分析了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联动关系,在对目前两者在高校中的融合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互通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精神;高校党建工作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夺取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形成的绵延不绝而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光辉革命史中,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精神,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赴井冈山、西柏坡等革命圣地进行考察,并强调:“要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新时代背景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以红色作为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红色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艰苦创业及敢为人先等民族精神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双重特征,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师生党员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夯实“文化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堡垒。因此,将党的红色精神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生动教材和创新载体,丰富大学生党性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两者互通融合的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是提高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联动关系

(一)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容具有相融性。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政治、思想、道德等方方面面,是高校开展党员教育的优质教材。很多高校党组织在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中都会引用党史党情,追溯党在革命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红色精神,从而达到铸魂育人的教育实效。如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锤炼学生党员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的品格;通过长征精神坚定学生党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通过红船精神增强学生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等。

(二)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可以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创造形成的,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体现,其最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坚信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必然会胜利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坚信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2]。红色精神扎根于中国大地,反映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高校党建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红色精神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指出:“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3]。将红色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为党育人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对党员的学习教育,引领党员学懂弄通悟透党的新思想和新举措。高校开展党员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理论讲座和学习班,主要内容是对党员进行党的基础理论教育、上级党组织的会议精神解读等。内涵丰富的红色精神是一部完整诉述党史、新中国史的生动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更容易引起党员的情感共鸣,是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有效切入点。将红色精神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有利于丰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与方法,有利于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现状

(一)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不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就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做出重要指示,专家学者们围绕“高校党建”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截止到2020年1月,在“中国知网”中,以“高校党建”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得出14653条结果,以“红色精神”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得出713条结果,以“红色精神”并含“高校党建”进行检索共有4条结果。由此可见,“高校党建”仍然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国内对于“红色精神”和“高校党建”两者互通融合的研究成果还较少。当前,部分高校对红色精神融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政治价值和教育价值,甚至有些观点认为红色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和开放化的思想特点格格不入,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已经“过时”。这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忽视了红色精神与时俱进的特点,阻碍了高校将红色精神融入党建工作的进程。高校对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挖掘不够、理解不深,红色教育与党建工作脱钩,也是出现党员教育的授课模式简单、情景教学少、材料资源不足、教育效果欠佳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不充分。高校是肩负着文化传承重任的意识形态阵地,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校的科研教学、思政教育等工作创造有利环境,为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夯实基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等红色精神作为教育资源,但目前个别高校没有把红色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园建筑风格、宣传栏、广播等校园文化建设上以现代化元素为主,缺乏红色元素的渗入和宣传。另一方面,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以志愿服务、文艺晚会为主,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活动数量较少,一些以红色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形式上缺乏创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红色精神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割裂,导致两者在党员教育中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三)“互联网+红色教育”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以互联网为载体探索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是高校顺应融媒体时展趋势的必然之举。尽管很多高校已经积极探索这种“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模式,但平台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平台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管理计划,对于红色教育的内容制作仍倾向于“讲故事”,对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缺乏深度挖掘。其次,对于红色教育网络平台的更新维护不及时,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完善,很多作品都是不标注作者及来源的转载内容,鲜有针对本地区、本高校的背景或特点制作的内容,难以取得理想的教育实效。另外,平台所制作的作品多以推文为主,形式单一,党员的参与度不高,压缩了党员通过平台学习研讨的空间,致使红色精神的教育价值无法入脑入心。

三、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途径分析

(一)充分挖掘利用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红色精神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进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凝结而成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是治党治国、坚定“四个自信”的文化根基。高校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是实现红色精神和党建工作水乳交融的必要条件。一是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提高对红色精神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红色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核心内涵。高校要组建专门的研究工作小组为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互通融合做好统筹设计,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任务书和路线图。鼓励学校的党务工作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申报关于“红色精神+党建”的项目课题,在学校营造深入挖掘红色精神时代价值的良好氛围。二是高校要积极探索将红色精神融入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高校要以制度性载体建设为基础,结合学校的党建工作实际,将红色精神教育渗透到党员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以本地区、本高校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搭建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活动载体,如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开设红色精神教育主题公选课、组建社团或宣讲团开展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等,增强党员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促进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的反映。”[4]促进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构建红色精神教育、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一是在校园中增加红色实体元素,有利于党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比如利用校园里的橱窗和宣传板等工具,对本地区、本学校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在校园里设立红色人物雕像、刻有红色事迹的石碑,打造红色校园景观;在校园里建设红色文化展览馆、在图书馆建立红色文化角、在学生公寓设立红色主题的党员活动室等。二是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拓宽党员教育的维度和渠道。高校要建立一套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互动通融合体系,以党组织为主体、以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为两翼,充分调动各级党团组织弘扬红色精神的积极性,在党团讲座、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渗入红色精神的内容。比如在“建党一百周年”等重要纪念日举办红色主题的颂诗会、文化节、歌咏比赛;在“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举办红色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结合时事热点,举办以小视频为主要形式的情景剧比赛、微党课比赛等,增强红色精神教育对党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红色教育”网络平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各类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使用是高校立足新时代开展党建工作的现实需要。高校建立健全“互联网+红色教育”网络平台,通过新媒体加强对红色精神的宣传力度,达到对党员耳濡目染的育人效果。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高校在网络平台的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和传播正能量。的内容要结合当下党员关注的时事热点,将红色元素与这些热点事件结合起来,重点突出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价值;在形式上要多运用视频、音频等手段设计出页面的层次感和精美度,充分调动党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红色精神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二是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加强对平台的维护和监管。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政治使命。因此,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站位高、理论功底强的党建工作队伍,牢牢把握网站建设的政治方向,建设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对党员具有吸引力的红色精神宣传网络平台。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维护和监管,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对内容的审核、、评价、反馈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为红色精神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融合提供坚实保障。

四、结语

红色精神是中国本土精神文化,是共产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斗争的精神遗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5]。红色精神育人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两者的融合推进将为“三全育人”提供强大推力。一方面,红色精神的发展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与发展方向,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尤其是党员先进性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开展,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为红色精神在高校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新时代赋予了红色精神新的时代内涵,高校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充分挖掘利用红色精神的时代价值,促进红色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并在两者基础之上建立健全“互联网+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贺伟 盖天昊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