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需要紧跟时展特征,社会“碎片化”使学生对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内在化,党建工作需要重视大学生党员的个性特征与需求,建立满足个性化需求、多元参与导向等新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引发学生的内心认同和激发党员学生的实践自觉,为高校学生党建活力提升增加新动力。

[关键词]社会碎片化;学生党建工作;工作模式;创新路径

“碎片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就像是瀑布流,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无孔不入地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到思维的碎片化,从知识结构的碎片化到人际交往的碎片化,个体的碎片化现象在不断加深。在碎片化社会中,由于信息的传播结合大学生日益突出的个性化、多元化、内在化的群体特征,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做好社会“碎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积极投身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会“碎片化”

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关系大多是基于血缘、地缘或是政治关系而结成,随着社会“碎片化”的加剧,传统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社会观念的统一性被打破,进而形成一个个利益诉求差异化的族群,呈现社会成份的碎片化分割现象[1]。就传统社会阶层的运动模式变革来说,在集体意识和统一性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变革中,对立阶层是比较容易区分和确定的,阶层的运动与变革多是具有排他性,即新阶层的确立多伴随着旧阶层的覆灭,或是阶级地位的完全翻转。在新技术革命的能量推动下,社会阶层运动形式由整体性转向分散性,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导致阶层的演化呈现出“碎片化”特征。阶级的转变或是晋升形式变得比较温、隐匿,在多元价值、利益诉求的驱动下新的社会阶层运动模式表现出无序状态、零散发生,使社会呈现出“碎片化”态势。

2高校学生群体的“碎片化”

2.1显性群体标签的弱化与隐性小众群体的建立

以代际为框架,构成的同一时期,相似群体共同具有的相似生活方式、价值观、生活态度等大众化的普世价值,是个体在族群中的显性标签。但是在社会“碎片化”的影响下,个体在价值观、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多的需求自主性和自由性。当今大学生群体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学生群体微小化,形成小众学生的“微群体”。虽然群体成员具有不同价值观、性格爱好、生活方式等,但是小众群体的学生可以通过单一的或是线性的协议标准,迅速构建起单一功能的“微群体”,而且同一学生个体可以同时在不同群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导致了学生个人的社会角色碎片化。二是学生群体分化。传统的、依据行政力量组建的学生群体影响力下降,更草根更接地气的由学生根据某种标准自由,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受到追捧与热爱。在碎片化社会中,传统型组织或群体,其传统的议程设置主体地位在逐步失去,“受众”不甘心做被动倾听者,而要求主动表达个体主张的意愿日益强烈。各类新型非官方、非正式学生群体不断涌现,正是满足了学生群体的个体诉求。一般意义上的“大众群体”的覆盖率优势对学生的作用越来越弱,所谓的“小众”群体和“个性化群体”则能够快速准确地针对目标学生进行精准宣传。因此,“大众群体”地位衰落、“小众群体”地位提升成为必然。

2.2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要求与党建工作精准化的改变

从求学阶段开始存在的惯性生活力量使得学生群体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服从与被动,学校提供的管理与服务还能够接受。随着碎片化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学生个体在思维、认知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有的新的特征。学生在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碎片群体中扮演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频繁的角色转换过程中,角色碎片化程度在加重,个性的需求和差异化的表现被放大。学生的兴趣和追求不再集中于学校所主动提供的管理与服务上,而是渴望通过各种途径表达需求,展现不同的自我。信息获得与传播渠道的泛化使得学生降低了获取信息的门槛,学生处于各类媒介、各类信息的包围之中。在高校校园的思想和文化环境中,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受到来自社会的多元化思潮冲击,碎片化群体中提供的各类非正式信息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受到较大影响。“碎片化”对传统学生党建工作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在以往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学校组织扮演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对相关信息资源占有居于强势地位,信息的传播大多是单向、线性的,有靶向传播的特点。在碎片化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碎片化使高校服务内容的量身定做成为必然,单一的、粗放式的学生管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碎片化时代的要求。学校希望通过一个活动或一条命令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服从并执行已经不可能。学校组织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有关知识成体系的传输给学生,更需要用精准化工作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渠道与内容来吸引那些不同类型的特定学生群体,重视学生作为意愿主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意愿。

2.3“权威”的衰落与自我意识的扩张

权威的衰落与自我意识的扩张是碎片化时代突出的特点。随着学生个体主张的日益觉醒,对信息解读的自由性加剧,导致学校权威主体的形象有所衰减,学生集中化、同一化的需求态势被打破,形成分散小众需求。学生对自身内在感受的关注超越了对外在的关注,他们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渴望更多的互动与参与,从而获得自我体验与满足以及自我价值实现。高校学生党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在学生党员群体存在思想信念不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产生动摇的现象。高校学生群体由于理论根基相对较浅而且社会实践匮乏,导致对复杂思想不能进行科学而正确的判断,使消极思想元素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成长[2]。学生群体中草根英雄、意见领袖的崛起,表明学生群体的对权威盲从的时代已经过去,能够接受的意见才是行动的根源。在新时期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学校组织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动向,为学生提供合理、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对党建工作中各个参与者的角色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新定位与建构,把握时展趋势,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党员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培养。

3基于“碎片化”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路径

3.1融入“微媒介”——搭建学生党建工作平台

信息碎片化是社会碎片化的特点之一。各类微媒介的普及与运用,加速了信息的碎片化程度。微信、微公益、微课堂等各类微媒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速度和社交行为的便捷性,同时也慢慢营造出了一个碎片化的交友环境。要贴近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用更加现代化的微媒介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加符合青年学生的偏好,有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使承载着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网络空间充盈着党的主流思想。依托易班、微课堂等媒介,建立网上党支部和网上党校成为现实。微媒介极大的扩展和延生了党建工作的阵地,使党建工作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大大延伸党组织的触角,扩大党校的辐射面,增强互动性,从而提升学生党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结合新媒介的一些特点,例如实时互动,更广层面的参与性与自我表达的诉求等,开始微信公众号等官微,加强党务工作者同大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互动,师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解决其生活思想方面的问题。以微媒介为渠道,将正式和非正式的各类小众学生群体集合起来,在思想引领、舆论监督、突发事件应急与公关等方面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当“战士”不当“绅士”,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3.2多元参与导向——丰富学生党建工作内容

在碎片化社会,个体普遍强调自我意识的表达,有强烈的互动交流欲望。一个讲台、一个讲解人、一堂课,这样传统的学生党建教育过程,正被多方位多过程的教育渠道所分解。多元参与导向的工作模式的主要由两条脉络:第一,外包与合作。在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过程中,主要的教育者被局限为负责党务工作的教师或者几个核心成员组成的团体,由他们设计和实施开党建工作与活动。除去最基本的组织发展、理论学习和民主生活之外,很多活动流于形式,教育者和受教者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学习上的互动、行动中的实践,大多党员都是被动参与组织生活和学习。在碎片化社会,学生个体的自我主张性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满足扮演单纯的受教者,学生个体或其所在的小众群体同样希望有发声的权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动内容,可以采用招标的形式,将部分贴近学生需求的党建活动外包给分散的学生群体,由这些非正式的学生群体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任务和要求,广泛开展不同阶段的党建“微活动”。这些“微活动”形式灵活,内容实际,更接近学生当下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党建工作的活力。第二,学生组织自我聚集建立。在碎片化语境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学生自组织的萌发、建立与壮大是以学生的自我需求为推动力,通过组建各类团体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学生各类非正式的学习组织中,主题确认、活动推进、组织参与人员、考核形式等等,是以学生小众群体根据自身需求开展实施的,是群体成员基本都认可的一种活动形式。这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不拘一格,题材应景,反馈迅速,虽然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考核标准,但却是正式党建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的有效补充。

3.3构建大数据平台——具象化学生党建工作实施效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通过组织生活、主题实践、分散学习等各类形式教育和影响着学生意识形态。但由于小众群体或是需求多样化的学生个人的真实需求具有复杂性、情景依附性等特点,无法真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是否和学生党建工作相契合,是否能对行为产生的有指引性。在碎片化社会下,构建一个能比较有效、及时的评估学生党建工作实施效果的运行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构建学生信息大数据平台,面对异常庞大、复杂的学生个体的行为线索,可以借助“用户行为分析”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每一个学生的所有数据,包括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数据。据此可以分析得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特点、消费水平、家庭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向,让数据发声。例如,某次主题实践活动结束后,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起话题,让学生参与并留言。可以针对某个学生或是部分群体学生的留言频率,高频词汇的使用,频繁互动交流的对象等线索,了解学生对此次活动的理解和反馈,有助于呈现与捕捉学生个性化、真实需求。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中,学校不同管理部门已经逐渐拥有了功能不同,收集信息类型不同的各类管理平台。比如教务处对学生进行的成绩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处对学生进行的是综合评价,团委对学生进行的是第二课堂的评价等等。这为初步搭建大数据平台提供了可能。按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学生发展真实状况提供管理与服务不仅要求精准而且要求有效率。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应用方向,能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个人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类和分析。例如学生的感受、情绪态度等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具象化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让这些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这对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精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在碎片化社会环境中依然有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当认识到,在碎片化社会下,教育者和受教者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有了新的特点和诉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优化和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是与时俱进的选择。但这不意味着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就失去存在的土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其核心对人的教育与改造,涉及到个人认知,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在人际疏离的现代网络社交中,具有仪式感的党员纳新或转正大会,宣誓大会及重大主题党日活动等,就如同荒漠中的绿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组织的力量和实体存在感。这是虚拟社交情景中,无法比拟的。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常规方式的学生党建工作依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碎片化的社会,个体自我表现的体验是除掉面具后的狂欢,是缺乏一定指引的活动收获。对信息的任意截取导致信息量过载,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片面化、浅层化的了解事情的因果,逻辑上的无序性正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体的认知行为模式,降低了大学生的自我审视、自我提高的要求。而在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能帮助学生找到实在的人际互动的畅快感。而由指导教师、学生组织制订的学习计划和活动实践又能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入党动机、优秀行为标准等。线上+线下的平台搭建是当下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合。将传统的党建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手段有机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相互协调,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思路,才能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永葆青春,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王粲,李文莲.基于社会“碎片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创新[J].科技导刊,2017(1):172-173,189.

[2]敬芳.依托新媒体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8-10.

[3]曹文星,刘婷.“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活力提升的实践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1):74-78.

作者:耿云霄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