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院系党建工作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院系党建工作,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院系党建工作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入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的新时期,高校相关院系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力量,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严的建设标准、更强的治理能力来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外高校之间中心—外围的不平衡局面正在逐渐扭转,把握后发优势,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培养干部队伍、开展特色教育、创新管理模式、重视统战工作、抓好作风建设等六个方面措施,着力探索以高水平党建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样要立德树人,同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要建设好社会主义大学先进文化”[1]。作为中国首创的发展模式,党建文化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者面临特殊的困难与挑战,因此,要充分把握后发优势,将工作的难点转化为工作的特点和亮点,以党建工作的提升来推动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党建工作顶层设计

中外合作办学在实际运行中,一般还设有学术委员会,为体现中外合作的属性,往往学术委员会主席由外方担任。涉及学院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务资产管理等重要事项均由联合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涉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考核等事项由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按照规定,中外合作办学院系也设置党委,对学院党组织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院安全稳定负领导责任。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系部分存在党组织设置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到位、党务工作力量薄弱、与联合管理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成员相比,党委成员在学院重大事项决策中容易被边缘化、党组织对学院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支持或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党建与业务协同发展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必须真正建立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协同推进机制。第一,在中外合作办学院系筹备阶段,中方高校应就党组织设置、党建工作相关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等核心议题与外方充分沟通,并将具体条文写入合作办学协议、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党的建设同步谋划。第二,在学院正式组建的过程中,要及时配齐、配强党委书记,并且明确党委书记必须进入联合管理委员会,参与学院重大事项决策,做到党的组织同步设置。第三,学院正常运行之后,要落实党务工作的场地、经费和人员,除党委书记、副书记以外的其他委员、支部书记也要配备到位,保证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并随着学院规模的扩大而同步发展壮大,保证在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保护中方高校师生合法权益等方面充分发挥领导和监管作用。

二、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

在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常见的情形是,教师群体强调“思想独立”,对带有明显价值判断、强调纯洁性和一致性的党建文化刻意回避;行政人员疲于应对各种具体事务,往往将党建的理论务虚简单视为形式主义而应付了事;党务人员习惯以高度集权、全面干预和严密组织等方式来推动院系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自由散漫”容忍度低。这种长期存在的隔阂导致三个群体很难团结协作。鉴于此,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第一,教工党员是学院党务工作的后备力量,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是学院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中外合作办学院系教工党员比例普遍偏少,其中行政和党务人员占党员绝对多数,因此,吸纳德才兼备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以改善教工党员结构应该作为工作的重点。第二,规范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制度,定期组织高质量的学习实践活动,设置专门的党建工作场所,通过增强教工党员的集体认同来消解业务分工产生的隔阂,调动全体教工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党务工作神圣而光荣,不能“强人所难”“硬性摊派”,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好、工作有热情的教工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并明确在职务晋升、职级评定、津贴分配中给予政策倾斜。第四,加强教工党支部书记等党委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及考核。中外合作办学院系教职工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但是党建工作理论性和原则性很强,需要专业的指导和规范。

三、开展具有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政府设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引进西方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力争培养出一批熟练掌握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然而,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办学理念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学生更容易体验到中西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如何在横向的文化开拓和纵向的文明传承中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他们亟须满足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他们坚守住中国立场、传承好中国文化、培育好中国情怀、塑造好中国形象是中外合作办学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第一,坚守好中国立场。教育学生肩负起维护教育主权的责任,在外方教师授课中,要有区分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意识,自觉监督和抵制外方教师突破意识形态底线的言论和行为。第二,传承好中国文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意识”,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中外合作办学特有的国际化视野,多维度、多视角地去理解和吸纳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第三,培育好中国情怀。中外合作办学不应只强调培养国际视野,更要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去感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期待愿景;要引导学生深入行业一线,去感知正在发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去感知当今中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经济活力。第四,塑造好中国形象。应当充分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是高校对外开放的窗口,学生对外交流频繁,熟悉国外受众的关注热点和审美偏好,应当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与艺术特长,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去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展示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世界和平的向往,塑造更加鲜活的国家和人民形象。

四、探索学生党员组织管理新路径

当前,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确实存在以境外升学率作为办学目标,合作办学沦为外方高校的出国预备班,造成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但是,必须看到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大多数青年学子并非将获取外方文凭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对加入党组织有着强烈愿望。鉴于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国内—国外两校区办学的客观情况,而党员发展工作周期较长,境外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党员发展工作要早启动、早引导、早培养。因此,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利用有效途径,做好学生党员的跨境教育管理工作。第一,在党员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完善规章制度,包括长期出国党员申请暂停和恢复组织生活制度、出国预备党员考察转正制度、短期出国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和党费缴纳制度,使跨境党员管理能够“有规可依”,不让每一个党员脱离党的组织。第二,务实高效地开展境外党建工作。近年来,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把党建工作延伸到海外学生群体中,希望做到海外学生党员的发展管理与国内统一标准,同步培养,纷纷建立了境外党小组并开展党建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选派辅导员短期出国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多数高校委托出国交流的党员教师负责境外党建工作。这种做法在一些院校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争议,在不同国家和高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差异很大,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境外党建工作不宜高调宣传,还是强调加强学生党员出国前的集中培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教育平台。目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发达,具有高效低廉的优势,不少院校开发了互联网党建系统,为每一名党员建立账号,实现理论学习、精神传达、思想汇报、党费缴纳一站式管理,与国内党员保持同步,这些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资金和办学设施以中方投资为主,外方主要以师资和课程等软件投入参与合作。中方高校由于国家财政拨款及各类收入的增加,不仅办学设施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院系由于大量外籍教师、管理人员的加入,构成了由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公民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集体。近年来,中方教职工中也有不少留学归国人员,同时非党员的比例相对较大,统战工作的重要性相比其他院系尤为凸显。第一,应当充分理解中外教师群体的不同需求。外方教师既看重中方高校给予的优厚报酬和异国工作的特殊体验,同时也明显带有教育援助的心态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希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学生传授知识和教育理念带来的学术成就感。而中方教师通过参与合作办学,希望更多地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拓宽个人的学术视野,在学术联系和教学、科研合作等方面更接近国际学术中心。第二,针对中外教师的个人需求做好服务和培养工作。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大熔炉中,凡是愿意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贡献的教师员工都应当成为党组织团结和服务的对象。对于外籍教师要重在关心,适当组织集体活动帮助他们融入教学团队,鼓励他们为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不少高校适时适度地邀请外籍教师参与中方党建和工会活动,为外方提供英文版的党建读本,通过积极的沟通不仅消除了外方疑虑,甚至还赢得了外籍教师对党建理念的认同和对党员师生的普遍好感。对于中方教师应重在培养,关心他们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积极为优秀党外人士的成长成才搭建政治培养平台,引导其中的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拢。第三,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尊重外籍教师及中方非党员教师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但应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决制止在校园中开展传教活动;明确告知外籍教师及中方非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散布攻击我国政府和政策法规的言论;对开设课程、选用教材、举办讲座论坛、开展学术及文化交流活动等主动接受政治审查。

六、突出抓好作风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首创的发展模式,是国外同行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是中外双方管理服务团队和教学科研团队的合作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双方的竞技舞台,台下的学生在对比中更直观地看清孰优孰劣。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不仅事关“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成效,更是党的先进性最直接的体现。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高校作为后发的“追赶者”,始终报以开放、学习的心态,不断经受调整和改革。而外方高校作为先发的“守成者”,坚持西方的规则和传统,合作之初的“优越感”和“使命感”随着双方差距的缩小在逐渐淡化,甚至忌惮中国高等教育崛起而对其话语权构成的挑战,对变革往往持消极和否定的态度。哪一方更开放或者保守,哪一方更先进或者腐朽,人们对中外合作办学创立伊始普遍印象与今天的现实已经相去甚远。高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争取人心的工作。党的形象是抽象的,而每一个党员的精神风貌是具体的。因此,要抓好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每一位党员教师都应该在思想作风上能够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学习作风上,能够把理论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及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作风上,能够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领导作风上,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在生活作风上,能够保持节俭自律,清正廉洁,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赢得青年学生的支持和国外同行的尊重。当前,如何在中外办学各方不同的价值诉求中找到共赢的平衡点,既不违背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又能继续挖掘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优点以取长补短,同时用自身的发展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让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同,依然是中国高校面对的重大课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外合作办学院系党组织发挥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各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有效地开展工作,调动更多中方师生投入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来,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成为“党领导一切的拥护者,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提供者、‘一带一路’国际人才的培育者和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中心的推动者”[2]。

参考文献:

[1]解艳华.中外合作办学:新时代、新征程、新机遇、新挑战[N].人民政协报,2017-11-15(9)

作者: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