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探析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高校党建工作找到创新之路。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及当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指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要通过制订顶层设计规划、提升党务工作者网络素养、积极构建良性党建网络共同体等途径来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同志早在2011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提出:“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1〕在党的报告中,同志又强调党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可见,对党的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于如何将互联网应用到党的建设工作中也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部署。在“互联网+”背景下,党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党建信息化作为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互联网+”的策略选择。“互联网+”与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相融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性,为党建信息化工作找到创新之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必要性

(一)适应“互联网+”的客观要求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高校贯彻落实的基础。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是教师和大学生,尤其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络对他们的成长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高校师生都有较强的网络意识,是主要的网络受众群体。他们素质较高,对网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已将它作为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3〕他们更习惯并乐于通过互联网接触并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域、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党建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党建工作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信息交流更为通畅。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只有与时俱进地贴近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变化,使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方法与“互联网+”发展趋势相契合,才能确保高校党建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加强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既是高校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互联网+”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效能的需要

高校传统的党建工作主要通过文件宣传、召开会议、举办专题报告与讲座、开展党日活动等形式来进行,覆盖面窄,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不高。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能够使党建内容更加丰富,党建工作方式更加优化。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创建网上党校、论坛等思政宣教平台,使党建业务流程简化。凭借互联网的交互性与即时性,能够实现党建资源共享,实现党员、群众、组织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效能。

(三)是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高校党建是党的报告提出的“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便捷性为党建工作的互动提供了强大助力。高校党建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紧跟信息化时代步伐,才能全面研究网络信息新情况,妥善解决互联网新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技术,使之服务于党建工作,把高校党员管理、党务管理、组织生活等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为高校党组织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精确化、科学化水平。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现状和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党建信息化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经验。他们基本都建立了网上党校、党建网站、党员之家、远程教育平台、QQ群、官方微博微信等,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拓展了新空间,基本实现了信息、党务管理、学习培训等功能。但与党的提出的党的建设新要求相比,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还只停留在党建工作与网络的简单相加而无深度融合,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高校党委对党建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党建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会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顶层设计不够,处于“三缺”状态。一是缺少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机制。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欠缺多校联盟战略实践,主要是服务本校党建工作,没有制订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规划,对党建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带来体制上的阻碍。二是缺乏信息平台建设的统筹规划。很多高校根据各自学校需求来开发信息系统,导致重复建设,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应用软件,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三是缺乏经费支持。很多高校并没有单列党建信息化工作的专项经费,可用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经费很少,导致党建信息化工作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二)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人员网络素养不高

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以及联网技巧五种关键素养〔4〕。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领导干部还缺乏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不能适应互联网时展要求。”〔5〕目前,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政治意识强,但网络信息技术弱的问题。在巨量互联网信息面前,不少党务工作者对互联网的驾驭能力不足,网上信息认知与获取能力普遍较弱,网络研断能力以及运用互联网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亟需提升,尚不能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实际工作,不利于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党建信息化工作互动性不强,服务功能单一

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的现有信息系统受客观条件限制,功能上还大多局限于信息传播及舆论宣传,信息更新维护不及时。2017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开通的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具有党员电子身份认证、组织关系网上转接、党员教育网上开展、党组织活动网上管理、党员和党组织数据网上统计分析等功能”〔6〕,但大多是具体业务的办理功能,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还不具有网上意见征集、线上支部生活、民主评议监督等功能,互动交流性依然不强。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互联网+”引发党建工作思维的深层次变革,必然要求党建信息化要变传统“封闭式、命令式”党建模式为“开放式、民主化”党建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党建思维模式和运行体制进行创新提升,利用互联网增强广大师生对党的思想认同,探索破解党建难题之方,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一)统筹制订顶层设计规划

各个高校“单兵作战式”地开展党建信息化工作,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展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建立校际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联盟,多校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享、经验共享,能够从宏观上、顶层上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对高校党建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主要措施以及推进的先后顺序进行统一部署,保证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有统一标准,有规范可依,确保共建共享,防止重复与浪费,稳步协调推进党建信息化工作。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迎来了互联网背景下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也为党建信息化顶层设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该系统的开通,基本实现了组织资源的共享和对党员的初步管理。建立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应该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并与之深入融合。还要尽快出台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党建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党建信息化制度和标准的考评,把信息化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严格进行考核。此外,还要加大对党建信息化工作的财政投入,努力提升高校党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

(二)努力提升党务工作者网络素养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对于很多高校党务工作者来说,网络素养是一项全新的能力,但却是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必须要掌握的本领。党建信息化工作需要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又懂得党务工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新型党务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质与内涵,还应该具备互联网领域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这就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聘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研讨会、业务培训等形式,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在培训课程中增加“互联网+”相关知识。只有正确认识网络,才能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他们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的各项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网络研判能力、与师生互动的能力等。高校党务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最新舆论动向,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

(三)积极构建良性党建网络共同体

在高校党建信息化工作中,党组织应该起领导核心作用。但由于“互联网可以让权力回归个体,而非剥夺个体的权力”〔7〕,互联网的泛在化和开放性正在不断消解着传统的金字塔式集权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网络个人主义。在互联网造就的“虚拟社会”中,为避免网络个人主义阻碍党建信息化工作的推进,需要积极构建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通过扁平式互动形式对各方利益诉求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党建网络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集教育、管理、交流、宣传于一体的党建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直观呈现,广大师生党员及群众具有强烈的网络自律意识,网络空间得到净化,网络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他们广泛参与到党的各项活动之中,形成和谐向善的网络风气。通过线上互动、线下沟通,推动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互联互通,使党员、群众、党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多向良性互动,使信息传达、意见征求、建言献策等变得更为直接、广泛和便捷,各方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党建信息化工作不断向前。“互联网+”对于党建信息化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高校党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互联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表面工作上,需要继续深度融合,做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让党建工作真正插上“信息化翅膀”。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2(1):4-1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8.

〔3〕林莉,胡玫艳.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42-44.

〔4〕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5〕金江军,郭英楼.互联网时代的国家治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2.

〔6〕孟祥夫.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通〔N〕.人民日报,2017-10-17(4).

〔7〕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31.

作者:赵德金 蒋元春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