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实践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医学院校的党建创新,是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院校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机制体制。基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工作实践,文章总结了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将立德树人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始终、着力体制机制创新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对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医学院校如何助力健康中国,开展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学院校;党建工作
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作为培养健康中国战略未来践行者主力军的医学院校,如何加强和规范党的建设,体现党的坚强领导,不仅是实践问题,更是理论命题。
一、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党建工作新要求
1.加强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院校。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党的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就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标志着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强调,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医学院校承担着为人类健康目标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保障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重要力量。医学院校要根据医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医学院校在健康中国战略中肩负的重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医药卫生人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育者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党的报告中也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目前,现代医学正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以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四位一体,社会对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整体水平提高、多元化趋势增强。[1](P1、P49)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部署的要求下、在“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医学院校培养出一支数量规模适宜、医德医风高尚,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医药卫生需求。抓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教研融合发展,更好地培养人民需要的医学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3.机制体制创新,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量的基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创新型基层党组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清除体制机制障碍。党建工作是随着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为配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了解新情况,要研究新问题。因此医学院校在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着力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创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一是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是向群众学习,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新积极性和智慧,学习群众的创造精神,就会激发创新能力。三是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要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化跨部门协作,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向先进学习,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好做法,以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创新,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学院校党建工作实例——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简称“北大公卫”)肩负着培养高端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公共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力量。
1.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党委在医学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学院“三重一大”事项须经党委会审议通过,教师职称晋升,学生评奖评优及升学均需党委把关。学院党委要求党委委员密切联系支部并指导开展工作。具体包括:提高政治站位,在党务工作和支部建设中作为把牢方向的指南针;发挥专业特长,在业务能力提升中作为言传身教的指导员。党委委员及时有效传达上级党委重要指示精神,让师生党员能够有途径直接与学院党委沟通和交流思想状态,合理反馈政治和利益诉求。学院党委要求教工党支部书记必须为系室负责人兼任,在系室决策层面发挥党委指导作用;要求本科或研究生班长均为本支部委员兼任,做好班级建设和党支部建设的密切联合。
2.将立德树人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始终。第一,健康中国战略与北大公卫精神有机结合健康中国理念要深入到每一个医学人的心中,把健康中国记在心里是使命,担在肩上是责任。而北大公卫也有学院的精神内涵,为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遵循的群体意识。[2]北大公卫精神的传承和健康中国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自然接轨的最佳途径。学院党委将健康中国与北大公卫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类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委的意志转换成工作目标及实施办法,实现党委的政治领导与中心工作相互衔接和同步运转。北大公卫将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以北大公卫精神为动力,以培养中国公共卫生未来领军人才为目标,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贡献。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全方位育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抓好师德师风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北大公卫开展了旨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活动。通过师德师风调研,[3]了解教师思想现状和教育需求,进而组织讲座、参观、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做实,将立师德树学人的理念贯穿于学院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公共卫生名家讲坛”及“公共卫生名师茶座”的创办,拉近名师与同学的距离,让名师更详细更具针对性的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两项活动已成为北大公卫品牌活动。第三,开展有医学特色的党建带团建工作。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往往侧重于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政治素养、医患沟通和医德医风培养。[4]针对上述情况,北大公卫学院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注重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教育,以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以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为主题,结合医院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构建党建、团建、班建联合开展的构架。志愿服务工作能够为医学生党员提供一个在实践中锻炼、在过程中培养、在工作中考察的机会,[5]以此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把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的理念融入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推动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
3.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参与积极性。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北大公卫学院各学科专业均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学院党委要求党组织开展活动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慢性病防控、防治雾霾、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均为活动主题。党委要求支部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鼓励两个或多个支部联合开展活动,通过倡导各支部、党团、党群联合开展活动,党的活动形式日趋丰富。将教学科研业务与党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增进了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和提升了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柯杨.21世纪中国医学教育的再定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2]花蕾,王蕾,王香平.党组织在弘扬医院精神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
[3]徐善东.医学院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4]王蓬明.基层党组织对规培住院医师辅助管理模式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6,(27).
[5]段金宁.医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北京教育(德育),2015,(1).
作者:罗昊 徐相蓉 郝卫东 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