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一、利用概念及其间关系构建词汇的语义网络

激活扩散模式具有流动灵活、顺应认知思维走向及包含内在关联等特点,这些特征的存在有利于我们以该模式为基础来构建教学词汇语义网络。首先,这一模式中概念的扩散方式灵活,极少受到人为的层级划分的束缚,从而使它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调整。以上图为例,我们既可由“鸟”的概念直接扩散到其所属的大类“动物”;也可以先扩展到与“鸟”联系更紧密的“哺乳动物”节点,再向更一般的本质———“动物”来推进。在构建生词语义网络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灵活选择扩散方向、(取舍概念节点)。另外,激活扩散模式与认知思维走向切合,展现了不同概念在大脑中的激活顺序。如,当“鸟”的概念出现时,大脑中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会被触发,且由于各节点与原始节点的关系分处不同层面,概念扩散也具有不同方向。思路可能沿着“属于”关系扩散到“动物”概念,也可能沿着“具有”关系扩散到“翅膀、羽毛”等,还可能扩展到属于鸟的动物如“鸽子、画眉”。

构建词汇语义网络不能随意放射,而应根据认知规律,将大脑中的知识路径复现于教学中。这样可使生词呈现顺应认知走向,符合学习者心理预期,以便降低其畏难情绪,使其在低焦虑的状态下进行习得第三,同一关系层面上的概念彼此间有内在关联,我们应注意利用,尤其是对某些词汇难点,可这样来处理,如对同形异义词“切”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往往是“切”的“用刀从上往下用力”这一义项,如“切菜”“切除”“切分”等词中的“切”。那么,当学到“亲切”一词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理解困难。对此,我们可用语义扩散的方法,由“亲切”扩展到“切身”“切肤”,突出“切”的“密合、贴近”这一义项。我们将以上两个“切”分别称作“切1”“切2”,它们由于字形相同但意义无关,给学习者正确区分带来干扰。生词扩散的目的,就是通过呈现更多含有“切2”的词语,来构建含“切2”的词的语义网络,为“亲切”一词的语义解读寻找更多支持,对抗“切1”对“切2”意义理解所造成的干扰。

二、发掘模式的立体性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语义扩展层面

一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跟多个概念产生联系。以“柑橘”一词为例,“柑橘”既可以处于“食品”层面被品尝,也可处于“景观”层面被观赏,还可以沿着“气味”的线索衍生出“清香”的信息、在“色泽”层面上扩散到“橙色”概念。可见,概念的语义网络是立体的、多角度的。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两点启发。一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确定概念扩展的层面。生词的扩展要有度可循,不能为了扩展而扩展,不恰当的扩散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应根据课文话题、交际任务等确定生词扩展的层面,使之向着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进行。我们以“竹”这个词的扩展为例,它既可以在“外在形态特征”层面扩展到“绿色”、“青翠”等语义概念,也可在“内在象征意向”层面向“气节”、“品格”、“高尚”等概念扩散。若教学任务中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植物来介绍,那么教师可只对其在外在形态层面上作一扩展。但如果上的是堂修辞课,“竹”是作为象征手法的典型用例出现,那么扩展就应在“象征意向”的层面上侧重,使语义向更抽象的概念深化,引申出“气节、品格”等词。

三、把握关系的强弱程度———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联系紧密的节点

概念间的联系有强弱之分,在结构图中往往以连线的长短来表示。关系紧密的节点间连线较短,关系较远的节点间连线较长。联系的强弱反映了不同事物在认知结构中与核心概念关系的远近。在构建语义网络时,教师应恰当把握强度不同的联系,在确定概念时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节点。我们仍以“鸟”一词的扩展为例。提到“鸟”,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会飞、有翅膀”等形态特征,同时出于对鸟属于动物的既有认识,一些与“动物”特质相关的概念可能被一并触发,如“呼吸、需要氧气、会运动”等。此外,大脑中还可能浮现出属于鸟类的动物的概念,如“麻雀、鸽子、老鹰”等,这类具体概念受个体经验影响较大,如有些人先想到“鸽子”,而有些人先想到“喜鹊”。由此我们认为,“飞、翅膀”,以及“氧气、呼吸、运动”等概念与“鸟”一词的关联度较高,在激活的过程中总是被个体首先捕捉到,因而应在扩散时优先选择;而对“鸽子、老鹰”等下位概念则应依据关联度有所取舍。比如,“鸽子”与“鸟”的联系较强,可选用;“鸵鸟”与“鸟”的联系较弱,就不宜选取;而“鹦鹉、仙鹤、知更鸟”等虽也属于鸟类,但因其在人们的日常认识中并不多见,所以除非特殊需要,不宜过多扩展。总之,如果选用生词不加甄别、一味追求数量,将使扩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效率低下。

四、着眼于不同语言“概念相关性效果”的差别,构建汉语词汇语义网络

我们能由一个词联想到一系列相关的词,是受到了概念间关系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概念相关性效果”。语言是思维的外衣,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事物间联系的认识有别,对概念相关性的判断也不同。在一次测试词语概念相关性的实验中,来自四个国家的六名留学生领到了三个同样的词:“西红柿、水果、蔬菜”,他们被要求将西红柿放在水果跟蔬菜之间的任意位置,以测试在其语义系统中,西红柿被归为蔬菜类还是水果类。结果,印度学生把西红柿明显归为水果类,三名德国学生一致将其归为蔬菜类,美国学生将西红柿归为水果但是偏蔬菜类,日本学生将其归为蔬菜但是偏水果类。可见,不同国家的学生对同一组概念间相关性的判断不同,这造成他们对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模式有别。

五、总结

汉语同学习者母语的概念相关性差异,往往造成词汇学习的难点。虽然大纲是固定的,但词汇教学却是灵活的,跟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因此,帮助留学生在其脑海中构建一种类似于中国人的心理词典的语义网络,无论对其具体词语的学习,还是词汇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重要价值。教师通过构建生词语义网络的方式教授词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方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另一方面,鉴于汉语词汇系统的复杂性,若学习者只对生词进行孤立的学习而不作系统的把握,即使词汇量过关也未必达到运用的熟巧。朱熹云:“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不仅应通过生词的语义扩散来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帮助外国学习者在其头脑中构建汉语词汇语义网络,这一汉语“心理词典”的存在,将对学习者长远的、终生的汉语习得发挥潜在作用。

作者:孙彦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