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隐喻与汉语词汇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隐喻与汉语词汇教学论文

一、隐喻认知理论概述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是理性和想象相结合,这是人们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需要明确的是,隐喻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可以是整个篇章,可以是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还可以是一个词。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细胞,和隐喻有着密切的联系。汉维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词,这些隐喻词既反映出两个民族在认知上的人类共性,也反映出认知上的民族个性。但很多词的隐喻意义经过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字面意义,本民族的母语使用者已意识不到其隐喻性,而对非母语的学习者却会造成不少的困惑。因此对维吾尔族学生进行汉语词汇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观及隐喻思维意识。为此,笔者想从词汇的隐喻认知特征入手,谈谈如何进行汉语隐喻词汇的教学。

二、对比分析汉维语隐喻词汇特征进行汉语词汇教学

汉维语词汇中都有大量的隐喻词。当我们进行汉语词汇学习时,不仅要注重汉维语词汇在隐喻认知上的共性,更要注重它们之间的个性差异,即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差异及隐喻表达的敏感度,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理解与运用上的失误。

(一)汉维语隐喻词的认知共性

汉维民族都不约而同地以人体词的不同部位喻指事物的不同部位,如“山头、瓶颈、桌腿、山脚”;以颜色词中的“红”喻指喜庆;以味觉中的“甜”与“苦”喻指生活的甜美幸福与艰辛痛苦;以动物词中的“老虎”喻指人的凶猛、勇敢,以“狐狸”喻指人的狡猾;以植物词中的“花草”喻指女性的柔美;以日常用品中的“蜡烛”喻指人具有的照亮别人、牺牲自己的精神。此外,汉维语还都可以用“上下”、“前后”、“高低”这样的空间概念喻指时间、数量、等级等概念。时间在先的为“上”为“前”,时间在后的为“下”为“后”,如“上午/下午”、“前年/后年”;数量增多为“上”为“高”,数量减少为“下”为“低”,如“(工资)上调/下调”、“(谷物)高产/低产”;地位、品质高为“上”,地位、品质低为“下”,如“上级/下级”“、上品/下品”等。因此,在汉语隐喻词汇教学中,要让维吾尔族学生明白隐喻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汉维语虽然属于不同语言系统,但是许多隐喻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不同语言里的隐喻概念中隐藏着人类相似的认知思维基础,正是这种相似的认知基础为不同语言中产生相似隐喻概念创造了机会。

在学习这些隐喻词时,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汉维隐喻中的普遍共性,培养学生拥有这种隐喻思维意识,学会将维语中的隐喻词与汉语进行比较,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准确、快速记忆和理解运用这些汉语隐喻词。

(二)汉维语隐喻词的文化个性

汉维两个民族分属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隐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语境,汉维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往往左右着词汇中隐喻的选择,使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汉维语词汇有时喻指的意义相同,但隐喻的喻体的选择不同。如:喻指自己很喜爱的孩子,汉语用人身体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脏、肝脏喻指,说“(我的)心肝儿(/我的)宝贝”,维语也可用人体部位中的肝脏加第一人称喻指,说“我的宝贝”,更常用游牧生活时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骆驼喻指,说“(我的)驼羔”;喻指女子漂亮的眼睛,汉语出于对龙凤的尊崇,说“丹凤眼”(古代“龙”喻男性,“凤”喻女性),维语出于对家庭饲养的羊、驼温顺秉性的喜爱,说“羚羊眼”、“驼羔眼”。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喻指胆小,汉语说“胆小如鼠”,维语说“胆小如鸡”或者“胆小如兔”;喻指浑身湿透,汉语说“落汤鸡”,维语说“落水猫”;喻指雨下得很大,汉语说“倾盆大雨”,维语说“倾桶大雨”;喻指多此一举,汉语说“画蛇添足”,维语说“画驴添角”;喻指蠢笨,汉语说“蠢笨如猪”,维语说“蠢笨如牛”。还有些词语隐喻选择的喻体是相同的,但词语喻指的意义不同。如:“飞蛾扑火”汉语是喻指自取灭亡,维语是喻指追求光明;“兔死狐悲”,汉语是喻指“狐”对同类之死“真伤悲”;维语是喻指“狐”对同类之死“假慈悲”。

在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如能引导他们挖掘和比较汉维词汇中的大量隐喻词反映出的文化的异同,定能激发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这些词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要作有针对性的点评,不能有失公允、褒彼贬此,同时还要避免学生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受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另外,语言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功能,当隐喻词语不带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时,也可以将之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如现代科学术语中的词“电磁波、声波、电子场、语义场、磁场”等词语来源于英语,后被移植到汉语和维语中。改革开放后,汉语中的一些新词语作为一种流动变化着的符号表征,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和人们的心理变迁,如“下海、炒鱿鱼、白领、分流、发烧友、网虫、高考移民、经济软着陆、绿色产房、学术超男、韩流、黑哨、零距离”等等,也大多被移植到维语中。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维吾尔族学生遇到这类词语时,可以先利用母语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学习这些隐喻词。

三、总结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汉语学习环境,将所学汉语词汇知识内化,进一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隐喻词汇教学的同时,除了讲清其概念意思,还要充分发挥隐喻认知作用,注重培养维吾尔族学生的隐喻思维意识,渗透一些语言的文化背景,通过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比较,了解不同语言的所受文化规约的异同,利用“同”,扩大语言习得中的“正迁移”,指出“异”,防止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

作者:宋瑞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