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调查问券、统计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践行教育热情薄弱、个性思维发展优先于集体行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偏科”发展的现状,展开对解决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逐步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的思考,系统探讨艺术类大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和互相促进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一、前言
艺术类大学生是指通过艺术类加试和文化课考试双重考核体系下进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的大学生群体,与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理工科、文科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从大学前教育体系、大学招考模式、入学考试类型、大学本科阶段培养模式、就业创业预期等方面,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尤其在整体教育体系层面的艺术教育与文化培养的局部分割,令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呈现出独特的一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下设数字媒体、平面设计、美术书法等专业,论文研究以2018年入学的艺术类全部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全院大一本科生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问卷及统计分析数据基础上,为了最大限度获取每个数据背后的丰富内容并对前期数据真实性进行校验,研究组成员分别对每位本科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从家庭成员政治面貌、家庭思政教育概况、学生大学阶段政治面貌发展预期、思政教育载体偏好、思政信息获取途径倾向、个人集体关系观等围绕思政教育培养的有关方面进行深度调研。通过前述2种调研方法的结合,开展综合分析与研究。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1.加入进步集体意识较强,实践热情相对薄弱
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计划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比例与传统的理工文类大学生的比例大至相仿,表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虽然在进入大学之前的部分阶段接受过非传统应试教育,但是在他们思想中已经具备个人政治身份发展的预期,研究数据71%的大一同学计划在本科学习期间入党证明了学生入党规划和热情。入党需要热情更需要实际行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的研究探讨中,70%以上的同学认为课堂和媒体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优先选择,即实践热情仅仅局限于常规接受被动教育的课堂和输入输出综合成本较低的媒体,这份研究数字的背后体现出同学们入党意识和实践热情高度的不匹配,这种现状需要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体系中逐步疏导、改变,构建同学们入党意识与实践热情齐头并进的教育局面。
2.个人发展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薄弱
目前新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已经由90后转变为00后,基于国民经济提升、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对学生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等多层面原因,90后及00后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团队合作意识较低的现象,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生群体的小众性和特殊性导致这种“重个人、轻团队、多个性、少合作”的思维行动特征更加鲜明。思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集体中优化个人发展的同时为集体和同伴提供正能量,在集体多成员的正能量互动效应下,反馈个人的发展,最终形成个人-集体-个人互相优化的良好教育氛围。研究数据显示80%同学在意个人在集体的表现和角色,但是仅有32%同学热衷参与集体活动,这一数字对比体现出个人意识重视程度和团队意识热情的较大差距。基于思政教育和集体意识的关联性,集体意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基础,该现状的存在严重不利于后续思政教育的作用发挥。
3.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呈现“偏科”趋势
艺术类大学生的大学前教育模式、大学专业课培养特点、毕业后就业择业相对单一的路径等一系列原因令同学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通识教育资源。传统的通识教育体系令大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能够拓宽大学生的专业范畴,获取更多的就业择业选择,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恰恰相反,他们的现有学习广度和未来发展依仗的技能全部来自专业教育,这种对于专业教育的专注和局限实际上导致同学们忽视对思政教育内涵和重要性的理解,形成了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识“形式大于内容、内容大于内涵”的现状。上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偏科”发展的趋势需要平衡的方法加快改善才能实现专业思政齐头并举的科学的艺术类大学生培养。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关键
1.牢固树立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
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仅通过专业培养单一模式无法实现对学生品质优秀、术业专攻双重使命的履行,思政教育“核心”地位的确立和其主导引领作用的发挥是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基石。艺术类大学生在艺术灵感获取、作品创作过程中会吸收很多外来的、多元的思想体系,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他们来说,这些新奇的思想很容易令其跟随、沉迷,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思想偏激和观念迷失,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首先牢固确立思政教育的领头地位凸显其实际作用,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体系下的艺术类学习、教育,才能将学生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控制在正确合理的框架内,学业成果才能获取正向反馈。
2.思政教育横向发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形成的课堂,教师处于主动教育地位,学生相对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一方;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以外的校内组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导的竞赛、活动、展示等,作品等级和成绩完全依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参与热情。一般认为,思政教育的课程和知识相对传统、模式化、较为枯燥晦涩,很难让学生产生思政教育内核与日常学业、生活、活动长期系统联系的共鸣通道,虽然目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已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创新,但是学生心目中思政教育固有的样貌依旧没有质的改善。基于上述两种教育体系的现状和特点,将第一、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成为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实践热情、走出个人独立发展思维、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偏科”局面的一种全新有效的途径。
3.思政教育纵深发展融入工作实践和创新创业
艺术类大学生接受的所有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全部为学生走向社会、职业发展服务,专业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思政教育为学生们提供健全人格的思想架构,校内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看得见的近处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如何让思政教育能够在看不到的校外同样获得正向的反馈是思政教育更加值得思考的关键问题。工作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是需要学生独自承担的校外社会和专业行为,在脱离校内谆谆善诱的教师、积极团结的集体、安逸宁静的氛围状态下,以思政教育内涵指导学生的纵向发展是思政教育高境界的一种体现,更是思政教育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方法讨论
1.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强化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职能
艺术类专业第一课堂大多采用一对一或小班上课的授课形式,专业教师与学生联系比其他专业要紧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肩负起思政育人的使命,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风向标。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传递道德观与价值观。要强化专业教师的教书育人功能,通过设计多样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如:充分挖掘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将对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从2015级开始,在一年级设计素描专业课程中引入校园文化,迄今为止2015、16、17三个年级已经完成当艺术遇上火车、世纪钟、思源碑三大主题的创作,巧妙的植入让一年级新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研究校史,学习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强爱校荣校意识。2019年,设计素描课程继续以“国庆”为主题开展教学,推出了“课程串讲+参观阅读+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加深对中国艰苦发展历程的理解,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第一课堂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2.丰富第二课堂育人形式,拓展思政教育广度
结合OBE理念和学校综合素质培养改革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项目,如:建造节、创意文化节、红色主题讲演大赛、博物馆之旅、艺述交大、“中国记忆”讲堂、形象设计大赛等专业特点突出、对学生吸引力强的综合素质培养项目,既能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又能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获得感。
3.重视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挖掘思政教育深度
以社会实践为着力点,提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环节多是艺术类学生培养的特点之一,首先,在艺术写生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壮美河山的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文化、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其次,在文化下乡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有益文化的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民间生活,摒弃艺术创作中的功利思想,树立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第三,在外出考察中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要积极创造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去,多接触名家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艺术类大学生利用专业开展创业已成为一种潮流。在校创业,让专业与实践接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又可以用实践来反思课堂学习,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和拓展,同时也又有助于学生的相互沟通,培育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校可以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办形式各异的创作工作室,在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市场信息沟通、专业指导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五、总结
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具备新时代价值观的艺术人,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璐,赵怡宁.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引领与影响——评《高校艺术教育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123.
[2]刘芸秀.新媒体背景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99-101.
[3]文云英.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7):97-99.
[4]赵思童.大学生德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126-128.
[5]徐慧.艺术类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6):82-84.
[6]朱景林.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0(02):79-84.
[7]汪东升.艺术类大学生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地区艺术类大学生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5-79.
作者:刘萍 张帅 赵鑫瑀 李萌 符哲源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