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浅述(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探究
数学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必须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差别性教学方式逐渐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差别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及认知程度的不同,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差别性教学的作用
1.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处于不同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运用也不相同.在数学领域,学生在应用推理、判断方面程度是不一样的.有较强推理、判断能力的学生,常常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能掌握所学知识,而那些应用推理、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如果只是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教学,那么推理、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将无法得到长远发展,而推理、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没法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在差别性教学中,教师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制定符合他们成长的教学手段与内容,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使学生更加自信
推理、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常常热衷于深入地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生在深入研究时能得到自信.要是直接采取同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所有的学生,就很难使学生获得自信,导致学生不愿意深入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推理、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因为太多的失败而不再相信自己,产生放弃的念头,从而使他们渐渐地落后于其他人.因此,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进行教学,能使推理、判断能力较强学生深入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能使推理、判断较弱的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步.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业,更加相信自己.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别性教学
1.从学生的水平出发,有序地分组
通常,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是起点高,有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较高;第二层次的学生是起点一般,但有较好的方法和技巧,应用推理、判断程度较高;第三层次的学生是起点较低.教师应进行有序分组.在有序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应好好交流.其次,要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不可只依据卷面测试结果区分学生,分组应该是具有伸缩性的,而不是硬性的.卷面测试结果属于有序分组的一部分.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有自己的目标.教师应理解学生,不能忽略学生的内在想法.这样,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在看待不同组的学生时,教师要一视同仁.
2.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考虑到所有的学生,开展差别性教学.(1)引入新的内容.数学的内在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内容来引入新的内容,这时让第三层次的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使其加深印象.第二层次的学生则解决新的内容的引出,第一层次的学生则完善第二层次学生的内容.(2)讲解新的内容.在讲解新的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到第三层次的学生,循序渐进.(3)课上操练.在结束新的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操练,第一层次的学生比较得心应手,教师则让学生操练转变形式的习题,给第二层次的学生有难度的习题进行操练.教师要认真对待第三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小的习题,有助于他们加深记忆.
3.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安排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
安排的学习任务,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而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统合性较高的习题,加强他们的处理数学问题的规则和程序.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习题,使其主要学会普通的题目和一部分难题的思考方向.对第三层次的学生,则安排其做一些习题巩固基础.
4.依据分组后学生的情况,评估的方面有所不同
学生的核心目的有所不同,要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把考试题目进行区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第一层次的学生重点做难题;第二层次的学生重点则是中等题目,外加小部分难题;第三层次的学生重点放在基本的题目上,外加一小部分中等题目.那么,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范围内得到进步.总之,差别性教学是根据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路来进行的.该方式可以一对一地处理学生遇到的困境,让所有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学生对学习有信心,有助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协调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滕丽芳.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性教学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2(10).
作者:杨君 单位:江西樟树市经楼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思路探讨
摘要: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新课改要求及其转变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教学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思路
一、新课改要求及其转变初中数学教学方式
1.新课改要求
立足于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综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学生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对各学科教育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科教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为目标;课程结构要保持均衡性与合理性;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课程设计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围绕优化教学、促进发展设置课程评价体系.
2.转变初中数学教学方式
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第一,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相结合,融入生活元素来辅助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传统枯燥、单一的教育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路
1.加强基础训练,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概念学习是夯实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前提.要纠正传统数学教学中过度偏重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学会经过分析、对比、归纳、抽象形成理性的数学概念.利用例题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讲“有理数和无理数”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就是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和“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以用“3.1415926”(有理数)与“π”(无理数)为例,通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数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呈现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数学概念的认知能力.
2.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大多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教育和题海战术,让学生不断做题,不断“学习”,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扼杀在“题海”中.须知,提出问题才是科研结论确立的前提.在全新的教育背景和教学要求下,教学目标应当从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如何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展开提问、深化提问,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对于未知领域的初步探究.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一元二次方程会有两个不同的解?学生回答:根的判别式Δ>0.教师追问:当根的判别式Δ<0时,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通过简单提问的引导,学生心中都有了一定的答案,但并不十分肯定答案.教师再利用题目引导学生对比:判别式分别Δ>0和Δ<0的答案分别是什么?学生通过二次求解发现第二种情况解不出答案.这样,学生自发提出“Δ<0时没有解”的猜想,保障了解题推理的正确性.
3.渗透转化思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数学解题的重要策略之一,转化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式、形”的转化,进而实现解决问题的简易化,对于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重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实现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在已经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的方式,结合转化思想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可见,对于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是解题关键.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全面认识到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丰富情境,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从想问到多问,从粗问到细问,帮助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顺利衔接新旧知识,最终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洪利.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2016(7).
2.刘华君.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5(10).
作者:余新民 单位: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在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如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生机无限;多媒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妙趣横生;生活也走进了课堂.但是,在这“光鲜”的背后,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如生活化教学与教材内容不吻合、少衔接,多媒体的“多多益善”,导致运用的“滥”而“泛”,合作学习形式主义严重,课堂少了些“数学味”.下面谈谈对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一、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在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是课堂的“主流”,不论是示范课、观摩课,还是常态课,“问题抛出,合作开始”的现象比较普遍.总的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模式,使学生动了起来.1.注重合作前自主探究.合作的基础是自主和探究.合作前的“自主”学习,为合作学习作好铺垫.例如,在讲“实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使用计算器计算,把-35、478、911、59、1190等有理数写成小数形式,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主使用计算器把分数转化为有理数,自主思考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再对这个规律性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如果让学生4~6人一组,一起将分数变成小数,再说说有什么发现,就会失去合作的意义,过于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忽视自主学习的环节.合作学习,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少了自主学习,合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2.注重合作的必要性.例如,在讲“实数”时,对于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学生难以总结出来,而教师的灌输,无益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因此,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可窥一斑.通过讨论以及其他组员的一个个“新发现”,学生逐渐明晰二者的关系.这样的合作,显然达到了“优帮差”“差而启”的效果.此外,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注重在重点、难点、疑点处设疑,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使用,拒绝多多益善
多媒体给课堂增添了活力,但是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多媒体,教师由“一言堂”的灌输者转变为点击鼠标的“放映员”、学生由机械地仓储转变为走马观花的“观众”,知识的呈现随着幻灯片的转换不断闪现,使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思维是数学之“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维的培养,而多多益善的多媒体的使用,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机会.因此,教师要避免多媒体使用的“多多益善”,注重多媒体使用的度和效,否则会出现过而不及的弊端.例如,在讲“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个“天平称物”的情境,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放着重物a和b,此时天平平衡,让学生说出a和b的关系(a=b).这里的多媒体的使用,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了平衡和等式的关系,通过继续在两个托盘内放重物,减少重物,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等式的性质,从而得出a=b时,a+c=b+c、a-c=b-c.利用多媒体呈现问题和练习,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但是,在讲这部分内容时,一位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的导入、等式基本性质的呈现、练习、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堂作业的内容、课堂反馈巩固练习等都利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使学生对众多的幻灯片看得眼花缭乱,思维、创新都随着幻灯片的切换而“随风飘去”.这样的多媒体呈现,有些地方有“画蛇添足”之嫌.多媒体的使用,固然使课堂焕然一新,但是如果不注意度和效,势必会降低其有效性,所以要拒绝“多多益善”.
三、生活化教学,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衔接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下一种主题教学方式.数学源于生活,理应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融于生活中,让数学扎根于生活,在生活中绽放绚丽的花朵.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让生活在课堂彰显,而不注意生活与知识的衔接,数学课堂也会出现“失真”现象.避免这一弊端的主要策略就是,注重生活与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落实“学以致用”,彰显数学的魅力与生机.例如,在讲“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画面,如山川的自然风光、各种球的实物图、金字塔的缩影、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家中餐厅内的饭桌、厨房里的物品等.这些生活化的画面,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产生亲近之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通过观看多媒体画面,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吗?你能从身边的实物中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图形吗?你还知道哪些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根据不同的形式和类别,可以分为哪几类?再呈现茶业盒、足球等,让学生说出其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呈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体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多媒体的使用、生活化教学等的“度”和“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吴藐 单位:江苏睢宁县姚集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探究和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行为,更是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充分体现.对于初中生来说,游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和思考呢?
一、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身边新鲜的事物保持了高度的好奇心,对于游戏更是如此.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数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其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就是将游戏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对于游戏有着非同成人的热衷.利用数学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并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游戏应当设置成初中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简单的趣味小游戏.将写有有理数数字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这些卡片的数字都不一样(如5、-1、9、7、-8、-6等),并将学生分成游戏小组(注明:小组之间拥有的卡片是一样的).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教师说出一个有理数,小组里的学生利用自己组里的卡片进行加减运算,并将用到的卡片放在一起进行抢答,由教师记录得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得到奖励,得分最低的小组接受惩罚.当教师说出12这个数字时,A小组的组长立马将写有1、5、6的卡片放在一起进行抢答:1+5+6=12,此时A组得一分;教师又说了数字-3,C组组员马上将写有6和-9的卡纸举起来抢答:6+(-9)=-3,C组得一分.这个游戏简单有趣,活跃了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利用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有理数加减的思考和启发,掌握了有理数加减运算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数学游戏,渗透教学思想
初中生正处于接受知识效率的高峰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概念的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利用数学课堂小游戏,能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在游戏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渗透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任务.例如,在讲“走进图形世界”时,为了使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一个游戏: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摆放在课桌上,有圆锥体、圆柱体、正方体以及许多小正方体累积而成的立体实物等.带领学生对这些立体实物进行观察,从三个方面———正面、左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将自己观察到的形状画在纸上,这三方面的图形就形成了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如学生在对圆锥进行观察之后,画出三视图,主视图是一个三角形,左视图也是三角形,俯视图是圆形.这个小游戏非常简单,通过学生画出的视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和意义.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游戏的基础上变得简单易懂.
三、利用数学游戏,促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游戏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数学游戏,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侧重于学生在游戏中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数学知识.这样的知识获取方式要比教师的灌输方式印象更加深刻.在数学游戏中,教师要适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合理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小游戏:在讲台上放置一个不透明的箱子,箱子里放置5个大小一样的球,其中包括2个红球、2个黄球和1个白球,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从箱子里摸出1个球,这个球是红色、黄色、白色的概率分别是多少?(2)从箱子中摸出2个球,共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性?学生加入游戏,并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发现摸出红球、黄球和白球的概率分别为25、25、15……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对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进行探究和思考,自主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自身特点合理设计,明确游戏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知识.总之,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合理设计游戏内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并在探究中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方方 单位:江苏省扬州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
第五篇:初中数学共生式教学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的逻辑性思维较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相关的数学教育研究者,为了研究出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帮助的教学模式,把共生理论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从而形成了共生式教学模式.
一、共生式教学的概念
“共生”的原本意思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以一种对彼此都有利的生活方式生存.在课堂教学中,共生理论无处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共生可以是同一科目的不同板块的共生,也可以是不同科目之间的共生.而初中数学共生式教学则是将不同的理论融合在一起,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共生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共长”,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多多沟通.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数学由易到难学习了不同板块的内容.七年级:数轴,正数和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单项式和多项式,有理数和无理数,图形的对称和概率相关的简单问题.八年级:平方根(无理数),全等三角形,一次函数(图象、解析式),多边形(主要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九年级: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圆.七年级所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大多都是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一种过渡,小学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七年级数学基本没多大的问题.数学比较难的是函数,但初中数学不会涉及太多的函数问题.要说印象深刻的定理,还是要数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适用于解决直角三角形求边的问题.其实,初中数学都只是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到了高中后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学习.
三、初中数学共生式教学的发展前景
首先把共生理论运用到教学模式中的是上海的一所中学.上海作为全国的一线城市,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极其迅猛.上海的发展战略经常被其他省市模仿,在教育上也不例外.上海的教育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作为首先使用共生式教学模式的城市,其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很成功.其他城市纷纷模仿,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都会举一反三采纳这种教学模式.共生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广大中学所采纳,可见的确有一定的含金量.共生式教学,拉进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共生共存”.据调查,近年灞桥区教育局大力倡导整体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经过前后几年的教学探索,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了共生式课堂教学改革工程.灞桥区在教育上得到很大的进步.
四、共生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际上,无论是数学理论,还是其他学科上的理论,很多时候都具有相通性.两种不相关的数学问题,有时候也可以用同一种理论进行解决.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与逻辑思维相关的问题.数学也是属于理科范畴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在共生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上,转移学生疲劳的精神状态.在数学课上,偶尔讲讲和数学课堂无关的知识.在缓解学生学习疲劳的同时,可以侧面讲解一些理论知识.既然是共生式教学,就可把两门不同的学科亦或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知识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共生式教学模式的效果.例如,数学和物理,两者可以说是没有什么联系,但是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同为理科类学科,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靠理解和动笔计算.数学类学科,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同一道题有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简便的方法三两个步骤即可解答出来;而如果没有用对方法,就会多很多步骤,最终结果还不一定正确.复杂的计算方法,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混淆步骤和知识点,最后自己都不知道在算哪一步、应该算哪一步.在共生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解题方法,再讲解其他适用性更大且难度稍微大一些的解题方法.总之,初中课程既是初高中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到初中课程的一个过渡.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一定不能松懈,必须过关斩将、踏实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当然,这其间需要教师协调配合商讨出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的教学模式.共生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教学模式.在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求成,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问题,否则可能使最后的结果变得更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探讨出更多与共生式教学类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毛春来 单位:江苏高邮市卸甲镇八桥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在重视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主题式教学主要是指,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材的内涵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活动.主题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良好的、具备高动机的环境中学习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有意义的教学主体,帮助学生掌握新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教学情境化、生活化,充分发挥主题式教学的优势.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由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问题探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正弦定理对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预估.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及等边三角形知识得出asinA=bsinB=csinC的结果.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利用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来拓展所学知识,体现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发挥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将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即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协助、引导学生改正.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予以关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主题式教学顺利开展.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数学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利用开放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为学生留足想象、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有理数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施工团队从A处出发,并在东西方向的道路上展开施工,向东的方向为正数,反之则是负数,经过一天的施工其运动数据为:-2、6、-5、8、-9、5、2.施工完成后,施工团队距离初始施工地点相差多远?以上的施工数据显示,哪次的距离与A相差最远?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计算出来.在此问题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每100m的施工费用为300元,请计算出此次工程施工团队所赚取的佣金总数.这样,提高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能力.
二、设计合理的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活动
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问,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本市为了给退休老人提供更好的经济保障,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可在政府领取生活补助,并得出方程:80A+150B=902880,请观察这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何不同.然后利用相似习题,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小红去医院看望奶奶,买了5斤香蕉与3斤橘子,共花去23元,请分别求出香蕉与橘子的单价.在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式的解析式列法后,教师可以指出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师:参加活动的共有36名志愿者,分别为劳动组与文艺组,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安排8个劳动组与2个文艺组,如果从人数方面考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将x=8,y=2代入到二元一次方程3x+6y=36中,计算一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学生经过检验与思考,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并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师:在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内涵与解法之后,根据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生:志愿者帮老人整理邮票,有6角邮票与8角邮票若干张,要组成5元8角,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值的邮票?通过主题活动展开对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所学知识.总之,开展主题式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引领下汲取知识.在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分析,并利用提问、小组互动的学习方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张永刚 单位:安徽阜阳市第十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其中的函数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函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包含了数量不断变化过程及其关系的内涵.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数学突出的特征是知识点的抽象性,而函数更是展现了这一特点.在接触的初始阶段,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关于函数概念的掌握,需要经过长期解题经验与练习而感悟.在函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掌握函数知识,为后续的函数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简单讲解函数的性质、定义等理论性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和复习结合的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以后统计各自家庭使用的各种费用,如水电费、燃气费等,对这些数据的变化运用曲线表示,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强化对函数知识的认识.
二、采用多元表征的方法,增强解题的趣味性
函数知识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不易短时间接受.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知识.在解题阶段,利用多元表征性的图象,容易指明解题方向,把握函数思想.比如,解答这样的应用题:某本书的原订价是8元,如果顾客购买超过10本,那么超出的书籍将可获得8折优惠,请分析购书数量及付款金额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这道题,学生拓宽不同的数学思路,增强了读题解题的趣味性.如,第一种函数表达式:在x<10的基础上,x取值6,y取值8×6,于是得出的函数关系则为y=8x.学生容易作出相应的图象,并由此界定自变量取值的具体范围.第二种函数表达式:在x=10的基础上,y=8×10,于是建立的函数关系式是y=80.同样,在作出函数图象后,界定自变量取值范围.第三种函数表达式:在x>10时,x取值16,y取值8×10+8×6×80%,于是建立函数关系式y=8×10+8(x-10)×80%.这三种具有递进化的表达式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推进,形成了对函数的认知、抽象概括、建立思维的过程.这样的解题方式,能够提高数学解题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引入生活实例,加强函数与生活的联系
函数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函数教学中,教师要引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的例题,拉近函数与学生的距离.比如,教师可以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电影票房以及具体售出票数之间的关系,或是市场上果园利益计算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用函数表达生活各元素和场景之间的数量关系,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带入到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又如,有关正方形与圆形在面积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正方形面积S与边长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S=a2表达,圆的面积可以采用二次函数S=πr2表达.利用这样的不同图形的特征和面积函数关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面积计算的常识中领悟二次函数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
四、建立目标函数模型,学习函数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数学模型展开教学,用以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实际涉及的最低费用、最短路程、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等,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函数中有关最大值与最小值的问题.教师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模型,确定数学函数中的条件和已知变量,从而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函数学习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家庭自驾游引入到函数学习中.如,出发时汽车还有汽油50升,到达旅游终点的行驶路程是120km,这时汽油剩余35升,请推算出自驾游过程中汽车行驶路程及汽油量的关系.其中采用的数学函数模型,正是汽油的指标剩余量与行驶路程的关系,那么对应的函数可表示为y=-x10+50.此外,在函数教学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巩固旧知,并不断强化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函数学习与应用方法.综上所述,函数是初中以及高中数学的学习重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函数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函数学习方法与策略,由浅入深地带入函数的认知、学习和解答中,培养学生的函数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从而发挥函数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海玲 单位:江苏海门市临江新区实验初中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解题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就是培养了解题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谈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有基础知识足够扎实,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的解题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渗透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使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理论比较复杂,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它同时具备鲜明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到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地展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论,也就掌握了相关的解题思路,在考试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就能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观察篮球抛向空中的弧线,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抛物线,了解抛物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不仅会学,还能学得好.在初中阶段,学生经常应用到的解题方法,有作图法、构造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以及分解法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这些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讲“数形结合方法”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是平面几何问题中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在以后遇到平面几何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应用这种解题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例如,在讲解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何图形,使学生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变换,再遇到相应的问题时,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解题,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案例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重视案例教学.案例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关,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能使学生发现解题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重点知识设计案例:△ABC和△DEF都是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边BC和EF的中点都是O,求AD∶BE的比值.这个案例,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关键在于找到要证的相似的三角形,找到相似边的比.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就能对这道题目的变形题进行解答,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重视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席会.初中生数学解题思维障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尹毅 单位:四川资阳市雁江区松涛镇初级中学
第九篇:游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初中数学难度较大,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影响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游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的同时,也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来说,在数学学习中理解和应用的难度都是比较大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游戏教学,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死板为生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活动,思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动手操作、调查研究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做了一个“火柴拼接的游戏”.我拿来几盒火柴,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一盒火柴,让学生一起动手看看怎样用最少的火柴拼接出最多的三角形.学生跃跃欲试,动手操作.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搭1个、2个、3个三角形所需火柴棒的最少的根数,结合图形,归纳火柴棒根数与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个数更多的情形所需火柴棒的根数.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发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游戏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游戏教学,使数学教学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比0小的数”时,为了引入负数的概念,我引导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天气预报的播报员,以我在黑板上写出的天气状况和温度为播报内容.别开生面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纷纷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生播报的“零下5度”“零下10度”等内容,让学生回忆在天气预报的电视屏幕上“零下5℃”可以用“-5℃”表示.由此告诉学生,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读作负)号表示.就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用-5℃表示.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如-5,-2,-237,-3.6这样的数.这是一种新数,叫作负数.通过简短的小游戏,向学生导入了“负数”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游戏教学中,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还使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游戏教学本身就有很强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讲“数集”时,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作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作整数集,所有正数组成的数集叫作正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作负数集.我引导学生做“数的分类”的游戏,并把正数、负数、分数等数字的小卡片随机分发给学生,划分出正数集、负数集、分数集、整数集.然后由我发号施令,我说到某一个数集时,该数集的学生就都站到相应的范围中,其他同学看谁出错了就指出来.作为惩罚,出错的学生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既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学习到数的划分.在游戏教学中,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综上所述,游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游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崔霞 单位:江苏响水县第一初级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是从出生开始的.人们从一开始对数字的认识,到生活中对加减乘除运算的应用,再到工作中的工程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可以说,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能够锻炼人的大脑逻辑思维,使人有条理、有逻辑地思考,使人的思维更加严密,使人精准、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之所以能够锻炼人的逻辑思维,主要源于它的精确性、准确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数学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谈点体会.
一、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技术,紧跟时展的脚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多维性等特点,促使师生、生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取学生的意见和思想,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能够遥控控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讲解,用幻灯片的形式,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学习.例如,在讲“三角形”时,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三角形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利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生活中三角形的建筑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示幻灯片后,我让学生总结所看到的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全面展开今天的课程学习.因为有了幻灯片的铺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觉得困难.短短的课前几分钟,就把学生带入到生活数学中,使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数学存在的奥妙.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导入课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相对较强.在学习过程中,现有的教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会自己思考问题.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改变这种教学情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使那些原本讨厌数学课堂的学生提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课堂学习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受某种思想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寻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例如,在讲“有理数”时,这一概念学生很陌生,单纯地讲解,会使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还会使一些学生混淆概念,分不清楚哪些数是有理数.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我让学生以前后桌的形式组合成小组.前后桌的小组形式,避免了课堂混乱现象的发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举例说明哪些是有理数.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知道了有理数的大概范围.然后我细细讲解有理数的概念,使很多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以前的疑惑处.
三、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厌烦心理.初中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结合了很多的逻辑思维,而初中学生存在玩心大、不能安静思考问题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开展数学竞赛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甘落后,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生易出错的题型,并在总结的基础上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来说收效甚微.这时开展数学竞赛就能解决这一现象.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我专门拿出一堂课,开展数学趣味比赛.在比赛中,由我提问,学生自由发言,或者让学生在黑板上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最终答题多者和正确率多者获胜,并在每次竞赛活动中评选出“数学小能手”.这样的竞赛形式,促使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并以充足的精神来“应战”.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发言,使竞赛越来越激烈,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利用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探究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找到教学的突破点,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作者:刘海波 单位:江苏阜宁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