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简述(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课堂简述(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课堂简述(8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导入创设

【摘要】

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关注课堂,认真探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有效的课堂导入。教师的课堂导入引生入胜能够让学生认真听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给学生创设课堂导入时要关注课堂导入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用课堂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数学;课堂导入;针对性;启发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有效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关注课堂,让学生积极探究知识。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创新性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究知识,实现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具有创新性的课堂导入模式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认真探究,积极思考。

一、导入要有针对性,学生有的放矢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学习内容会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也就越高,实现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动起来,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和“灌输”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直接地进入课堂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进入课堂学习的要点,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三角函数,分别说出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针对性的教学会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主动地探究,感受知识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和理解。学生的思维会被调动起来,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进而通过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针对性的课堂导入直截了当,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和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计算。

二、导入要有启发性,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的课堂活动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找到探究的方向,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新课改指出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体验和探究的方式来习得知识,感悟知识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具有启发性的活动会让学生找到思路,在思路的带领下顺藤摸瓜,解决问题,形成系统的理解,顺利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问题会给学生提供学习方向,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展现学生的想象力。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体验了学习过程,从而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建构理论体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会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来反省和学习知识,实现对于知识来龙去脉的掌握,提高能力。

三、导入要有新颖性,发挥创新能力

常规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无聊,产生厌倦的情感和态度。教师要不断地变化教学方式,通过新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主动地参与课堂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新颖的方式会让学生眼前一亮,从而开始关注课堂,形成主动地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例如在学习《抽签方法合理吗》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可以自制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上不同种类的水果卡片,之后让每一个学生来抽签,抽到卡片的同学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水果。学生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希望自己可以抽到自己喜欢的水果。在游戏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种方法公平吗?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问题,分析抽签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在新颖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会感觉课堂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能量,会主动地分析知识规律和方法,形成欲望,完成学习的知识性目标,体验学习过程,在探究中优化思路,进行推导和分析,实现问题的解决。教师新颖的教学模式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四、导入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使课堂能够实现高效,教师可以把教学活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这样学生会兴致盎然,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趣味性的教学环节给学生带来了动力和生机,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主动了。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三幅图片,分别是太阳有一半在地平线下的图片、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图片、太阳完全离开地平线的图片。美丽的日出情境会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课堂,好奇教师为什么要展示这些图片。在学生正在认真观看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观察图片,想一想太阳和地平线之间存在几种位置关系?图片的展示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可以类推到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这种课堂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会充分地参与到课堂趣味性的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规律,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在主动探究中感受积累知识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

总之,有效的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瞬间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要讲授的知识和内容上。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究和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加,让学生可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探究知识,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成绩的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弛 单位:靖江市城南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1]刘轩.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2.08

[2]郭伟华.有效课堂导入对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3.03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更为重要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要改变目前大多数初中生仍然普遍被动的介绍知识的学习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发现、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数学。

一、强化交流与合作,改进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方式

相比来说,我们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仍然比较看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与反馈,而往往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没有能够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作用。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做到学生自己探究认知的过程,而且还要做到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学生之间的互利过程。这样的探究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式的教学途径,既能够提供宽松和民主的学习氛围,又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也能够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展现。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努力改变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去探索未知的数学知识,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

二、在定理、法则的发现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定理、公式、法则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了定理、公式、法则,才能灵活运用它,才能学好数学。在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中,有不少学生死记硬背。他们认为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早已被数学家们所论证与应用,是绝对正确的,只要记熟了会用了就行。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前人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我们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初中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去探索、去揭示知识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家是如何去发现新问题的,是如何观察、思考、猜想、交流的。例如:在八年级《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接着让学生思考问题:1.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什么?2.三角形的中位线怎么画?3.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区别在哪里?4.请学生动手测量有关角的大小和中位线及第三边的长度,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5.用简洁的文字归纳自己的猜想。最后让学生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在例题、习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进行例题、习题教学时,尽快做到少讲、精讲,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尝试,留给学生充足的去独立思考,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在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进行交流与合作,能够相互提问、共同探讨。在解完题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概括解题思路和数学思想。只有这样让学生在习题的引申拓展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数学思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探究的目标指向要明确

在进行初中数学问题探究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教会学生有效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数学问题的类型、难度、陈述方式以及难易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解题思维进行合理地排序,并对解题思维进行优化组合。这是由于学生在科学的探究的方法下能对其解题思考路线进行适当地修改或保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而这个解题的目标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出发点也是结局问题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具有影响和制约。学生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对问题解决的实际进程进行监视,若发现解题的进程与自己的解题目标不符时,应该对目标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放弃,从而确定新的目标。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够帮助每位学生能从“做数学”到“学数学”的转变。探究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渠道。

作者:夏春香 周安飞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

摘要:

在初中数学常规教学中,课堂是初中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本文的十大策略是多年教学的经验积累。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十大策略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只要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够找准阻碍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教师应让学生保持刻苦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如何让学生保持刻苦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够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现代化企业对改进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脑力劳动要求不断增多,机械化作业减少而电子化作业增多,每个人为了生存需要更多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学生学会必要的数学知识能够为将来工作生活打下基础。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提高数学课的诱惑力。具体来说,教师应讲深讲透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让学生认识数学课的价值所在,他们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能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对数学缺乏兴趣所导致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发言讨论。让学生步步为营踏踏实实感受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情境创设的设计不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检测应该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训练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运用电教手段

一堂课45分钟,大多数课要涉及到概念、定理、公示等,如果完全凭老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地去讲去写,教学效率低下.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要让学生理解“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这两个结论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形象演示的运动课件,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便形象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很容易让他们接受理解。

四、教师应善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过程,信任是交流的基础,情感是交流的载体。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课堂中会感觉气氛轻松,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教师千万不要高高在上,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朋友,做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引路人。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就应该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融入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对老师既“敬”又“怕”,尊其师才会信其道,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效果。

五、教师应善于抓住青少年特点因势利导

初中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如有些学生观察图形不细,不擅长用语言概括。这时,教师就要在教学中予以巧妙的点拨。初中生还有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的生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充分让学生表达见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利用他们对“追新”的特点,宣传勇敢拼搏精神,弘扬为国争光精神,让学生摈弃狭隘自私的思想。总之,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将会乐于学习数学知识,容易接受和掌握复杂的数学原理和公式。

六、教师应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教师善意的批评,对教师有感恩的心理,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经常导致有师生冲突,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会受影响。教师要利用课间或课余时间以朋友或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与学生“亲密”接触:聊天、打球、游戏、下棋、讲故事、讲笑话,在交流互动时提些建议,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七、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新时代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符合时代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学生。数学课单调枯燥,如果教师还是满堂灌,教学方法形式陈旧,活泼好动的学生很难积极的坚持45分钟,教师应该多用口头语言,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形象生动甚至搞笑的肢体语言更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八、教师应让自己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课堂教学应尽量多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做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或得出结论,逐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学“二次根式的性质(2)”时,学习两个性质=×(a≥0,b≥0),=(a≥0,b>0)及其应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动笔做一组形如“=,×=”及“=,=”的练习,再进行比较左右两边等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这样才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九、教师的范例讲解应该重分析、重思路,重能力培养

教师在数学课上讲授的例题要精选,不要单纯追求例题数量,而应重视例题质量。在讲解非格式的示范性例题时,教师不用边讲解边在黑板上把解题过程详细写出。理想的效果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解题思路,并能够在练习簿上写出。

十、教师应当堂巩固当堂检测

在数学课上,对于重点内容教师要反复强调,让教学目标不打折扣地落实,做到当堂巩固,而且要当堂检测,这样教师能够真实了解本节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有个了解,对未掌握好本节课知识的学生教师要找时间给他补课,同时可以反思本节课教学,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加以改进,当堂巩固当堂检测也能让学增强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

作者:杜彬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一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新课标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是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导致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只是高考中的答题机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要高于教师的讲解。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平等而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爱学、乐学,能够主动学习。所以,我们教师要努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我在讲完“二次根式”后,跟学生一起玩了一个游戏,我把二次根式这一章容易出现的错误都搜集整理在一张纸上,打印完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来学习研究,在上课的时候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开展比赛形式的活动。于是,每个小组都要分别出“答题者”将错题放到黑板上,然后由别的小组抢答,假如在出题后一分钟没有人能够指出错误,就由挑战者自己自答得分,假如某个小组指出了错误,就给该小组加分,最后哪个小组分高哪个小组就为胜方。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到非常快乐,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完成了二次根式所有容易出现的问题点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非常喜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来学习,我们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入学习的迷宫,从而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感。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谓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而独立地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一生真正能够学得到知识的时间不是仅仅在学校教师的教学下的,要让他一生中能够以自学的精神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要教导学生学会自学,要将学生培养成能够自学的人,拥有自学能力,就会终生受益。实践证明,凡是有自学能力的学生,成绩就会比较优秀,将来走上社会的工作岗位上时也能发挥出不一样的力量。为此,我们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引导他们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上,教会他们自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生初一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导他们对课本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遇到重要的教学术语,关键的句子要重复读,教给他们理解记忆的方法。遇到例题,要教会他们学会读题、审题,定位最佳方法,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还有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要设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他们结合问题去想出恰当的答案,由此使知识同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训练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学兴趣问题,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自学的魅力,他们才会愿意去自学。所以,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给他们一些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在学习方程组时提出鸡兔同笼问题,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圆的内容的时候,风趣地问学生们,怎么不把车轮做成长方形和椭圆形呢?学生们对问题的答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好奇的心理增加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感。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我们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升华,它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理论。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课堂的讲解和训练容量,节省了更多的教师板书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分析问题中。例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图形题、文字题、填空题、选择题等等,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题目。多媒体技术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探究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主体的原则,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陈芳 单位:通化市兴华教育集团第二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教学设计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课堂的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如何来进行教学的设计,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设计

一、教师如何创建教学的情境

(一)利用多媒体创建教学的情境

近几年,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已经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多媒体技术也随之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生动直观地展现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创建出教学的情境,是新形势下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举例而言:在进行立体几何这一方面内容的教学时,如果单凭教师利用粉笔和黑板去画一个立体几何的话肯定不够形象,尤其是有时候需要作辅助线就更有难度了,所以一直以来立体几何这一方面教学的效率很低,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建教学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之前从网上搜集一些关于立体几何的图形的案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图形可以进行旋转、移动,展现的也是立体的图形,学生看起来也更加直观。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仅能够创建出教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而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更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教学的情境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问题来创建教学的情境

学生们对教师的提问都比较敏感,一般教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都会全神贯注听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来创建教学的情境。举例而言: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教师可以先创建问题的情境“谁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人,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每个学生家的电话是多少,家庭地址是哪里”,教师利用这种问题来创建教学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时候都已经被集中起来了,教学自然要比传统的课堂更有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问题来创建教学的情境。

二、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注重课前预习的作用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前预习没有什么效果,让学生自己预习学生都是走神、开小差而且还会耽误教学的进度,因此很多教师都省去了这个环节,这样做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突然开始进入一个环节的学习可能会不适应。那么教师如何来保证预习的质量呢?首先教师在让学生预习之前要设计一些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一些问题;其次,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把自己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反馈,保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有所收获。在预习的时候注意这些事项,教学的效率自然能够有所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随着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露出了他的弊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但是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很难自己探究出来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优先让学生去组内进行讨论研究,既能提升教学的效率又保证了学生学到的知识都是自主探究得来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时往往会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每个学生可能只探究出来一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个人分享自己学到的方法,汇总到一起这一章的全部内容也就出来了;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学生之间本身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相同的目标和方式来教学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学难度太大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过于简单,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较难的任务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设置比较简单的任务,保证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

(三)重视复习的作用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无论教师的教学有没有完成,教师都应该带领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复习一遍,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并能够准确对课堂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记忆,保证了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要着重开展复结。

总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设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今天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越来越有效果,课堂效率能够越来越高。

作者:冯贞伟 单位:江西省广昌县驿前中学

参考文献:

[1]姚智慧.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教育研究,2013(8)

[2]吴玮.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的设计和实践.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0)

第六篇: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营造

营造智慧课堂,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知识教学的实效得到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智慧课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智慧课堂有各种不同的体现形式,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一些相应的原则,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丰富知识教学的有效形式.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基石

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基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究,遇到问题后懂得独立有效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并且能够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直至最后解答问题,是智慧课堂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朝着这个方向一点点靠近,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一些较为低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尤其是要降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单一的知识讲授.这种方法,很难让学生对于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参与,还可能造成学生的惰性,遇到问题后等着老师来讲,自己并没有独立思考与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加强对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让这一点在智慧课堂上得到渗透.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与钻研,有效地探析具体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培养.这是营造智慧课堂的一个合理方向.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判定”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画图、实验和探究,学生自主得出“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探究“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相对前面的问题难度有所增大,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也更为明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导学案中有画出图形,可以将这个问题转化为刚学过的“ASA”来说明.这样,问题就能够轻松解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仅是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获取的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学生能够领会到知识点的内核与实质.这是智慧课堂上教师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数学课程的教学价值,并且促进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课堂教学多样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策略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是营造智慧课堂的策略,也是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当有效把握的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很明显,不同知识点在教学中适合的教学方式会存在差异.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意识到营造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准备时要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特质,理清楚这部分内容适合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只有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游刃有余,选取的教学方式也会针对性更强,收获的教学成效也会更加理想.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课堂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和陈述自己探究过程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的辅助下能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知识点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营造智慧课堂的目标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让学生具备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技能.这应当成为智慧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目标.为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各类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可能越来越灵活,促使学生在大量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归纳总结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技巧.这是数学教学中应当达到的具体效果,也是智慧课堂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例如,在复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教师预设例题:已知∠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考虑到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物来辅助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切入点.可以给学生准备一根橡皮筋、两根细木条、钉子、图钉、一块小黑板,将一根橡皮筋两端固定在点A上和点C上,图钉拉着橡皮筋钉在点E上,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吗,如何添?学生如果思维上遇到了阻碍,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通过移动图钉E分别到线段AC上、AB与CD上,从特殊位置引导学生探究,启发寻求解题思路.这样,学生大都找到了切入点,积极探究起来,课堂氛围非常融洽.同时,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这是智慧课堂上应当收获的效果。

作者:朱松龙 单位:江苏东台市实验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常规教学结构中单一性、乏味性,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角色鲜明起来,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角色.在明确了两者的角色与地位的同时,增强了在数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应用

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前,教师应该将教学课标和学生对数学的掌握、学习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步骤做出合理的计划.在常规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给学生分析讲解固有的课本知识,很难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很难判断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录制与本堂课所学知识相关的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了解本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方法与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进行视频录制,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录制不同的教学视频,确保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环节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自主学习部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两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里,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例如,在“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事先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录制相关的网络授课视频,使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对正切、余切、正弦、余弦等知识点进行课前预习,并对四种函数的关系、图形进行对比、总结.教师应该像给学生备课一样重视视频的录制,遵循简练性、多样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点.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的环节中融入媒体的帮助.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随时通过社交媒体和同学相互沟通与讨论,也可以在网络公共平台查阅相关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并及时跟老师进行反馈与交流.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应用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将这些疑难问题归纳,作为授课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期间可以穿插学生的分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沟通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加强学生对题目的掌握与理解,并在课堂结束时,将这些疑难问题作为课外练习留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印象.学生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下解决疑难问题,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答疑的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及团队间的协作互助能力.数学是一门理论逻辑非常强的科目.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需要及时讨论与解决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外的学习与课堂教学衔接到一起,激励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课堂知识.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成果考核环节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平时教学的情况,也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将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入考虑中,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前提,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同时,教师应打破常规的课堂学习考核思路,将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所取得的数学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并将传统的教师单一评语拓展为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认识,了解学生互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闪光点,并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更正.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占据主体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成为引导者.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相信在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李燕宁 单位:安徽滁州市第八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探索

初中数学教学要走出应试的樊篱,改变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存有偏差,从“满堂灌”走向“满堂问”,不管问题质量、数量、深度,不顾学生实际而一味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孔子提倡“疑思问”,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时给予启发,“不悱不发”时梳理思路.通过提问,将学生引至“愤”、“悱”之境地,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思维,教师再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更广阔、更深刻.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力求在短时间内“刷”更多的题目,于是问题提出后,第一候答时间不足,不待学生认真思考便匆匆提问,当学生回答的结果跟预设不相符合时,没有引导,没有追问,将学生的思路强拉至预定的答案上,学生的个性思维被抑制于预设中.

2.求量不求质.提问被视为“重型武器”,被教师频繁使用,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维的发展被钳制,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仅仅停留于问题的浅层.

3.设计随意.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是吗”这类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学生或猜测,或跟风;设计的问题,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影响了提问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适度、适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因此问题的难度要适度.问题的难度不宜过浅,否则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白白耗费课堂宝贵的时间.问题的难度也不宜过深,否则使学生丧失自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将问题进行合理分解,让学生拾级而上,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递进式的问题:(1)x2+6x+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x2+mx+4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4x2+12x+m是完全平方式,求m的值.(2)解方程(x-3)2=6;2(x+3)2=3;x2-6x+9=13.(3)探索方程x2-6x-16=0的解法.如果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配方法解决问题,未免有些突兀.教师可以将问题进行有效分解,用低起点、缓步子的策略,为新旧知识搭建联系的桥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从传递到存储,一般要经历1秒左右的时间.如果学生思考的时间极为短暂,学生就无法进行深层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与方程系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分别求出方程x2+4x+3=0、x2-4x+3=0、x2-6x+8=0、x2+6x+8=0、x2-2x=0的两根x1,x2,并计算这两个根的和与积.学生经过计算、对比、分析,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之间存在的关系:x1+x2=-p,x1•x2=q.

3.要鼓励学生提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敢于表达观点、乐于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不同的层次思考,从而产生创造的思维火花.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索:要画出与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需至少准备几个条件?学生积极尝试,先只用一个条件(一个角或一条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再用两个条件(一角一边、两角、两边)画三角形,看是否全等;接着用三个条件(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一角和两角一边)画三角形.学生发现“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时有学生提出,两边和任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教师不急于回答,而让学生根据条件画三角形,会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于是学生意识到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恰到好处的点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除了以语言激励外,还要运用表情、手势等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把握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唐训成 单位:江苏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