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浅析(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浅析(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浅析(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互动教学模式高效探析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互动教学要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讲演者、灌输者的身份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的身份.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师生互动的环节,这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师生互动要有效,要能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与全面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绝对值的性质”后,为了巩固学生对绝对值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式的互动环节.提问:+5的绝对值是什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教师又提问: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什么呢?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正数.这时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继续提问:0的绝对值是什么?至此学生才知道上面的回答是错误的,正确的回答是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正数和0.教师再提问: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几个?不少学生回答是两个,即正数和0.这时教师举例提问:+2,+4,+0.6,这些数是不是正数?这些数的绝对值是同一个数吗?学生受到启发:绝对值等于其本身的数应该有无数个.为了巩固前面的互动效果,教师提问:绝对值等于其相反数的有几个?这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负数和0.可见,设置有效的师生互动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被教师的讲解与灌输所占用,由于缺少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陷入了僵化与呆滞的局面,机械地做题训练使学生感到苦不堪言,缺少探究机会,教学效率难以提升.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交流中相互补充与借鉴,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例如,在探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教师没有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解析与灌输,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探究.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硬纸板和剪刀,课堂上同桌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有的学生把与三角形一个外角不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剪下来.顺次摆放在一起,又将通过三角形的延长线所构成的外角剪下来,他们发现将三角形的外角与两个内角所形成的角叠加在一起,正好是重合的.学生们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相互探究发现了三角形外角和定理的存在.在数学教学中设置有效的生生互动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建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模式.这种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都需要有优中差的学生三类学生构成.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竞争.对于难度较低的数学题目可以由每组的学困生参与竞争,对于难度中等的题目可以由每组的中等生参与竞争,难度较高的题目则由各小组的优生参与竞争.最后将各组的各类学生参与竞争的分数综合起来,分数较高者可以成为本班的“优胜数学小组”.初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为了提高本组的成绩,优生会主动帮助中差生,中差生会主动请教优生,形成了互动合作的课堂学习局面.同时,教师要有效地促进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与学习.然后各小组将本节中能够体现重点及易错的题目罗列出来,与相邻的小组进行互相交换,进行测验.测验后再交换批阅,对于出错的题目进行交流与探究,直至问题得以解决.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设置科学的教学环节,使师生互动更有效,使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小组的合作互动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竞争合作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互动合作模式中提升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石教南 单位:湖北阳新县富池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几何体模型应用

1前言

几何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这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逻辑思维的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几何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大都重视理论知识以及基本解题方法的灌输,而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很少涉及,从而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教师一般都是按照教材中的有关教学内容来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从几何的基本概念到基本的组成,以及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等,缺乏创新,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几何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在新课标下,几何教学需要崭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模型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开展初中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几何体模型教学观念,以模型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几何教学内容,来为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比如可以就学生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常见事物来引出几何体的概念,如黑板擦、足球、盒子、砖头等,学生可以通过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型来实现模型教学,从而让几何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另外,在开展几何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几何模型来开展教学,则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深化他们对于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使他们积极展开思考,与教师的进度保持一致,所以这也可以充分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几何知识与几何模型的运用进行合理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有关问题,从而有助于他们抓住问题的精髓,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来,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

3增强图形联系,深化知识联系

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各部分的知识点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大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融会贯通,善于归纳和总结数学中的各类知识点。而这转换到初中几何教学中就是可以找寻各个图形间的相似点或者说是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几何教学。另外,数形结合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思想,其可以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之间同样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各个数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构架,增强他们的图形联系,深化他们对于各个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下准备一些可以自由活动的矩形模型,对于矩形的面积计算而言,学生已经耳熟能详,可以灵活运用了;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拉矩形的对焦点来使矩形的形状发生变化,将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就矩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来展开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搜索自己的可用知识来进行合理的探索。同时使他们在反复体会和动手中找寻相关信息的答案,找出问题的所在,加强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搜寻有关的知识点,使知识变得更加系统,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4巧妙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丰富了教师教学的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共存的教学环境,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从而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另外,初中生通常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的智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所以在初中几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来合理创建几何模型,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直线、线段和射线定理”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对号入座”来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几何模型进行观察、分析和了解。在开展该部分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展示三幅图片:一幅是一根筷子的图片,一幅是画有高速公路的图片,一幅是手电筒的光束。通过为学生展示这三幅图片来分别阐述直线、线段和射线定理的相关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相关几何概念的定义,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几何模型来使学生明确两端固定的为线段,两端无限延伸的是直线,而一端固定、一端无限延伸的是射线。在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模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学习能力也将大大提高,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所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5合理运用图形,增强转化能力

在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图形语言转化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初中生由于智力发展还很不成熟,所以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问题的分析比较片面,而几何教学问题大都需要综合考虑图形和文字才能够读懂题干意思,明确题干所要表达的内容。否则,如果学生片面看待题目,将文字与图形分开来看,必然会造成理解存在片面性,即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基于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帮助他们合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解题意识。可以合理运用图形来在已知几何模型的基础上实现数学与文字语言的转化。比如已知现有图形基础上,AB平行于CD,且AB是CD的二分之一等条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条件转化成图形中的内容,即在图形中进行标注,从而实现几何模型的建立。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数学语言中潜在的知识点,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更加彻底地明确相关数学概念,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6结语

总之,数学模型的建立在几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教师开展几何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几何体模型的应用。

作者:王伟 单位:邹城市张庄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探析

一、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靠记忆和笔记,形象记忆比文字记忆更有效.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合作学习.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我们将各有两种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加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有助于学生数学方面的良好发展.

二、合作学习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课堂上小组合作分配不协调.

小组之内必须有学习差的,学习好的,活泼的,积极的,还有沉默的,不积极的.分组是数学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当有学习好的组积极发言,受到表扬,将打击到那些综合实力差的组.小组分不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影响自信心,影响以后的学习.

2.教师综合调控很重要.

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合作,探讨问题,教师应给出足够的时间,并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明确各组的分工合作.教师要时常到讲台下面去逛逛,多了解学生探讨研究的过程,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表扬其表现好的方面.注意小组之间的言谈,小组长应做好自己的职责,严格管理自己的组员,严禁组内成员私聊闲谈,开小差.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会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时效长,效果微.教师应该正确深刻地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身在其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交代合理的任务给每组,小组之间轮流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那些内向不合群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其自信心,让小组组长多加关照,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学到知识,培养团队之间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3.探讨的问题要有价值.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但是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要有其本质和内涵.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实质内容,而不是泛泛其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能力发展.

三、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当你生活在这个世界时,即使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离不开这个世界的帮助和合作.生活、学习中学会参与和合作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教学成果,更应该关注教学过程,发挥各个小组成员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各取所长,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学习比较适应当代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合作中一起学习探讨和交流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加强了与团队成员的交流,提高了交际能力,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还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新的价值观和正确对待小伙伴的态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骨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各自的看法,各抒己见,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背负着整个团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交流探究,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合作意识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合作学习探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四、合作学习的实施条件和具体内容

实施条件:(1)有详细的参考资料.这可以保证在数学教学中避免一些错误,汲取经验教训.(2)有雄厚的经济条件和校方支持,这可以在教学研究上避免许多麻烦,可以第一时间得到仪器教材.(3)有强大的研究队伍.为保证合作交流研究的质量,邀请一批有经验的教师莅临指导.具体内容:(1)建立合适的数学研讨小组.(2)提出有意义的数学研究课题.(3)培养小组内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合作探究问题.(4)积极回答,各抒己见,找到最好的答案,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和评价的能力.(5)教师总结陈词,说出各组的优点与缺点,并加以鼓励.

五、总结

总之,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加以思考和矫正,借鉴国外的和前人的一些教训,边实践研究边总结经验教训,做出适合国内教育课堂形式的合作交流探讨.这不仅是教育形式上的一次改革,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石林 单位: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二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法实施探析

一、分层教学法的相关概述

分层教学是一种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正面的学习体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兼顾全体、分层优化以及全体参与的原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分层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教学的起点也比较低,有效避免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因而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性,具有补差、促中以及保尖的作用。

二、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措施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由于初中学生基础水平、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础的坚固性、数学理解与思维能力如何、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以及是否具有学习热情来将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层,教师再根据学生分层的不同来对其进行有差异性的教学。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分层教学的计划。同时,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要注意对学生的分层不应该保持一成不变,而应该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步情况以及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与监测,引导分层情况比较良好的学生挑战理解难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探析张贺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摘要:分层教学法指的是教师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思维能力,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本文先对分层教学法进行相关的概述,再结合人教版的相关教材实例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措施进行相关的探讨,希望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能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措施度比较高的数学知识,而多多鼓励分层情况比较弱后的学生多向分层靠前的学生靠近。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整理时,要以教学大纲为总依据,以数学课本为主体,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教学的着力点,在“中等生学会、后进生基本学会”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比如说,在进行人教版教材“一元二次方程”的讲解时,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自学的指导时就可以按照以下过程来分层进行:首先,让学生自学理解课本当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定义的学习,来学会对教师给出的数据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根进行求解;教师再举例某一个具体的一元一次方程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的特性,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其他方程的不同;由一元一次方程具有一个根的特性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方程的应用。通过这样由浅至深的作业训练过程,学生可以在完成每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习的成就感。另外,教师在进行作业完成目标时,也可以要求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弱后的学生完成第一、二题的目标,而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同时也要完成第三道题,这样不但能促使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

教学评价作为现代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保证数学教学效果的实现。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以及表现进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应该要突破考试分数与评语的局限,而是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及微笑等支持、理解和赞扬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具体来说,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既要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表扬,但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还需要提升的空间。而对于学习成绩相对弱后的学生,教师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要积极鼓励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更加努力地获取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初中数学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整体教学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相关教学人员应该要做好对学生进行分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对作业训练进行分层、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等几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数学教学的发展。

作者:张贺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初级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析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注重教师,而非学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知识的总结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唯一的依靠,而学生则是被动者和接受者,往往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围绕教师的教学展开学习,当学生离开教师后,学生往往不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过于“沉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缺乏对学习知识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从不主动回答问题,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提问,也不会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造成课堂学习气氛不够浓郁,学生过于沉默的现象,学生缺少积极学习的动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固定式教育,学生缺乏创造性和思维逻辑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数学就是多做题,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记住题型,提高做题效率,却导致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只会生搬硬套,借助原有的答案做题,不懂得创新,墨守陈规,造成思维逻辑的固定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身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会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会积极地要求学习和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展现出数学的魅力所在,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初中数学的思维逻辑性较强,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如图形中的对称美等,教师要揭示数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不同,导致学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思维逻辑性强,善于学习和理解初中数学知识,能够自主学习,而有的学生则遇到困难,难以理解和学习教师讲解的有关数学知识,只是照搬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这会使学生缺少思维逻辑,较多依赖教师,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使教学能够真正的因材施教,既不会让某些学生感到数学的困难,也不会限制个别学生的发展.这对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益的,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能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做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前提出一些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对数学的预习.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能够分析问题,并通过预习解决问题,就会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进而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学生的预习中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数学知识前,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阅读数学教材,进而在课堂学习中充分理解教师所教知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制定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还要在学生预习的范围内进行一次预习的小测试,让学生对于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促进学生自身对数学预习的方法的改进,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预习的交流,相互检查,互相帮助,促进学生之间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创新.利用预习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之,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严玮 单位:江苏滨海县界牌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数学探究性问题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一定要有探究学习的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才能激发学生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才能诱发学生去发现创造.从师生双边活动的角度来说,围绕数学问题探究学习,一般分两个层次.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和适合学生.二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数学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行为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情况下,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可直接转化为重要的行为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可成为学生刻苦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越浓厚,学习就越刻苦,越敢于探究.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我提出如下问题:(用多媒体呈现:宇宙空间里滚动着一个蓝色的地球、一个火热的太阳、一个明媚的月亮,由此三点再构成一个三角形)请同学们用三个圆与一个三角形尽可能多地设计出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同时在自己的作品边上加上适当的解说词.学生分成几组,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这样的情境及实际操作,加上学生的巧妙构思,耳目一新的解说词后,定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2.创设悬念,猜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置悬念,可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猜想、趣味的引入,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所学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我让学生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说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第三个内角的度数由老师猜.学生惊讶地发现,他们所画三角形第三个内角的度数都被老师猜中了.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真神.”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就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时刻,使学生在兴奋、热烈的状态下投入到新知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3.创设疑问问题,启发学生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开启创新思维,发现真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适当创设一些疑问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应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人人动手,个个画图研究,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出不可能的结论.通过共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4.创设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多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更容易揭示事物的本质,环环相扣,层层抽丝剥茧,使事物的本来面目完全暴露在探究过程中,便于学生对真知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视图”时,我请每个学生自带一种生活中的长方体,设计如下的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长方体的主视图反映长方体的什么尺寸?(2)长方体的俯视图反映长方体的什么尺寸?(3)长方体的左视图反映长方体的什么尺寸?(4)长方体的三个视图之间有什么关系?(5)长方体的三个视图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通过这5个问题的连续探究,不但掌握了三视图的画法,而且对三视图形成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启迪了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总之,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手段.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耐心,要有一个包容心,更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只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各种学习理念、方法间的关系,科学地进行整合,使它们之间相互兼容,相得益彰,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刘玉英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苍梧校区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探析

一、注重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学生独立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制造发现问题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虚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地去发掘情境中所包含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教学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不妨转换一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教师则成为课堂的配角.鼓励学生在课堂讲解,而教师则在下边听讲,当学生讲解出现瑕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完毕时给予指正,这样的指正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牢记这个错误,避免以后再犯.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表现,需要课下独立预习那些新的数学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主动与同学讨论.当学生讨论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和学生认真地去解决问题,即使是学生的计算或者方法出现问题,也不要盲目地给予批评.经过讨论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思维方式等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学生快乐地学习与进步.

三、培养构造数学模型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

数学模型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实物的数学化的产物.它将现实与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人说,数学服务现实,但现实也在无时无刻地对数学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例如,数学问题中的抛物线问题,实际上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拱桥原型,数学抛物线的知识对桥梁的建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对学生数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核心.就像通向目的地的捷径,它可以让我们减少以不必要的付出.在一些数学问题中,找不到正确的方法,要想解出来正确的答案,就比较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的例题,让他们明白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独立地寻找简单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思考在前,下笔在后”的做题习惯,虽然有时会浪费一些时间,但是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许,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不适应,会感觉没有什么真正的作用,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渐渐就会减少思考的时间,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对于数学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把那些自己做错的数学问题总结在一起,并且进行定期的回顾,防止再次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错误.有些学生,只是做到了认真地记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步骤“回顾”,因为如果没有进行回顾,错题本就相当于仅仅利用了10%,同样的、类似的错误有可能再次出现.如果能够正确地使用数学错题本,那么对于数学的学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五、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师生隔阂

学生都喜欢那种朋友般的老师,那样他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地向老师提问,当有困难时,也会第一时间想起那亲人般的老师.所以,在课下,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一些交流,问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或者聊聊一些无关学习的东西,但一定不要因为数学学习成绩差,而忽略某个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更需要你的帮助、你的关心.要让学生知道,你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你也是一个可以谈谈心的好朋友.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融洽时,对于教师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六、总结

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季卫东 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实施探究

一、实施数学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该教学模式对于优等生有着保护的作用,对于中等生有着促进的作用,对于学困生有着补充的作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正面的教学体验.最重要的是,分层教学的那种兼顾全体、分层优化、强调全体参与的精神,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聆听者,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活跃、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1.根据成绩和能力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

根据学生的数学成绩、独立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要注意这种分层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要定时对分层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平时测试的情况来调整.划分的标准可以为:将具有较强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划分到A类学生中;将有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欠缺的学生划分到B类学生中;将那些数学基础较差、能力薄弱的学生划分到C类学生中.

2.根据分层制定有层次的教学内容,把握好重难点的讲解

课堂内容以课标规定为中心,教学中以课本为主,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技能上.教学内容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以中等生学会、学困生基本学会为目标.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在预习指导阶段,可以参考以下学习流程:(1)要求学生独立地学习课本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2)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知识点的预习,能够验证数据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3)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分层教学模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的目的.

3.课堂按照问题难度梯度进行提问,有效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分为一定难度性、中等型、简单型等.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抽答的方法,给中等生、学困生回答的机会,当他们回答的问题有错误时,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当他们回答的问题正确时,要给予他们适度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按照难度梯度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宽阔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正确回答问题后的自豪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得到鼓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将课堂练习分难度梯度提问,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在课堂练习中,可以尝试让学生独立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习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在掌握好基础知识后,要及时鼓励学生提高练习习题的难度,向更高的水平进发.

5.课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

根据分层状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课后作业.检查作业时,要注意学生写的课后作业是否符合该学生的水平状况,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正.

三、总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作者:徐京津 单位:江苏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探究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听课状态不积极,对知识的理解较吃力,缺乏最基本的数学思想观念,对新知识常常不能正确迁移。没有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对符号化及其运算方法不理解,导致思维偏差,课堂不积极思考,学习成绩就越来越差。例如:在学习用“设未知量为x”建立方程的方法解数学应用题时,一部分学生对“未知量x”的含义了解肤浅,在学习比较系统的代数内容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计算能力差,代数式也列不正确。教师讲一题会一题,稍微改变形式就不会了。思维缺少迁移,看问题是局部、静止、割裂的,不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数学事例联系起来,不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再现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性质。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

2.做题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当。

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存在畏惧心理。课堂上沉默寡言,不敢与其他同学讨论,担心出错后遭到同学的讥笑,更害怕老师提问,不敢举手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叫到时,心惊胆战,面红耳赤,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浑身发抖。对数学作业无从下手,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对概念、法则和公式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对数学产生了厌学情绪,个别同学变得特别暴躁、孤僻,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已知x=(-b±姨b2-4ac)(2a),解方程6x2-13x-5=0时,运用求根公式进行解答,把a=6,b=-13,c=-5代入求根公式,部分学生算得:x=(-13±姨(-13)2-4×6×(-5))(2×6)。这明显是错误的解答。粗心大意、缺乏技巧是学困生的习惯性错误和学习数学的绊脚石,有碍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困生往往还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与巩固数学知识,使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二)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教育管理缺失。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子女。有些学困生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过于迫切,片面追求数学成绩,认为数学是其他理科学习的基础,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打骂一顿,或金钱奖励,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还有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疏于管教,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班主任。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了数学学习上的后退。

2.学校教育失误,教学方法落后。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师生离心离德,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恶化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喜欢好学生,往往忽视学困生的转化,造成学困生心理的不平衡。教师在讲题时,经常提问优等生,很少顾及学困生,甚至指责学困生。这样,学困生被置于遗忘的角落,增加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初中数学本身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加之教师“填鸭式”的讲解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数学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关爱学困生,与他们和谐沟通,不歧视,不讽刺,必要时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老师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从而激发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把落下的课程尽快补上来。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数学教师可以与他们谈心,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克服困难,尊重信任学困生,建立起融洽互爱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结合理想教育,介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逆境成才的故事,让学困生重塑自我,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2.夯实基础知识,鼓励课前预习。

学困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师要耐心地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学习新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自学。对不懂的知识在预习时作上记号,上课时认真听,多提问。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决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学困生,让他们自己动脑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随时纠正分析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和谐氛围,改革课堂教法

1.创设探究情境,放飞思维梦想。

学困生思维能力较差,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在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自制教具,创设探究情境,给学困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放飞思维的梦想,使其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做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把三个角都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学困生也很感兴趣,自己通过努力,掌握了数学规律,学习兴趣变得浓厚。教师优先提问学困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

2.建立学习小组,张扬学生个性。

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困生将多种感知进行配合,激发形象思维,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学困生的要求不能过高,应实施递增、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手段。教师要组建第二课堂数学活动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困生,鼓励学困生积极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设法给学困生多一些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对每一个思维环节都要进行体会、评价和消化,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里利用小棒探讨,组三角形,从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三、总结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对症下药,采取激励的教育方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不断提高数学成绩。

作者:陈真珠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生活紧密相连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经历再现

硬性的灌输,强制的要求,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愿望。良好的教学环境,必然有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象,也处处存在的教学的内容,关键就是我们能否结合我们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捕捉,例举大家熟悉的例子,旁征博引,为数学教学服务。有些生活现象,大家耳熟能详,一经教师举例,课堂上一片共鸣。纵然是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但是长期的生活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类似的经历,所以创设情景也非难事,可选择众所周知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通过学生的回忆,让曾经的经历再现,让同学们模拟体验,利用现在所学的知识增加感受,让他们以前所感觉到的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亲切,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他们感觉到知识简单易懂。

二、引入生活实际改变厌学情绪

只有生活和知识有效地接轨,知识才有生命力,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传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而然地引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应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达到学为所用,这样更能够贴近生活,让知识生活化,符合青少年的学习心理。

1.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们进入初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举生活当中那些生动有趣的例子,让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在数学课堂上成功地再现,让学生然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干瘪的符号,而是富有情趣的知识,它是接近生活的,是我们的生活有指导和帮助的,学习了数学,能够对生活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所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王国维《人间词话》将人生分为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国学大师总结自己人生三境界,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我们学习数学也一样有好几个层次,要首先告诉学生领悟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牢牢地掌握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对数学发生兴趣,不再谈数色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熟练的运用数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的技巧,从我要学变成我会学;第三个层次,培养终生学习数学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数学思想,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能够用成熟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利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四个层次,也就是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自我学习,可以温故知新,形成一定的技能,在学习数学方面具备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3.利用生活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厌学,就不要再强制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法则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教师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去多做一些实践,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问题,每当学习有了进步,要鼓励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生活和知识带来的乐趣。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高探究能力

无数的数学问题只有在生活中才更能体现它的价值,可以说,没有生活,数学这个宝藏永远难以被充分的开发利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在设计《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这一节课时,要求学生自由选择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之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探讨,看看有没有方法对测量方案升级和优化,并且在最后选择出最好的方案在课堂上推广,大家在一起研究他的思路,由设计者分享他一开始的构想以及设计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以下目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由于数学的实用特点,因此,每个人都需要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学要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了数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每个人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数学教育首先要注意到,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都要牢固地打好数学基础,注重自身的特长发展,讲究更好的解题方法,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数学的认知能力也不同,在掌握数学能力方面、在创新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因势利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帮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要适当地给予特殊的点拨,满足他们在数学方面更深层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让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展示独有的数学才能。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有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让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他们、带动他们一起学习度过难关。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多照顾一些差生,避免他们消极怠解。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精神方面的鼓励,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水平。

四、总结

总之,初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个性,在课堂上注入生活内容要顺其自然,引导学生学有所用,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数学课堂生机勃勃,沐浴着生活的阳光,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赵学静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姜各庄镇姜各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