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材中,很多数学知识点都与人类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周围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数学理论去解释,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忽略这一点,只负责数学理论和运算技巧的灌输,导致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厌倦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内容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越接近,他们接受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这部分内容时,上课开始后,我就对学生说:“每逢节假日你们在逛街时都遇见过各商店纷纷降价销售商品的情景吧,那么他们降价的目的是什么?降了价他们还赚钱吗?如果一家商店给出两种打折方式,哪一种划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打折销售的问题,它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这样,我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到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学生学习数学的归宿点,是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让学生掌握表面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运算技巧,而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到生活中去感受、去应用、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我们向学生教授各种数学理论知识点后,应当适当开展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去验证、去应用,使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并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比如,在学习了九年级上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节内容之后,我就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他们走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测量旗杆的高度;在学习了“黄金分割”这节内容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中黄金分割的图形,让学生去亲自感受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学习了九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之后,我组织学生去测量学校内一棵高不可攀的树的高度,并要求他们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知识去设计测量方案。这样,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直接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生活化的数学课后作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当前的课后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基本上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记忆的基础练习,学生做作业没有一点新鲜感,总是提不起做的兴趣。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生活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这节内容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后作业:结合教材中优美的剪纸图案,自己设计一款剪纸,而且要有一定的意义,课堂上,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向大家进行展示,并阐述剪纸的含义。通过布置这项作业,既使学生感受到了轴对称的美与和谐,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使学生对中国剪纸艺术产生了热爱之情,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变得喜欢学数学、热爱学数学,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用武之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作者:白丽芳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第四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小组讨论模式研究
一、注重讨论中的引导
由于初中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不健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而让他们独立的参与到分小组讨论模式中,教学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有的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讲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或者是说笑打闹,或者交流讨论的层次浅,程度低,或者干脆是浪费时间,应付老师,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统一得到一个答案,就是把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忽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学生的交流讨论放任不管,毕竟学生年纪尚小,没有成年教师的引导,他们难以达到好的讨论效果.一般来说,一个班的学生大致会分为6到8个小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听取他们讨论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如果偏离了教学主题,我们要及时的予以纠正.当然,只要学生围绕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我们尽可能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充分沟通,广泛交流.
二、合理分配讨论时间
一般来说,我们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讨论我们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的情境.这个时间怎么控制呢?我认为要因问题而宜,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我们适当的多分配点时间,难度小的问题,学生讨论不需要太久,就少划分一点时间.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来说,三到五分钟是最好的,时间长了,他们也讨论不出来什么有价值的结果,毕竟初中生的思维敏捷,也较为直观.但是,也不能刚设置问题没多久就让学生讨论停下来,或者是学生正在讨论之中,突然打断学生的讨论进程,这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分小组讨论的效果.有些问题较为简单,没有什么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也没有多种解题办法,这种问题我们尽量不让学生讨论,不能为了分组讨论而分组讨论.所以,在设置问题情境之前,我们要尽可能把那些容易混淆、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或者例题给学生讨论,比如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别定理,或者是有多种解法的证明题目,我们以一定的表现形式来给学生讨论,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这些定理的认识深度和掌握程度,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能力,还能促进学生间对定理的看法交流.
三、注重讨论结果的运用
分小组讨论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往往直观的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分小组讨论结果的运用.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仅仅凭个人喜好,照顾那些成绩较好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多会选择这些学生来进行交流,而忽视了其他的讨论小组.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错觉,还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做法.因为每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时间限制了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讨论小组的讨论结果通通在课堂上评价一遍.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建议教师在认真观察学生讨论的过程中,选择一到两个讨论激烈的小组,交流他们讨论的结果,给其他小组提供一个示范和参考.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少的初中数学教师为了在课堂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分小组讨论的结果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讨论的过程管控不严,甚至是直接忽略,匆匆亮出自己的底牌,给出自己的观点,强行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统一起来,这种教学方法是违背了分小组讨论初衷的,也是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我建议在分小组讨论结束后,收集所有的讨论结果,然后在黑板上演示给全班人观摩,让学生自己做评委,自己去发现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只需在一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一目了然的找到哪一种讨论结果是最佳、最合理的.
四、总结
分小组讨论学习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一种较为古老的模式,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对讨论过程的引导,合理划分讨论时间,注重对讨论结果的运用,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效能,从而提高整个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史峥遒 单位:溧阳市燕山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化归思想应用
1引言
一直以来,数学都是一门庞大而深厚的学科,数学中也蕴含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对于同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的解题方法,十分灵活。近年来,随着苏教版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化归思想正在一步一步走上这个广阔的舞台,并逐步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化归思想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运用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为零,化复杂为简单,也正是由于这些优点使得化归思想变得越来越受初中数学教学的欢迎,可以说它是一盏为学生们指明道路的探路灯。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本文就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给予相关人士以参考、借鉴。
2化归思想的概述
2.1化归思想概念:
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思想,它主要的作用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转化,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将数学中的困难、隐蔽转化成为简单、直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一般问题特殊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将综合问题分解化。该思想的核心是将数学题目进行变形,将其化归成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一般而言,化归的方法有许多,例如消元法、坐标法、构造法、图形变换法、换元法以及分解组合法等等。通常运用化归思想的步骤包括以下三步:一是化归对象必须明确,即要明白对什么进行化归;二是化归目的的明确,即要明白最终要化归到哪里去;三是化归途径的寻求与确定,即必须知道如何进行化归。其中的关键则是将解决方法和程序以及确定的问题进行规范化。
2.2化归思想意义:
化归思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思想,在许多教学中都有该思想的应用。它的存在能够辅助解决许多问题,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典型的,例如在初中代数中的方程求解问题中,这种化归思想应用十分频繁。在进行方程组的求解时,这种思想能够将一些较复杂的方程组转化成相对简单的方程组,直至最终将其转化成为一种一元一次方程或者一元二次方程。运用该思想将方程组化简的方法通常被称为复杂的方程简单化,多元方程组一元化,高次方程低次化以及分式方程整次化。运用化归思想解方程时,主要就是运用降次和消元的方法。虽然我们遇到的方程与方程组在解法上千差万别,但是其原理都是一样的,学生在进行方程及方程组求解时应当充分运用好化归思想这一解题的金钥匙。化归思想不仅仅能够运用在函数当中,它同样可以运用于平面几何当中,可以辅助解决许多平面几何问题。例如,我们在研究诸如多边形以及四边形等图形时,可以分割图形来将多边形和四边形的知识转化成为用三角形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针对斜角三角形时,通过对该三角形做高的形式将其转化为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从而简化解题;此外,在面对一些梯形问题时,同样可以运用化归思想,通过做腰的平行线或者是通过做两条高,将梯形转化成为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三角形来解决,问题就被简化了。除此以外,圆的相关问题也可以运用化归思想来解决,具体的可以通过做出弦心距或者是连接半径将其转化成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来求解出圆的半径、弦长以及弦心距等参数。许多在数学中的看似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化归思想将其转化成为一些简单的知识来得到解决,这样使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旧知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复习,有效的提升了学习效率。
3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要重视化归思想: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重视化归思想,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这种思想。就实质而言,化归思想是一种运用发展、变化、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通过问题的变形来简化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数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为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多运用该方法,当然,在解决许多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多次的化归才能够将问题解决。此外,还必须认识到,一个正确的化归方法通常是从多次实践中出来的。
3.2培养学生的化归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应用,这同时也是将化归意识有效运用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内部的种种联系理解的更加清晰和透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只有这样在面对运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时,能够确定其方向,能够找到正确的化归方法。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化归意识,同时也使问题变得更易解决,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3.3巧妙地运用化归的方法:
该思想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力求其与学生认识问题的过程相同步。值得指出的是,只有一个知识成为自己思维的一种结果时才能够算是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更应当配合教师,进行主动、积极而高效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习效率变得更高。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依据新课标要求,明确指出必须将化归思想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知识来教学。这一方面是思维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是能力的发展过程。作为广大的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渗透,能够将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做到知识与化归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化归思想提升广大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作者:王?程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滨江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有效策略思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虽然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内容的有限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逐步强调素质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但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为了更加方便备课,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生搬硬套交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而且十分片面.其次,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和单一.目前初中数学的课堂上很多时候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机械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机,不能充分挖掘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不相符合,在重视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的跨度比较大,初中内容涉及的更加广泛难度也更大,尤其是立体几何、函数转换等,因此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加,学习兴趣也大大下降.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
针对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灵活设计提问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课程相关联的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或者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华师版初二数学教材中关于“数据收集”一课的内容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知道如何用数据来说话并且养成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如,可以将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表决现场的一些新闻报道和图片拿出来作为教学情境,并且可以同时提问学生国际奥委会是根据哪些内容决定由中国北京来承办奥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立刻联想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知道用相关的数据来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数学的内容比较灵活多变,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问题的根本.正如俗语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说教师所能为学生讲解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一数学教材中关于有理数单元的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练习题:32-12=8×1,52-32=8×2,72-52=8×3,92-72=8×4……通过观察以上这些等式的规律,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并且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同时还要计算20012-19992的值.针对这样的题目,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了类似习题做法之后,要正确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认真去找规律来解决.当学生正确得出答案以后,还可以问哪位学生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可以跟大家一同分享,甚至还鼓励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自己去编写一些题目.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运用能力,必须在课堂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让大家都动起来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数学成绩较差或者是性格相对而言比较内向一点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二数学教材中关于“随机概率”内容的教学,其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即两个正四面体的骰子,每一个骰子的四个面上分别标有1~4个点,如果一次性掷出两个,问着地一面点数和为8的概率是多少,或者问两个骰子着地一面点数和为多少时的概率最大?当遇到类似这样的数学题目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中间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还相互讨论,通过合作交流看哪个组最先解决出这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方法和想法都不一样,这样一来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不但可以增加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进而也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质量.初中数学作为一个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采取积极的教学策略,适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为主动认知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
作者:廖金木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龙门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有关阅读材料教学应用探析
一、阅读材料的分类
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分类可以按照材料的内容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有三大类:信息技术类、实际应用类和数学历史类。
(1)信息技术类。
信息技术类的阅读材料是引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结合数学逻辑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当计算机和数学思维逻辑联合,可以让复杂的知识点不再难以理解,可以更加形象、精确而又客观地呈现出来。例如,浙教版教材中七上的《初识几何画板》,使学生了解到新的数学绘画工具,并且在老师的课堂演示和教学下,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学习图形数据控制,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提升。八上的《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中数》,其中十分烦琐复杂的数学计算过程通过计算机的功能变得特别简单,并且能够得到十分精准的答案,学生在利用计算机求解的过程中会获得特殊的成就感。九上《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象》,利用计算机的功能在绘画板上画出二元一次函数图象,还可以绘制动态二次函数图象,通过系数的变化来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对函数有更为充分、更为形象的认知。
(2)实际应用类。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中都有着广泛运用,因而数学常常被称为思维艺术。生活化的数学阅读材料具有十足的趣味性,因而实际应用类的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七下《拼图游戏》的材料通过数学拼图的展开,以移动线段或者拼接图形来实现图形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图形的拼接方法的思考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图形图案的思维能力,对数学图形构造有更加形象、具体的认知。
(3)数学历史类。
数学的庞大知识体系并不局限于理论本身,还存在于数学不断地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当中,这一类型的阅读材料大部分都是关于数学理论的起源或是发展过程,或是有名的数学家的故事等。数学历史类的阅读材料特点是内容并不多,十分简洁,但却引人思考,这些材料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数学历史、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内涵。
二、阅读材料的应用
(1)课内引导阅读。
在课堂时间充足的前提下,教师结合材料的内容和涉及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阅读,可以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见解,由老师进行归纳和汇总。如七下阅读材料《机会均等》,针对阅读材料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学习了“事件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本材料的阅读,材料内容以游戏为载体,以“事件可能性大小”为基础知识点,通过游戏和数学理论的结合,激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不断探索的求知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问题分析的意识得到了提高,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发散数学思维。
(2)课外自主阅读。
教师可以在课外采取布置作业的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材料,并交流阅读体会。这里可以遵循一定的流程,首先确定主题布置任务,随后搜索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指导学生撰写阅读体会,最后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例如,在学习了有关轴对称的数学知识后,对于七下中的“探索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老师可以自主设计一些阅读问题。例如,举例说明你身边的一些轴对称现象、轴对称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你对身边的轴对称利用方面有一些怎样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和安排,随后组织学生们进行探讨和交流。
(3)进行课堂渗透。
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采取将材料阅读内容和新学习的数学理论相结合,将其纳入到数学理论的体系中。适合于课堂教学渗透的阅读材料主要是短小精悍、与新知联系密切的内容,渗透的时机可灵活机动。七下《拼图游戏》、八下《费马和他的猜想》等阅读材料都可在新知识学习结束时作为新知的补充拓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拓展视野和思维的方法。
三、总结
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阅读材料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材料中的内涵知识,体会其中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归纳、推理和书面表达方面的能力。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阅读材料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甘永红 单位:浙江省杭州育才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差别性教学研究
一、以教学内容的差别性,来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初中数学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但是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有一定的规定,在这些基础内容的有效掌握后,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成绩往往能够达到不错的水平,也满足了升学的基本要求。而有些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比较好,数学学习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必要的拓展,进而为获得高分而进行再一次的拼搏。在这种前提下,班级学生由于其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目标存在差异,所以,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反而会对学生成绩的提升带来阻碍。因此,初中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的进行探究,以为学生设置合理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自身最为理想的成绩。例如在初中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基本的课程中有效的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题方式、以及在应用题中的求解方法,这些基础的知识可以保障全班学生掌握课程要求下的主要内容,进而保障数学成绩的稳定性。而对于数学学习能力比较高,兴趣比较浓的学生,教师在基础课程讲解完成后还可以专门的组织学生进行生活知识与数学课程的联系探究,进而指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小模型,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帮助部分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强化其在应用题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水平,进而为其解决综合性的难题获得突破性的分数提供保障。
二、以教学方法的差别性,带给学生契合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探究式或者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而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吸收程度。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已经体现出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而对不同组的学生采用不一样的方法来讲授数学知识,以为学生最大力度的吸收数学知识提供保障。例如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好,数学钻研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而以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自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对于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以课程讲授加习题训练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初中阶段的学生都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记忆,为数学成绩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以考核内容的差别性,给予学生最为有效的数学巩固方式
考核内容的差别性并不是指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要求差别对待,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以及应用程度都非常的重要,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考核,进而帮助学生在多次的考核中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在升学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而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繁多,教学周期长,因此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不同的知识点会有不同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的学生差异,在测验的过程中,以70%的相同基础性内容来对学生数学课程基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而同时,教师要做好班级学生情况的总结,进而将问题相同的学生分成一组,以剩余30%的个性化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测试,最终,在个性化的测验中,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为准确的考核,学生日后学习的重点以及强化复习的方向都得到了明确,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步发展获得了有效的指导。
四、结束语
初中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数学内容的繁杂性,决定了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差别性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的差别性,来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初中数学课程;以教学方法的差别性,带给学生契合自身的数学学习方法;或者以考核内容的差别性,给予学生最为有效的数学巩固方式。进而在有效的差别化教学措施下,带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同步的进步。
作者:柳军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三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分层导学法运用
一、分层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为了优化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索发现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分层导学法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老师传授知识学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但是经过分层导学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老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分层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目标的分层性
每堂课都会有自身的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老师会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将为学生做出引导,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且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层次。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平移时,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老师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习题例,如,直角三角形向右平移5公分,图形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升一些难度,比如,平行四边形ABCD向右平移4公分并以点A为中心逆时针旋转90°,图形是否发生改变。
2.问题的分层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问题讨论小组也是分层导学法在教学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的目标教给学生之后,可以针对本章节的内容提出一些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这样的话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分层导学法,不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华琴 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工读校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探析
1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外部刺激,也就是活信息技术从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三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刺激,与传统的仅仅听教师讲解相对比,教学质量更加明显。另外,信息技术还因为存在交互性、形象性以及丰富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感官刺激,其中人机交互是信息技术最为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图文并茂及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还能够马上反馈,该交互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令学生形成学习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比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题组训练是最重要的内容,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由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做练习,教师再进行讲评。但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后,情境却不再相同,教师通过Authorware制作一个训练课件,学生计算后点击正确的答案,如果答案正确,窗口变化马上出现“哇,恭喜你,你做正确了”等激励性话语,但是如果答案错误,则会显示“别气馁,虽然错误,但你可以重新再做一次”的鼓励话语,直到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若学生一直错误,计算机便会出示正确的解题方法,由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初中其他各科的基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而初中数学的特点主要以严密性以及抽象性为主,同时该特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内容。而想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则需要以很多感性认识为基础。所以,教师在讲解部分概念知识时,应该先给学生举例子或者让学生通过亲自的感受来升华到理性认识[3]。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内容中,教学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开展一个以美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应用Power-point2003软件制作一个课件,让学生观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在欣赏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图片的美丽所在,学生通过找出图片的美丽之处,从而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选择一张蜘蛛动物的图片,且详细分解蜘蛛的形象,逐渐帮助学生学会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让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而学生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以及概括这个过程,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3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设计是其不可缺乏的一个内容,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同时还包括了情感态度以及人生观。尽管初中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养,但是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实数》该课时,教师在课前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让各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找出与二次根式、有理数以及无理数等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将各小组所获取的资料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此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适当补充部分与二次根式、有理数以及无理数等相关的趣闻。学生在学次根式、有理数以及无理数内容前,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解像笛卡儿、毕达哥拉斯等数学家的简介,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学生通过该课程会更加佩服数学家,并且还会重新认识数学学科。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开展过程中,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机整合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信息,进而产一个图、声、像相互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并且帮助其充分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让部分过于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
作者:杨洪臣 单位:沧县仵龙堂乡仵龙堂中学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渗透探析
一、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需要,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教师教授数学知识的关键场所是课堂,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且在完全理解素质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及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尊重所有学生的想法,注重因材施教,积极地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且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学会的数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属于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教师需要在认真设计、组织以及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可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地设计、实施教学课程之外,还应当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仅指导学生解决智力性的数学问题,还应当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解决。这是由于学生非智力性因素与教学课程密切联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顽强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上的相关教学知识,探究切合点,实施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一些难题和练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教师为学生讲解我国从古至今的一些数学成就,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三、面向所有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发言,提出的问题也应当针对所有的学生。教师应当注重梯度性地设计问题,也就是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以使所有的学生在每一节教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实现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矩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怎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它的性质是什么?此问题可要求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从而达到复习的效果。(2)长方形又是怎样的图形?长方形就是矩形,那么矩形属于平行四边形吗?此问题要求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3)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矩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可以定义矩形吗?此问题要求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4)相较于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角、边的性质是什么?如此循序渐进地提问学生,可以使学生比较自然地学习和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等,揭示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性,让学生进行更加条理化与系统化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多关注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力争在每一节教学课堂上提问他们,并且注意保持温和的态度,提问的问题要简单,实时地表扬与肯定学生正确的回答,以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针对学习比较理想的学生,教师能够提问他们一部分较为灵活的问题,进而对学生是不是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进行检查。
四、总结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与艰巨。为此,教师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面向所有的学生,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才可以切实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作者:陈复忠 单位: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洛江中学
第十篇:初中数学教学变化分析
一、改变教学观念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充分为学生着想,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到,要注意因势力导。要平等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创造成功。平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各种事例,多用一些新奇的或者大家熟悉但却不清楚原理的事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首先要保证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就是教师的责任,要为学生考虑,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提供各种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一些难度较低、比较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比如:学习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如此以来对学生进行慢慢的训练,让其总结经验,探索出诀窍来,最终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给予一些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去探讨一些复杂的问题,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培养,必须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索得到的答案才是最深刻的,对问题的理解也是最难忘的,同时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与听老师讲有所不同,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其次,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的前提下要保证学生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在刚开始的阶段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当然这样做必然会影响我们教学的进度,刚开始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有时候学习内容难点,一节课的知识需要两节课来学习,这时候我们教师不能着急,要转变教育模式,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我探索,自我研究,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二、改变教学内容
(一)枯燥的内容向富有情趣的转变
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所采用的旧课本某些部分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教师又不能脱离教材随意乱讲,因此就会导致一些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方法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比如:我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因为本节课内容很枯燥无味,因此我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并同时向学生们介绍了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一书中对“勾股定理”的证明,也介绍了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清代数学家梅文鼎和华蘅芳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本来这节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通过利用多媒体不仅使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不是一举两得吗?!再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集合其它科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时,利用“弹簧挂物体”的问题创设情境,因为物理是学生们刚刚接触到的一门学科,充满了好奇,他们没想到物理题目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因此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错!像这样诸如此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变的富有情趣,也使每个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妨大家可以试一试!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时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也会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
三、改变教学方法
(一)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授课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制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合作,共同思考、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亲自来验证,最后老师给予评价或者帮助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可以使学生通过汇集多人智慧,共同探讨得出结果,同学间互相交流想法有助于提升学习氛围,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不枯燥。要时刻记着,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辅导,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追求。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如今采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到,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第一,学生对于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较为感兴趣,有欲望去听课,兴趣才是最重要的;第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许多抽象难懂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具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借住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PT,PPT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或者视频并且能够按照不同的要求随意制作。
四、总结
新课改的实施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初中数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作者:张磊 单位:生态科技新城泰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