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探究(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课堂探究(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7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一、初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氛围欠佳,学生兴趣不浓

当学习氛围不佳时,学生往往对内容提不起兴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图片,或者是Flash动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入所蕴含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理解。

(二)教学单调性,学生学习效率低

演示法的形式有时可以是静态的图像等,有时可以是动态的媒体文件等。对于教师来说,其可以不用只对教学内容制作枯燥的教案,再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将这种方法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形象化处理,还能接受到动态的演示,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

演示教学也有一定的不利之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授课,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或者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用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没有适当的演示教学,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增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发挥演示教学和教师引导的双重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解决策略分析

(一)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引导提问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他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适合的不同方法,从而积累对所学知识的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并不是一些琐碎的问题的集合,而是将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序地排列组合,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而巧妙地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生为主导,引入教学思想

要以学生为主导,就需要教师帮助和培养学生研读教材的基本技能,就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更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将这些思想引入课堂,学生把握了这些思想,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初中生不应该只重视对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拓展到其他方面,从初中阶段就重视引入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例如,以方程思想为例,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设问,适当设定未知数,结合定义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方程思想对解决与等量有关的数学问题十分有效。

(三)采用自然引导法,改革课堂结构

对于数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实际结合性,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更能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中,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地引入数学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结合知识学生就能自然进入到数学学习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四)探索性引导,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必然重要,但也应切实抓好课外教学,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不单单是课堂,而是课内外大课堂。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性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一般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密切联系,当一节数学课将要结束时,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但不作答复,当做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学习下一节的兴趣,为上好下一节课创造条件。例如,在讲“轴对称的性质”的时候,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授课教师可将知识拓展到课外,问学生一些有关的问题,比如:“对于本课的讲解大家有什么疑问?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陷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对于学生的回答留下悬念,期待下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准备好自己的实例并讲解出它所具备的性质。

三、结语

对教师来说,重要的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结合实际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肖张燕 单位: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课堂研究

一、运用小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积极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充分了解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之后,科学的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身的任务,并且要同组内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才能够将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能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通过与组内成员的交流和自己的努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其次,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自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为小组活动奉献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二、变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客体,只负责认真听讲和努力记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锻炼,更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加强同学生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客体,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引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程目标告诉学生,引导学生有步骤的进行自主的思考,逐渐完成教学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当学生们通过思考,却无法解决困难的时候,教师适时的对其进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勾股定理》这一课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教授给学生,然而这样做并不能够使学生对该定理充分的进行掌握,此时,教师就可以出一道相关的数学题,如已知AD是△ACB的高,且AD的平方等于BD乘以DC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解决这道题,学生们的思维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思考和探讨,有些小组能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来,而对于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小组,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从而将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具有抽象和深奥难懂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课堂的恐惧,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应积极引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软件,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立体化、生动化的方法展示出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还能够以音频、图像等功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开始思考问题,开动脑筋,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促进学生更好的运用数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论: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的能力,同时还要对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为课堂主体,以及采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作者:刘冰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浅谈

一、指导好学生课前预习准备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程的重要基础,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程的程度,现实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不重视,大多都是上节课尾形式性的留几个下节思考,这使得课前预习形同虚设。。好的课堂前预习习惯是良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要让学生自主的做好课堂前的课程预习,现实汇总很多学生对课前预习不重视,认为没有必要,很多教师都对课前预习的强调和重视不够,更别提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了。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逐步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的好处再课堂中多加强调,事实证明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新课内容。尤其当预习内容是关于教学概念、公式、定理时,课前预习的效果尤为明显。

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是让学生有意识的、自主的去学习数学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是一种处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在这一目的的促进下,才能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所学的知识,将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掌握新知识的渴望,只有当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才会自主性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相对于比较枯燥的数学课程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中多穿插下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如课堂小游戏,课后知识运用等,让学生可以从教学过程中感觉到乐趣,从而自主自动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三、把课堂归还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思维模式的转变,多组织学生一起开展教学上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讨。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在和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课堂互动教学,让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如现在比较普遍适用的游戏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懂的认可感和存在感。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同时,老师绝不能忘记自己的任务,要在课堂中采用更多的形式和方法,将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融入到这些教学方法中去,让教学内容充分甚至超额的去完成。在讲解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多注重从中加以指导学生,多些提示,少些枯燥讲授,多些认可,少些否定,充当好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最终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教学手段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具有声形功能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可以利用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对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供更多的帮助,可以让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板书时间,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影像,视频等,让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可以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教学任务变得形象生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等教学工具,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掌握所学知识,更可以声,型结合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公式,定义等,融入到这些教学工具中去,如可以用幻灯方式将死板的公式趣味化,可以将投影中加入现实中的实际例子,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和学生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应用,对知识的掌握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每说出一个课堂教授点,投影就同步显现在屏幕上,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对于没有答对或者表述不准确的知识点,可以用别色,或者重点重复出现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内容做重点记忆,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总结

总之,在新课改的时代,我们说一节课时间不长,但这段时间却最为关键和重要,只要认真抓好和发挥好,才能真正使学生一课一得,受启而发,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惨叫到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侧面使学生的智慧潜能也可以得到提高,对数学课堂效率的提升效果做更好的诠释。

作者:陈启萍 单位: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一中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体验性学习浅议

1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理性概括。体验性学习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在以生活的背景中感受、体会数学的真实存在,并在运用中掌握习得。因此,课堂上就需要教师搭建平台,营造情境,让满含数学知识的生活之水渗进课堂,成为数学知识教学的载体。

1.1引导学生课前加强生活关注。

现行教育体制,学生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家庭、学校和上学路途,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导致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和关注,很少能体会到“数学即生活”的实用感受,因而也就无法将数学与生活真正关联起来。而开展体验性学习就需要教师引生活入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为了提供更真实的生活平台,我们可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重点加强相关知识的生活关注,或参观或收集或感受,在感性认识中获得切身体验,为新知识学习奠定经验基础。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在课前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风车等物体,让他们在观察中理解什么是旋转、什么是旋转中心和旋转角。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其概念有了较好的感性认识,上课时,教师稍作引领,学生就掌握了其意义,并能快速举例这些知识在生活的应用,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的实用性。

1.2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

不仅要引导学生课前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更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生活。课堂上,我们可以教学内容与生活整合,让生活成为数学的外衣,装点着数学知识,即实施生活化教学。现行教材,大多知识都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编者是如此编的,教者更要如此实施。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实践中学习是体验性学习的常用方式,但这需要教师以“做中学,学中做”理念作为教学设计支撑,提供机会,营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2.1提供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爱玩是人之天性,初中学生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实践活动,创造愉悦学习氛围,以促进学生更好参与。例如,在教学《随想事件与概率》时,为了店堂生理解“随机事件”,我就创设了一个演讲比赛抽签现场的情境,让学生以抽签方式来决定出场顺序:抽签筒中有5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顺序的序号1、2、3、4、5,让一个学生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时,纸签上可能存有几种情况,引导学生猜测、思考。可以说,这是一个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的很好场景,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2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在“做”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提供操作平台,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在亲身体验中建构新知识。这既是做中学的重要理念,也是“思维与动作”关系研究的很好利用。实践中,其实很多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设计成“做中学”课堂,只要能创造出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快速彰显并起效果。可以说是提高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当然这种“做”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数学活动的“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也可以是合作、探究,还可以是交流讨论。这些都是“做”的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把这些“做”为体验的学习方式贯应用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真正在做中学数学,在体验中感受学习,在反思中获得数学意义的内化和建构。

3.总结

总之,体验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践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感受、体验,并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作者:于智琳 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中心学校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探究

一、精心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达到效能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据明确的提问目的,精心提问。对于课堂组织来讲,以定向性提问为主;对于学习方法来讲,以指导性提问为主;对于知识理解来讲,以启发式提问为主;对于同类型数学知识的比较来讲,以发散性提问为主;对于归纳总结来讲,以聚敛性提问为主。以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的第一节为例,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可以以引导的方式提问:大家记得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有人口普查的人员到各家各户去统计人口吗?由于当时人口普查的工作刚刚结束,很多学生也都知道这件事情,生活性十足的问题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有了这样良好的生活背景,教师就可以再次进行引导性提问:大家知道人口普查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吗?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什么?怎么保证人口普查的结果准确无误?上述富于层次性的提问,可以使得学生按照这样的提问顺序展开思考,当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出对应的问题之后,教师抓住时机,对上述的各个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将课题引入普查和抽样调查范围中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无论出于何种阶段的提问,都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问题提计,以保证课堂节奏顺着课程知识来进行。

二、控制难度,坚持以学生为本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应该按照课程内容合理提置,控制提问难度,避免提出超过学生理解范围的问题,防止学生产生畏学的心理。控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该注意以下内容:其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弄清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提计问题,避免问题过难或者过简单,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严格依照数学知识的基本脉络,在适当的环节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得出现超纲问题,不得出现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否则会给实际的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三,坚持以学生为本,对不同学生可以用不同的问题来提问,以保证其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提高,而不是一刀切地给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以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在学习第一章节的时候,学生刚刚才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部分教师希望可以达到类比的学习效果,就会在这时候提出:大家既然明白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有谁可以试着解析一下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提问,看起来似乎是为了引导学生对于方程式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在此阶段就提出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过大的教学跨度会使得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即使教师对此进行了讲解,学生也很容易出现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进行混淆的现象,反而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三、循循善诱,做到因势而利导

数学课堂提问要灵活多变,循循善诱,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以固化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那是难以起到提问教学的效能的。其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来发问,做到灵活多变,实现对数学教学活动更多的调整和改善;其二,因势利导,就是要求在提问情境下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查明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并且因此改变提问,使得提问富于疏导性;其三,倡导启发式教育,积极使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得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思维创新,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第一章“轴对称图形”和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为例,一般情况下在开始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学习的时候,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特点以及规律,在确定学生对于第一章内容的掌握之后,才会去展开第三章内容的学习,这是为了避免学生将两者混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吗?能不能给举出几种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此时就看到很多学生连忙去翻书,经过抽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不记得第一章的相关内容了。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就应该停止以下的提问,改变教学的进度,花一定的时间跟学生一起去温习原来第一章的内容。具体来讲,教师的教学提问为:画出几种图形,要求学生找到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去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总结和归纳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上述教学过程完成之后,再去展开下面的教学过程。

四、注重评价,提升课堂效果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更多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和改善教学进度和方案,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高度重视提问之后的评价,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比较清晰的思路,此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存在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应该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指出学生回答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帮助其改进,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对于性格内向,不喜欢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去的学生,应该积极鼓励其参与进去,在肯定其回答的同时,采取措施与其沟通,从而使他更多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去。

五、总结

总之,根据学生的回答,积极给予反馈,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奖励或者引导,从而实现课堂效果的提升,才是提问发挥其效能的关键环节。

作者:周永军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古井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效率意识淡薄

虽然新课改实行后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一些发展,但是整体上看效率意识依旧淡薄。有些数学教师主张通过增加数学学习的时间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主张课上学知识,课下大量做习题,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在数学方面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解决,完全没有必要把课堂的学习任务留在课堂之下去完成。虽然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但学习并不是全部,教师没有权利把学生的所以时间都占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

多年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现在好多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只是考试所能用到的一种东西,数学的作用只是在升学考试中为你取得好的成绩。对于实际生活,完全感觉不到学习数学的有什么用处,日常的计算只要简单的四则运算即可。而且现在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们就坚定的认为数学是为升学考试用的,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作用不大。出现这种现象,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完全不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意识

要想真正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着力点要落在提高初中生课堂学习效率上。按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是要建立“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效率不能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确立时间效率的观念,就不会把学生自己的时间占用,可以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而且教师会主动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数学教学课堂学习的时间利用率上,这样把数学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时间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面,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数学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数学的实际运用、数学学科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发展联系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学科观,只有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才能从根基上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一方面,通过教学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便可以与预设的教学目标比较,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教学反馈还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学生如果能够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就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以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增强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意识

初中数学教师如果能对数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从整体上出发,才能充分地把握好数学知识的重点,才能让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轻有重,有效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从而充分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的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良好的联系,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基础要求,就是学生要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承认这离不开习题训练,但是如果按传统方法搞题海战术,一方面,造成了学生过度疲劳;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慢慢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数学课堂上的习题训练一定要作到精讲精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首先,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按照弗赖登塔尔“数学源于现实,也必须寓于现实”的思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其实初中数学课本中的很多教学内容都是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根据的。只要和实际情况联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数学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已经接受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利用这些已有的素材,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观。最后,数学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学科现实。初中数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数学教师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时,一定要认识到这方面情况,使学生充分理解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他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这不光对数学的学习很有好处,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

3.重视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反馈

准确及时的教学反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预定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形成教学过程及时反馈的意识,善于总结反馈回来的相关信息,以达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数学教师不但要点明学生的问题所在,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以后的作业中一定要努力安排与犯过的错误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训练。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率,全面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研究中的热门焦点问题之一。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贯彻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完美体现,因此,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成新课程改革。它能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对初中数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作者:孟繁伟 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探索与思考

一、关注实际,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关注实际,灵活有效提问,以明确学习目标,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注意问题的指向性,明确提问目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灵活提问。比如,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后,在进行课后小结时,教师不应按照常规提问:“同学们,我们今天探讨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范围太广,目标性过大,有的学生思维如脱缰野马,一放不可收拾,有的学生却无从回答。倘若教师规定或限定范围,将问题空间与目标合理缩小,更有助于启迪孩子思维,唤醒学生知识与经验。如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为什么?①0.2x2 y与2x2 y;②4abc与4ac;③2 m2 n与2 mn2;④-125与12;然后提问:同类项的分类需要注意什么事项?这样,问题更有指向性,更能诱导学生快速思考。学生口答后总结三条注意事项:①两个相同: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等;②两个无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顺序无关;③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其次,要注意提问的思维性,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单纯为活跃气氛,或看低学生能力,而提出大量欠缺思维性的问题,学生看似配合答问,但没有得到思维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思维深度,紧扣知识重难点或疑点,并考虑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巧设开放性、适宜的、新颖的、有坡度的问题与情境,驱动学生思考,使其以原有知识与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尊重差异,分层提问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的不同,巧设层次性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需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分层问题时,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问题难度既不可太大,否则部分学生无从入手,惘然无所得,也不可太浅显,否则难以启发学生思维,而应有针对性的、有层次性的提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层层递进,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答问,积极思索起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变换角度,发散提问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要具备的思维品质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灵活与否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拘泥于既定方法与模式,因而无法使问题得到高效解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打破定势思维,变换问题角度,发散提问,从而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增强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如,教师在进行概念、法则、定义、公式、定理教学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的去理解和运用;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方式,训练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适时等待,深度回答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太过关注教学进度,急于得到正确答案或结论,因而学生答问时教师等候时间较少。如提问后,往往是“一问即答”,当某位同学答题受阻或回答没有接近预期答案时,便急着转问他人,转问无果时,老师干脆自圆其说、自问自答。在如此情况下,课堂提问又如何能发挥真正教育意义与作用,怎会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等待也是一种艺术,合理而恰当的等待,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寻,形成意想不到的、令人惊叹的精彩回答,获得自豪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反之,学生基础再好,若欠缺思考时间,也难以快速形成有深度的回答。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等待艺术,留出充足的等待时间,让课堂绽放出灿烂的智慧火花,促进有效提问。

五、总结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它对于调动学生探究动机,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课程特点、学生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围绕教学目标,优化问题设计,从而启迪学生智慧,碰撞学生思维,让学生爱学、乐学,使课堂走向有效、高效。

作者:熊方亮 单位:连云港市殷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