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数学应用论文(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类比推理利于概念定理掌握
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是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正确地对初中数学概念进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更快更好地学会解题思路,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个概念时,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接受能力会比较好,但是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概念,就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感到吃力,对符号的方向判断不准.这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进行总结,然后将里面的“等号”换成“不等号”,进行自由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寻找里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就能牢牢掌握两个不同的概念了.同样,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时,也可借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类比推理.而对于初中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是学生在解题时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条件,牢固掌握可大大缩短学生的解题时间.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性质时,我们引导学生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列成表格进行知识结构类比,进一步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进行类比,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同时也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把握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这样,用旧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和定理,学生运用起来也会更加准确灵活自如.
二、类比推理利于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若是想通过提出新的命题来解决问题,一般会需要根据具有的问题或现有素材出发,并经过一系列的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和总结等,最终形成我们想要的命题并加以确认.例如,在学习梯形的中位线时,可以先让学生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观察两者的相似之处.这时,学生可能会发现,中位线都是连接两条边中点的一条线段,性状和位置也极为相似.这样,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梯形中位线与两底平行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这一概念了.又如,对于“a2+2a-1=0,b2+2b-1=0(a≠b),求ab+2a+2b的值”这类问题,我们就可根据已知的条件和我们所要求的代数式的特点,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采用类比题设的方法构造出一个新的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1=0,然后根据已知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的关系可知,a+b=-2,ab=-1,最终求出ab+2a+2b=-1+2×(a+b)=-1+2×(-2)=-5.类比联想是我们解决初中数学问题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借助于类比推理的思路,从而启发出我们新的解题方法.在解决初中数学问题时采用类比联想,可以达到梳理知识,归纳题型,进而总结解题思路的目的.既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还可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思路.联想型类比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形式性联想,结构性联想,幻想联想,在解题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往往借助类比思维达到找寻思路的目标.所以,类比联想在数学求解中有着很大的应用,也可以更好地归纳知识,总结学习经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等.
三、类比推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类比推理归纳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存在某些相似性质的事物进行对比和归纳的过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类比推理归纳的思路,能够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有序化、系统化,进而顺利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学生们在学习三角形外接圆和内切圆这一课时,常常会将外心和内心相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采取类比推理归纳的思路,将三角形的外心归纳为:外心是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是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的交点.而随着三角形性状的不同,外心的位置也随之变化.在锐角三角形中,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在直角三角形中,外心在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处;在钝角三角形中,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而三角形的内心则可归纳为:内心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内心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内心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内心始终在三角形的内部,这与三角形的形状无关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归纳总结,可更好地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强化记忆.同时,学生从这种学习方式中感受到的是趣味性而不是枯燥乏味,这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不管是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引入,还是数学知识之间的联想和归纳,都离不开类比推理的方法.因此,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这种解题思路,努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广阔性和敏捷性.同时,还可为学生学习其他理化学科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作者:汪凇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孝友中学
第二篇:初中数学多媒体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数学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相对单一的,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容量有限,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通过多种信息刺激,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抽象的内容.比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传统课堂是通过教师作图讲解的方式开展的,教学内容不丰富.但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开展教学,可以不断改变直线的位置,使直线转动,与圆发生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看图形就能直观地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出圆的半径(R),并动态地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直线与圆的关系,了解到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距离的数量关系.在学生直观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相离、相切、相交等概念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出丰富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形象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关知识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进行优化设计,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变得直观生动,通过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片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满真实感和表现力,要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教学《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对称演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中位线定理就有了理解.图形不断的闪烁、旋转,抽象的理论立即形象起来,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再比如,在教学“边角边公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课件,设计一个翻动图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加对数学的认识.
三、利用多媒体化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展示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他们接触到的知识较少,接触到的事物也很少,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必须要能够把抽象知识化为形象展示,利用多媒体把整个抽象的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进行顺时针旋转,旋转到另一个端点正好画出一个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到圆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了解到画圆的完整过程.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会牢记画圆的步骤要领,学生很容易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圆的定义会有深刻的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如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展示出来,对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关内容,对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积极的作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证明“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命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实践,引导学生任意画四边形,连接四边的中点,让学生观察得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是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对这个命题有直观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设四边形ABCD的四边AB、BC、CD、DA的中点分别为E、F、G、H,连接EF、FG、GH、HE,证明EFGH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对问题加以证明,学生会连接对角线AC,在三角形ABD中,EF为中位线,所以EF∥AC且EF=AC/2.在三角形ACD中,HG为中位线,所以HG∥AC且HG=AC/2,所以EF∥HG且EF=HG,所以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这样,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在初中数学中,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积极研究多媒体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策略,实现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成功应用,这对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鹤立 单位:甘肃省康县阳坝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应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作用及主要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作用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就比较重要,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在学生和老师间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为融洽的环境,能够让初中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和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的意义得以体现。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还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改良的作用,其倡导学生和老师以及学生间等频繁多边的互动,让教学的氛围能轻松的呈现,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实现,不仅如此,在教学的功能完善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其中的竞争学习模式以及小组互动模式和课外学习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在竞争学习模式方面主要是老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讲述过程中,针对特定的内容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实施合作教学,这样在竞争的作用下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小组互动模式则主要是对数学课程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资料进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实施分组讨论,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得以提升。最后就是课外学习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主要是通过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将其在课外生活中进行应用,让学生在课外实施合作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问题及应用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问题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还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缺失,教师能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全面的领会,对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并在合作学习的类型上认识较为片面化。而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没有科学性的体现,小组长的确定没有合理化的体现,小组成员的分工没有明确化,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参与。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技能,老师对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采取有效科学的参与和指导,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方面也没有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中的问题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应用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加强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充分的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同时在合作学校的小组建设上要进一步的加强,科学的划分小组,对小组的人数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划分,合作学习的小组人数对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在四人到六人比较合适,还可结合实际对需要进行调整的小组加以合理的调整,从而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除此之外就是要能够在分工上明确化的体现,如此才能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就是要能够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指导进行加强,为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求要明确的提出,这其中就包含着合作学习的任务以及方式和时间、步骤等。老师还要能指导学生对疑问如何提出,对于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要能共同的交流探讨,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处理,将课堂的秩序有效控制。例如:由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开口,通过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看到这个题目,学生就会感到比较熟悉,这是初中数学中有关因式分解的题目,在学生们分组讨论过程中,学生按教师事先分好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证法进行研究。每个小组有4名成员,位置相邻,便于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学习交流,主要时将本组证法的思路讲清,同时同组同学可以补充或纠错,其他小组此时则通过聆听对他组的证法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够将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再者就是要对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技能的培养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质疑,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纪律的遵守。然后就是构建合理化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作学习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形式上各种各样,所以要能在评价上从多个方面进行,主要是结合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学习小组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能得以有效促进。在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够和老师学生积极的讨论,这一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要对其充分重视。
作者:金颜兴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一、初中数学教学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单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实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数学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改为信息技术引入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学生从简单的视觉感受,提升到多种感觉的综合感受,从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感知,转变成形象认知,营造了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课堂营造全方位的多元教学环境,获取信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多种学习方式并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探究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数学概念的学习,需要先列举大量的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知识,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例如,《勾股定理》教学,教师在上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勾股定理的史料,寻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数学课上,学生们把找到的有关资料打印下来,有的学生找到有关勾股定理的书籍,“勾股矩阵法”、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刘徽的“出入相补法”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资料,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爱科学、爱数学的思想。
二、信息技术打造初中数学趣味课堂
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图形直观、声音和谐,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去发现,去思考,去体会,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信息符号,接收新知识,有利于理解知识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意境,以情动情,加强情感体验。例如,《数据与图表》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让学生产生最直接的视觉效应,初步了解不同统计图表的特点,然后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身高,与同伴的身高比较,思考随年龄的涨幅,关注谁是班级最高的同学,在思考与交流中,理解各种统计表的特点,用条形统计表呈现学生的身高,通过统计表快速找到每位学生的身高,通过折线统计图展示学生身高数据的变化趋势。教学中,教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打造初中数学动态课堂
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变静态的教学内容为动态的画面,学生陶醉于优美的画面,沉寂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例如,《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教学,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转动的水车、快速旋转的风车、滚动的汽车轮胎等,说明圆的中心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轴对称概念》教学,教师展示飞舞的蝴蝶,让学生观察在运动中蝴蝶的两只翅膀不断重合的现象,明确“轴对称”的定义。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屏幕上显示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隐去或显示线段及延长线,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展示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找出各个对称轴、对称点之间的关系,总结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建构了知识结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运动操作过程分解,激发学生想象,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为学生提供变化的学习环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把抽象的概念动态展示,强调重点、克服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思考一次函数的性质,多媒体教学,动态演示平面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的位置变化,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接受。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的信息资源,激活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止为运动,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刺激大脑视觉神经,产生深刻的记忆,提高了数学教学效果。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引入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共同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艳妮 单位:山西芮城县第五中学
第五篇:初中数学引导型模式教学应用
一、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引导提问
授课教师可根据教材知识的的内容,将知识在教案中转化成其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融入一种与知识相关问题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试着寻找适合的不同方法,从而积累所学知识点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并不是问题琐碎,而是与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突出重点,启发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通过对前一章“三角形”中对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讲“全等三角形”一课时,可设置如下提问“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对一般三角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全等三角形怎么样去理解呢?”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要求学生结合前几节课上学习的三角形的线的特点审读此问题,通过类比,讨论提出大胆猜想.结合刚才的问题学生会陷入思考会努力向等边等角的方向思考,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达到了课前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预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课堂的教学是一种艺术,不在于要求的多与少,而在于精炼地抓住主要问题并将其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引发思考,促进效率.
二、学生为主导,引入教学思想
教材的研读需要达到把握课本基础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研读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将这些思想引入课堂,学生把握了这些思想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初中生不应该只是对当前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拓展到其他的任何问题,从初中阶段就重视引入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思些想主要有: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等.例如,以方程思想为例,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根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设问,适当设定未知数,结合定义和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方程式或方程组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因此方程思想对解决与等量有关的数学问题十分有效.再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课时,对于其例题出现的性质并不是明显的,需要做辅助线,这样就将其不是全等的三角形从题中构造出来,方便了解题同时教会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采用自然引导法,改革课堂结构
对于数学的理解,我们都能想到它的实用性.所谓自然引导法就是将初中数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去挖掘教材,将教材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概念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更能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中,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实际问题和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自然地引入数学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再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结合知识学生就在被自然地进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对此有实际的认识以主动参与到数学的讨论中.例如:教师应以倾听学生的想法为主,获知每名学生反馈,根据他们的表达或者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解答,如:在讲“圆”的知识点时,学生会想起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那么学生可能会对其具有的性质做初步的猜测,授课教师对其评价总结.与此同时,规律的传授并不是单一的,应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将此性质应用到到其它的物体或者物质.
四、探索性引导,提高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必然重要,但也应切实抓好课外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外教学并不是课后也要上课而是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使其课后也能向课堂上一样高效地学习,自主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发挥课后对课堂的延续作用,不单单是课堂,而是课内外大课堂.教学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性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一般上下两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密切联系,当一节数学课将要结束时针对课堂或者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设问,但不作答复,当做是探索性的问题,既可以总结当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启发学生产生学习加一节的兴趣,为上好下一节课创造条件.例如,在讲“轴对称的性质”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是有限的,授课教师可将知识拓展到课外,问学生一些有关的问题,比如,“对于本课的讲解大家有什么疑问,如果在生活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否举例说明对称图形的性质”,学生陷入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并对于学生的回答留下悬念,期待下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下一节课上课的时候准备自己的实例并讲解出它所具备的性质.
五、总结
作为教师,重要的不是单单传授知识,而是在引导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继承和发扬每种教学模式的传统优势,不断结合实际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本文所讲引导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黄先波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七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应用
一、前言
中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蒲积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其中初中阶段的教学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自清朝1922年颁布新学制以来,我国的教育者历经诸多的改革与探索,终于还是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员复杂的国情基础上,选择了班级授课制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以便让有限的师资和教学设备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学子能过汲取新知。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开始,再到赫尔巴特将这一教学模式发扬光大,这种方式所具有的优点也非常鲜明。例如,对教师与设备要求不高,把讲解、答疑、练习统一于课堂中,并且具有整体性和可控性。诚然,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倾向严重。因材施教与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往往淹没于众人之中,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不能被彻底的发觉,最终导致人才的单一化和天赋的消退,这样的现象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合作学习模式所处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合作学习模式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各个省市的重点高中已经在教育部门和机构的倡导下尝试进行了合作学习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定位不够明确,对其意义认识不足,常常使得这一活动的应用流于形式,没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更不能对教育工作的完善起到推动和改进的作用。由于初中数学的知识框架与结构较之小学更为系统和完善,较之高中又更加浅显易懂,因此合作学习模式的初步引入与探索研究选择初中教学更为适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某一章节进行个人研究,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今天,我们对于合作学习模式依旧要进行详实的分析与研究,借助各式的资料,通过不断的探索,寻找最适宜的模式,使得课堂更为活跃,教学内容与模式更加满足“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学习任务中的沟通与合作。
社会在飞速的前进与发展,个人的力量必须融入整体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体中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学习信息,以此来互帮互助,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体现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也是如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特定分组来让学生研究具体的问题,在课前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学习时指导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任务的解决中来,学习后通过小组让提交最终的研究学习成果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但仅仅如此也是不够的,教师同时也要及时跟进,保证每位同学了解和熟悉学习内容,以便真正促进教学。这种做法的益处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因材施教,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而缺点就是耗时较多,对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求也较高,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大面积的推广尚有待考量。即便如此,它对于机械化课堂模式的补充、对于单一的教学方法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完成哪一种学习任务,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合作中,组员相互沟通,共同取得进步。
2.相互竞争中求得发展和进步。
竞争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破坏合作的可能,又具有巩固关系的粘合剂。作为密不可分的一对反义词,竞争与合作在比例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效率。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成果比较来达到竞争的目的,提高各个小组的压力,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认真仔细,努力分析,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为了更好的达到效果,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分。甚至可以设置一组题目,要求各个成员都予以解答,根据累加的总分来评判排名。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课本知识和提高能力,才能提高小组的竞争力,使得所有人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并最终促进彼此一起进步。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小组的总分来实行奖励制度,或者张贴结果至公告栏,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学习在集体中影响。紧张的环境带来更积极的参与,相互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和进步,无论怎样都更加有助于改善学习态度。
3.课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补充。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才是我们最本质的要求和目的。课堂的单一与机械是很难改变的弊病,教学的枯燥乏味更是现代学习中的通病。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选择组织课外活动或布置课外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比如,利用数学实用性强的特性,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数据来布置运算题目,或者组织课外参观游览,了解自然中的神奇数字,甚至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亲手参与设计与计算,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通过这样的努力,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们重视这一问题,对合作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更深远的思索。而通过大众的相互合作,也会带来日益优秀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教育模式的改变非一朝一日之功,新的学习模式也需要反复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最合适的道路。在对于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初步选择了初中数学进行具体分析,今后也要进一步跟进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今天,我们可以尝试发觉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的载体,多角度、多领域的让学生享受学习。在各种功课中,数学的学习是很多师生眼中的难题,它课时紧,内容庞杂,如何更好的吸收相关的知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合作学习模式正是通过研究教育者们对初中教学的初步探索,从而思考这一模式的利弊。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有效的重要力量。在今后,我希望对它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从而对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来拴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民族第一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主题式应用
一、主题式教学的含义
主题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设计与教学知识相关的主题思想,从而提高课堂的主题性,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活跃的氛围当中更努力学习数学知识。在主题式教学中,由于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的高涨,学生就会清楚地掌握教师所要讲述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通过主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水平,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通过该种教学方式,教师就能够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依据学生的教学反馈,调整教学的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依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数学教学的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数学主题式教学应用
1.确定问题设计
教师在进行主题式数学教学时,要选择好相应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数学的含义,在理解数学难题时就会降低难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知识时,就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例子:起点A和终点B,他们分别有一条直线和两条曲线连接,比较哪条线最短。学生通过分析发现直线最短,通过主题式的教学,做好相应的问题设计,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数学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教学的目标。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所讲解的知识相对抽象,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让他们在今后数学学习时都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2.进行情景教学
在初中数学知识讲解时,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方式来进行,从而达到主题式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地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也不利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的要求,灵活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几何知识时,如果单纯画图形,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立体图形时,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找到与所要学习图形的相似之处,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例如讲解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通过分析这些三角形,帮助他们逐渐认识它,并学习到它相应的特性,最终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发散思维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散思维,才可以找到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的做题量,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工作不到位,哪怕学生每天都接触数学知识,也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时,应该要培养科学的数学思维,使用科学规范的学习方法,增强数学学习效率。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数学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时,教师不要将这一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让他们用尺子画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去测量每一个角的度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这一知识,并且能够更快的掌握这一定理,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总结
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主题式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帮助他们发散学习的思维。利用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教师还要充分激发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欲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初中数学教学的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谭烨 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大垛中心校